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发现了佛学在改善自己心境中的作用后,不断的将佛学作用于自己的生活学习和教育教学工作。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现在试着进行一下总结,以便在今后更好的学习佛学。
一、学习佛学,更好的尊重学生的人格。如果我们单凭考试成绩和听话不听话,我们很容易将学生分成好或者坏两种情况,这种心态和情绪会非常直接的通过一种看不见的气场传递给学生。这类学生对于老师对待自己的态度是非常敏感的,如同一个频率相当的电台会很及时的接受到老师厌恶或者嫌弃的情绪信号。当然,接下来,学生由于不习惯听从老师的安排,不习惯于这门功课的学习,在课堂上有各种各样与老师期望相反的表现就是非常正常的了。这种种“不良表现”又加重了老师对学生的成见,接下来的师生关系会弄得一团糟。
佛学之所以能摒除这种教师的劣根,就是在于对于学生不存成见,对于自己的观点也不看成是真理。这样做,似乎老师是是非不明的,这确实是教育的高明之处。教师就要在这种看似模糊的认识中,去寻找任何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即“最差”的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最优秀”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师的真谛,就是帮助差生找到自身的闪光点并发扬光大,帮助优秀学生找到自身的不足并帮助他设法弥补。
学习佛学,可以更好的看到师生之间的气场。一个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有没有人气,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很多的教师,是非常注重凝聚这种人气的。有这种人气的教师,他的教育活动,即使存在这样那样知识和技能上的问题,学生可以帮助弥补。相反,如果没有这种人气,即使老师的知识水平再高,教学技能再完美,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也是不尽人意的。我觉得,这种人气,就是老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当然这种人气,是以教师不断完善的人格作基础的。
三、佛学帮助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教师是人不是神,教师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爱孩子、爱学生确实不可或缺的。这种爱,不是溺爱而是一种充满艺术的爱。有的老师,教书几十年,不会抓住学生的心,就是不懂得爱学生或者孩子的艺术。有些人会说,我对于艺术一窍不通,怎么会驾驭爱的艺术呢?我们可以从佛学中习得这种智慧。大家看到那些心理上越是有疾病的人,看到宗教人士的演讲往往感动的热泪盈眶。而我们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常常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更有甚者让学生感到厌学。从学佛中,我们感悟到,佛学人士首先调动的是自身的正能量,而且用一个悲天悯人之心调动听众或者手中身上的正能量。通过这种正能量的激发和调动,起到不可思议的教育作用。如果我们细心研究佛学,会发现这个佛学的经典中遵循了所有的教育原则,什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等,而其教育方法,更是注重了不拘一格。这与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惊人相似。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因为重视了教的方法,而忽视了教无定法这个教育规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