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感于“师生互为助手”的教育理念

(2012-02-02 20:34:54)
标签:

杂谈

分类: 学校管理

有感于“师生互为助手”的教育理念

——听 魏书生老师报告随笔

很多的时候,我们作为教师都感觉自己是在帮助学生,所以不少的时候有一种学生并不领情的失落感。有时候静下心来考虑,教育是我们的职业,如同三百六十行中的任何一种职业一样。国家给予我们的政治经济待遇,来源于我们尽职尽责;我们的优秀来源于我们出色的完成了我们的教育任务。很多优秀教师都通过自己的勤奋敬业成就了自己,但是如果离开了学生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在伴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优秀教师们积累了自己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智慧。从这种意义上讲,是学生帮助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离开了学生的教师专业成长是不可能的。

一、这种理念,有利于养成一种平和的心态。中国有句古话,叫作“教学相长”。从某种角度讲,就是师生互为助手的意思。听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的报告,对于魏老师提出的每个学生都是副班主任,班主任是为每个同学服务的理念感触很深。既然这样,我们是为学生服务的,自己所做的不能让学生完全满意,学生有所不满,我们没有什么抱怨的,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以后逐一改善而已。既然学生是帮助我们成长的,学生的错误顽皮任性都是在帮助我们磨练教育的耐心,都是在考验我们教育的智慧。学生改正自己错误的过程,学生由任性顽皮变得懂事进取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心灵中的真善美战胜假丑恶的过程,让我们得以懂得在以后的工作中,怎样更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真善美以战胜假丑恶。

二、这种理念,有利于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常常感觉自己从内心深处愿意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但是在具体的教育细节上很难实现这一点。有的学生,你在他身上付出的多,得到的却是很少;而另一部分学生,你在他身上付出的少,得到的却是很多。人的本能促使我们教师,不自然的嫌恶前一类学生喜欢后一类学生。但是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和自身的良知在告诫和提醒我们,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把学生看成自己助手的老师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这样的老师不管是对学习行为习惯好的还是差的学生都一视同仁,都把他们看成是自己专业成长不同素养层面上的助手。这样教师不会因为学校考核制度给自己带来的不利而怨恨或者转嫁到这些学习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身上,老师们更看中的是学生对自身专业成长的帮助。

在这件事情上,把师生看作互为助手的教师完成了一种自我的超越。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讲到一种智慧,就是耶稣的智慧——数十次的宽恕自己的敌人。这种智慧包含着一种对自身心灵枷锁的挣脱,包含着一种更辽阔的精神世界的开拓和拥有,包含着一种更高意义上的自我完善。有了这种思想境界的老师,就真正拥有了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的高尚而宽广的心灵,从这种意义上,因材施教才会真正实现。也可以说,教师在成就每个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三、这种理念,有利于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有时偶尔听到,现在的孩子非常自私。现在热播的一部电视剧中,一个初中的小女孩,放学回家把书包一扔非常得意的喊着,自己又少了一个竞争对手。因为一个同学的父母离异,他的学习成绩永远都不会超过自己了。这个小女孩可能没有意识到,她的高兴正是建立在同学身心痛苦之上的。

作为教师和家长,经常看到的是,孩子打扫卫生时不愿意多扫一笤帚。如果老师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助手,就会经常发现学生在劳动、互助学习等各个方面自觉不自觉的在帮助自己,老师会情不自禁的表扬这些同学,肯定这些同学的乐于助人的心态思想和言行。受到表扬和激励的学生,会在看到自己做事能力提高的同时,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快乐,从而把助人为乐的潜能和智慧得到一种最大的挖和开发。

四、这种理念,有利于师生相互学习和感恩。教师有了师生互为助手的教育理念,就会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看成一种快乐的事情。学生呢,不仅从教师的教育活动中学到知识技能,更主要的是从教师身上学到了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

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的学生,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能力强。教师的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被学生一次次的复制,变成学习目标的落实、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等方面,积极替老师同学出主意想办法。同时,学生在帮助老师和同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感受到教师工作的甘苦,心会跟老师更加靠拢。

另外,教师也会因为学生对自己的帮助和支持,内心充满感激。这种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感恩,会成为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许多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的巨大精神动力。在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里头,旁观者都会发现师生双方都付出了很多而且取得了另众人羡慕的成绩,但是他们都更少感觉苦和累,这是教学相长的最大秘籍——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感恩。

五、贯彻这种理念,更接近教育的本质。《弟子规》中有言: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由于种种原因,老师和家长,在更多的时间和地点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不是把做人放在第一位,而是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放在了第一位。于是学生厌学,师生矛盾、母子或者父子矛盾不断。什么原因呢,就是教育的舍本逐末。教育都违背自然规律了,教育中出现很多的麻烦不是很正常的吗?

师生互为助手的理念,就是基于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提高做人质量方面有一种相互促进。所以说,贯彻了这种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动,更接近教育的本质。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优秀的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断的完善自我;帮助相对较差的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帮助他将自己的闪光点发扬广大。由此可见,师生互为助手理念惠己及人善莫大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