透过《论语》看如何对待自己的心理冲动
(2012-02-12 15:08:2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思想品德课教学 |
十五、青春期出现心理冲动,应该怎么办?(72)
答:应想一想道德规范和法律要求,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通过自我暗示、目标转移、换位思考、幽默化解等方法进行有效的控制。
同学们,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冲动不仅青春期有,任何年龄阶段都有。记得郭冬临说过一个小品,题目大概就是《冲动是魔鬼》。从进入青春期后,我们的言行就是接近大人,我们的一切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几乎和大人无二,但是我们的心理年龄分明是一个孩子,这就是我们要重视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并不讳言,即使是大人他们的道德品质也不是到了一个相应的高度,只是在一般情况下比我们更加善于驾驭自己的心态思想和言行而已。如果就其中的某些个例而言,甚至不如我们更加善于驾驭自己。
我们从小学到中学,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种渠道学习了一些做人处事的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使我们具备了基本的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使我们具备了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基础。但是,要将这些知识转化成为我们实际学习生活中的能力,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在实践中锻炼提升自己。我们可以把这种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通俗的称为自我控制能力。
对于这些方面,《论语》的智慧又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我们慢慢分析一下,就会豁然开朗。
首先是从信息的输入渠道,我们要严格把关,把容易造成我们失控冲动的各种不利因素从外围进行排除。孔子在《论语》中所讲的“非礼勿行,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等等,就是严把输入关的。至于孔子所说的礼,就如同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也就是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自觉的运用自己学过的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进行保护自己,就是不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事情,违反法律的言行,我们不要去看,不要去听,更不要去想去说去做。
如果这道关出现了问题,各种信息已经闯过了这道关,我们就采取一下一些办法:
1、自我暗示法。就是暗示自己是一个非常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的人,而且严格按照道德规范和法律去思考问题,去说话做事,这样暗示的结果,就是让几乎要越过道德规范和法律界限的念头打消,保持自己最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很多违背道德规范和法律的人,在事后忏悔中都大喊自己糊涂,也就是他忘记了自己优秀的一面,神差鬼使的让自己心中魔鬼操控了自己,使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滑行而不知如何止住。《论语》记载,孔子在宋国受到大司马桓魋的威胁,要让一般的人,早就吓得屁滚尿流找不着北了。但是孔子这个时候,还是坦然处之。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家都会记得,“天与予德,桓魋其如予何?”孔子用的是心理暗示法。人家桓魋狠话放出来了,而且采取了行动,把孔子师徒在那里讲诵礼乐的大树都连根拔出了。这个你再当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置之不理不行了,实际上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面对这种状况,孔子确实是无力与桓魋抗衡的。那是在人家的地盘上,人家有人有势有权,孔子师徒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是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啊!这个时候,如果仓皇的离去,可能给本来是恫吓的桓魋助长了贼心贼胆。因此孔子采取的是坦然离去,在这种心理暗示法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了一种生存和发展的大智慧。
2、目标转移法。实际上,我们在冲动的时候,心理被一种高亢的情绪多左右,这个时候常常是最不理智的。魏书生老师,教育自己的学生在冲动的时候,默数1-60,不要忙于做结论下断语或者采取什么行动。孔子有冲动的时候吗?有。《论语》中,我们可以找出两处,就是季氏的家臣和范中行的家臣叛乱夺权之后,都曾经分别邀请过孔子,让孔子去帮助他们主持局面。孔子也都表示要去,并且希望凭借这个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见了理想的东周社会秩序。孔子不是马上采取行动,而是找了善于给自己提反面的子路,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听听反面的声音。我觉得这就是孔子一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果孔子给颜回等比较顺从自己的弟子说了,可能提到的是一片附和生,反而不利于自己的正确决策。孔子在听了子路的反对意见之后,重新进行了思考。历史告诉我们,孔子很快终止了这种念头,避免了可能给自己一生带来厄运的冲动。
3、换位思考法。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推己及人,这在《论语》中有明确的体现。比如孔子说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于人”等等。
4、幽默化解法。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真正的君子,你可以去冒犯他,但是不能欺骗他。孔子就是这样一个君子,他曾经被人形容如丧家之犬。也许一般的人,会暴跳如雷,但是富有修养的孔子,却是赞叹非常贴切。当别人直言不讳的说出我们的缺点失误或者种种常人不堪的情状来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坦然面对,甚至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人们指摘自己的表达方式方法和途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