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讲了学生就应该会吗?
(2011-11-25 21:16:5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教师讲了学生就应该会吗?
2007-06-24
09:35:45|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问题,教师讲了许多遍,学生还是 不会。不少的老师为此苦恼过,然而这却是事实。 教师讲了学生就应该会吗?老师们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反省这个问题。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遇到相关的问题,自己也拿不准,往往要看参考资料。当把问题呈现给学生时,却希望他们听了以后就会,这是不可能的。
对于有些内容,老师讲了学生大多能会。“洋思中学”的经验是课堂上老师只讲几分钟,大多比较容易理解或者学生自己可以习得的东西,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如果老师讲的是这样的内容,讲了以后,学生肯定能会(除去不学的)。譬如数学,老师把例题讲了一遍,学生会做这个例题了,这并不证明学生能解决类似的问题了,要真正让学生领会,需要学生在自己独立解决数学问题中慢慢的去习得,去领悟。此所谓“师傅领进门,学艺在各人”。 过去的蒙学教师,也遇到类似的问题。那时的老师是让学生先背过,以后再慢慢地理解。由于这种呆读死记的泛滥,学子们苦不堪言,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就不愿背什么“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而是偷偷地描绣像……当然这里面也有些有价值的东西,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那时的学生,面对的大多是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需要老师讲自不必说,更主要的还是靠自己的领悟。以后,学生学习的内容增加了不少自然科学知识,更不是单靠教师讲就能让学生理解的,需要学生观察、试验和操作等等,比较明显的如微机操作、理化生试验等。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光靠语文老师讲是不行的。语感地把握,意境的领悟,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要靠多读、多思、多听、多说、多写,一步步的积累才能实现由量变到质变。 古人云“导而弗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是不知什么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考试偏重于死记硬背,程式化、模式化严重),让老师们走上了多讲的道路,多讲让学生记住了重点内容和基本模式,在考试中得了高分,学生得了高分说明老师教得好,进一步刺激老师多讲。于是乎,让学生好好听讲,成了老师的头等大事,有的老师甚至讲到下课铃响后。
然而,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考试越来越重视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老师反反复复讲来讲去的内容,都有“灌输”的嫌疑,而且对于应考也不那么有效了。因为老师在讲的过程中过多地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不同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失去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潜能被埋没或得不到挖掘,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乐趣在被动的听讲中消失殆尽,导致教师的讲述得不偿失。 不仅老师对自己多讲的效果产生了怀疑,而且有人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也提出非议。 著名作家王蒙曾批评语文教育中的“呆板”。他说,他的小孙女在作文中把猫比作“独行侠”(不喜欢集体活动,夜间捕捉害虫——老鼠),老师说这样不恰当,给她打了×号。还有就是一些语文训练题,让人无法做。如:要求从“一棵杨树长在窗外”、“窗外有一棵树,是杨树”、“从窗内看出去有棵杨树”三句话中选出与“窗外有棵杨树”意思最接近的一句。任何人看来,这种问题的答案让人无法琢磨。如果老师讲的是类似这样的内容,讲了还不如不讲。还有就是老师所讲的内容已经超出学生理解能力,讲了也是白讲,而且白白耽误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有些通过学生自学能掌握的知识,老师泛泛的讲述,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
洋思中学的校长蔡林森,得知自己的孩子功课平平,学习成绩一直提高不上去,没有急着去给孩子再讲一遍,而是让孩子把每天学过的内容讲给自己听,然后相机提出一些问题,对孩子进行启发诱导。结果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而且能够把握住学习要点,同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一个好的学习习惯相继形成,学习成绩得以提高——更主要的是孩子乐学会学了。 基础教育的任务和使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精心备课,从而在课堂上能做到因材施教,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具有更高素质人才。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没有得到巩固和提升,学生的好的学习习惯有没有得到强化。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述能让学生曲径通幽,渐次步入学习的殿堂乐而忘返,多说几句又何妨。不过现在是多讲的流弊正盛,故呼吁少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