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忆恩师牛国泰

(2011-12-05 13:22:33)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追忆恩师牛国泰

Http://www.zbnews.net 2011-10-21 10:35:00 作者: 刘慧龙

字号:    打印】【关闭

 

http://www.zbnews.net/zbrb/11b/images/20111021146168.jpg

师范书法学社成立于1984年,为了学生交流方便,牛国泰老师选择了东教学楼一楼的一间修理房作为学社的活动地点,同时又是办公室。从此这间小屋就与牛老师不再分割,成为他与学员独特的家。

  1988年的秋天,我背着行囊踏入师范校园,对我这个从小未走出过大山的孩子来讲,真是开了眼界。老师们谦和的笑容,学兄们殷勤的劳作,着实令我感动。尤其是“迎新生”的书法展览,遒劲的书法好生令人羡慕。接待我的是一位临时帮忙的老教师,虽然头顶已秃,但却神采焕发,笑容可掬。当我在报名表上写下名字时,他竟连称赞道“字不错”!我后来知道这便是牛国泰老师,其实来师范前便听到过牛老师的名字,心中甚为仰慕。“书法展”便是他弟子们的习作。我曾站在一块写有“尊师重教”、“润物细无声”的大字前驻足良久,大有临渊羡鱼之叹!

  我上课的教室在东教一楼,每次上课总经过一间小屋,半旧的一扇小门,门玻璃上透出四个浓墨大字“书法学社”。牛老师便经常出入这间小屋。时间长了也见到有许多外地人拜访,迎来送往不断。小屋里到底有什么呢?我一直在猜测,经常出入小屋的学生书法水平日渐精进,岂不神秘?我每次走过小屋,都会多窥视几眼,以解心中疑惑。终于有一次,我的一幅字被牛师看中,要我去修改。我怀着兴奋的心情,恭敬地推门走进小屋,一切都在意料之外。原来这间小屋比想象的还要狭小,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字幅,内容大都记不清了,只有一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印象较深,笔迹稳健老辣,写得坦荡而洒脱。小屋中间是一张破旧的大案子,愈发显得拥挤,上面的毛毡已经变黑,足见书写墨迹之多。两个小书橱上堆满了学生的作业。据牛师说,大案子是他从学校替换下来的办公设备中捡来的,因为大,同时可供五六个学生围着练字,所以一直用到现在。学员们在小屋中创作的作品在全国比赛中夺得了难以数计的奖项。

  想不到的是,三年后的我留校任书法教师,竟与牛老师同在书法学社小屋内办公。工作的第一天,牛老师便给我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规划:包括学历进修、学书方向、工作态度、教学要求等。我把它郑重地放玻璃板下,时时作为指引。牛老师的勤劳、执著、热心、节俭时时感染着我。他虽年进花甲却很热爱学习,有时埋头看书,旁若无人,半晌不动。我也静心屏息,唯恐打扰。有时我们也会促膝长谈,忘却时日。牛老师特别节俭,让学员把白纸练成黑的,然后再蘸水书写,效果居然不错。他经常捡些破烂回来,一个生锈的钉子、一张没用完的白纸,他都会珍惜地放到一个抽屉里。别说,有时还真能应一时之急,派上用场。

  牛老师的教学极其严谨,他把学生写字看成是自己的事,循循善诱,孜孜不倦,笔笔不苟。他待人热情诚恳,对学生,对来访者,都能有求必应,以诚相待。我每次遇到烦事乱心或有愤愤之念,都会向牛师诉说,而每一次的交谈都会使我豁然开朗,身心愉悦,那种感觉,真可用“如沐春风”来形容。我就这样在牛老师的栽培影响下成长了6年。人们说,我的言谈举止都带有牛老师的影子。我的书法中的笔法结构都与牛老师酷似。而我最愿意学到的却是牛老师的为人节操、处事品格,可是,这又谈何容易!

  牛老师退休了,把书法社留给了我,把写字教学的重担交给了我。他以良好的心态,矍铄的精神又投入到社会活动与教育中去,而我心中,却觉得异常的孤独与沉重。

  书法小屋留下了牛老师浓浓的墨迹,同时也将他高尚的品质与坦荡的作风写进了我的心中。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子愿意来这间破旧拥挤的小屋?为什么在这间小屋里会有说不完的话语,讲不尽的故事?为什么这样简陋的小屋能培养如此众多的书法人才,做出令人骄傲的成绩?为什么从这间小屋走出去的人能时时将她牵挂?时时表达祝福?……

  只有刘梦得这样的大人物才可以说“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因为有了他的《陋室铭》使我不敢对小屋妄称“陋”字。其实,刘禹锡的陋室,诸葛亮的草庐,杨子云的茅亭在矜持洒脱之余,无不透出种种的凄楚与无奈。因此,调素琴、阅金经的潇洒也只是一种自我解嘲般的心理调适罢了。而牛老师的书社小屋却充满了真正的信任与自由。

  社友们可以谈笑着走进小屋,把学校的见闻、班内的趣事,心中的苦乐相互诉说,毫无遮拦与掩饰,不需雕琢与做作。我们办展览,搞比赛、抬扳子、贴字画,社友们任劳任怨,自觉负重,没有命令,不想报酬,却都过得充实,自得其乐。社友把小屋当作自己独特的家,小屋存在于社友心中独特的一隅,自然地,小屋中人之间便有了一种独特的关系,是师姐?师弟?还是同窗?知己?我们与牛老师是师生?还是父子?是,又不是。此中真意,无言可辩。

  在书社小屋中我们社友时时有一种“感惠徇知”之念,“偶然欲书”之想,故能较好地进入“心手双畅”的境界,创作出较理想的书法作品。每当我课后步入书社小屋,淡淡的墨香瞬间洗却我一身的疲惫;当我被乱事扰心时,小屋融洽的氛围、灿烂的笑脸顿时把烦扰消解;泡上一杯淡茶,创作一幅书作,那种挥洒的畅快,又有些把笔四顾,踌躇满志般的得意……使自己的喜怒哀乐流淌于笔端,自己的所思所感合于纸上,独自品味书法的“风骚之意,天地之心”,任凭一枝柔毫使转纵横。这不仅仅是自在,更是一种境界。

  书社未有暖气之时,冬日至,天大寒,砚冰坚,我与牛老师贴于门上一联“寒门寒窗有寒士,书法书屋无书家”。自嘲一番,也凑得热闹。2003年元旦,学校展事繁忙,感学员不辞辛苦,意恰情真。特写一联展于小屋两侧:几个学子孜孜石乞石乞所求何物,一间陋室忙忙碌碌却似洞天。因联大字重,引来众人纷纷观看,小屋竟也繁华了一阵。每当雪花在窗外飘洒,透过书社小窗看外面,景色格外的美。宋人卢梅坡有诗云:“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我想卢先生当年观雪、赏梅、品诗之时,也会有一间温馨的小屋,有一种诗意的心境吧!要不然,再好的景色又有何用?牛老师的书社小屋便充满了这样的诗意与温馨。

  在学校发展变革之际,曾有几次要我们离开小屋的可能,每次听到这样的消息都会令我寝食不定,惶惶不安。但后来一想,小屋本是普通的小屋,一切生机都是人的赋予,一切情感都是人的体验,只要书社人的品格不变,追求不变,小屋岂不永存?这样一想,心情竟异常地平静。

  2011年春,牛老师的书社小屋终究拆除了,从此,书社小屋永远存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2011年秋,敬爱的牛老师突然离我们而去,这对于成百上千的从牛老师身边走出去的社友来说,真是晴天霹雳!顿时,牛老师的小屋出现在泪光蒙目龙之中,墨水和着泪水从心底流出:(一)黉园花木参差间,书社灯火正阑珊。寻寻觅觅求学处,风景依稀似当年。(二)牛师笔耕一隅安,青灯蜡泪记前缘。书社自有君子气,一笔一墨皆浩然。从此,牛老师永远活在社友的心灵之中。赵大钝先生特地为牛老师撰写长联,我躬身而书,悬挂在牛老师的灵堂之上:七秩松龄 岁身魄廿年心态杏坛方沃公胡遽去;真卿浩气寒云清风元白衣钵桃李欲蓝魂兮永存。

  停下手中的笔,眼前浮现出书社小屋满壁的书作,牛老师那和蔼可亲的笑容、矍铄的精神和忙碌的身影………此时此刻,牛老师与书社小屋已定格为永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