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三的小朋友来看几道题(二)

(2015-10-14 19:39:17)
标签:

测试

初三

化学

思维

杂谈

分类: 杂谈碎语

http://s7/mw690/002yhcyJgy6UJOnOsxU86&690

59
、以右图装置进行CO还原CuO的实验。若实验时发现C处试管中溶液倒吸,最合理的应急措施是  ▲­ 

A. 移去A处酒精灯

B. 移去D处酒精灯

C. B处导管从乳胶管中取出

D. 封闭D处导管出口

年级得分率(以下简称得分率)0.33

这是出乎意料的。去年的试卷上也有2道选择型的实验题,旨在区分真做过实验的和只做过实验题的,但没有这么低的得分率。反思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一实验通常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而不是学生的分组实验,教师真正在课堂上演示过的恐怕极少,而常见的教辅书上的实验题只考现象。如果没有亲历实验,但理解倒吸的原因,以及倒吸产生危害的原因,也能答出。不是吗?关键不是倒吸了,而是倒吸让玻璃管炸了,所以断开导管即可。

 

60 Scientific American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普杂志,它的简体中文版杂志名称为▲­

A. 科学世界           B. 科学大众           C. 新发现               D. 环球科学

得分率0.31

这题,这得分率……无语。如果说去年考了《蜡烛的故事》的作者,稍有点偏门,今年这道选择题应当是送分的。这无关初三化学,但关乎科学素养的积累,因此是命题者的价值导向,希望学生广泛阅读,尤其是学有余力的学生。

 

61、氦、氖、氩、氪、氙都是化学性质很不活泼的气体,曾被称为惰性气体,但后来人们也得到一些它们的化合物。你认为其中最难得到的化合物是__

A. 氦的化合物               B. 氖的化合物               C. 氩的化合物               D. 氙的化合物

得分率0.51

这个“认为”后面是有思维的,那就是对惰性的理解、对原子结构的理解。惰性在于它们的8电子结构,即难失电子,那么核外电子多了、离核远了之后,受原子核的控制弱了,这个难度就小了。目前已经得到不少氙的化合物了。当然,如果不理解上述内容,单从应试技巧上看,答案应当在AD之中猜一个,估计有考生这样的,因此实际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比得分率反映出来的还要弱些。

 

62、沥青铀矿主要成份的化学式为U3O8。历史上,柏齐里乌斯曾把U的相对原子质量定为120,门捷列夫建议改为240,现已证明门氏正确。推测柏氏给沥青铀矿写的化学式为__

A. U3O2                    B. U3O4                            C. UO2                              D. U3O8

得分率0.70

有意思的是计算题的得分率反而会高些,这题竟然是4道选择题中得分率最高的。看来在初三的化学中,只要思路常规些,磨得多了,再难都不成问题,而只要陌生度高些,再易也难。这是不是让中考题的命题者想想如何增加试题的区分度?

 

63、白磷在空气中放久了会因温度达到__而自燃,使白磷升温的热量多数来自__

第一空的得分率0.99,而第二空只有0.16了。

考生的基础知识是扎实的(准确地说是记得牢的),而理解是薄弱的。“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这些考生都能背诵的,但这之间的联系呢?燃烧本质上是一种氧化反应,当然都是放热的,热量如果及时散掉,就烧不起来,否则就起火了,仓库里棉花垛自燃就是这个原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现象背后的联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这是科学教育的目标。

 

64、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1小粒KMnO4,然后分别加入5mL水和5mL汽油。振荡后,A中现象为__B中现象为__,将A中物质倒入B中,振荡后观察到的现象为__

总体得分率0.60

这是教材上安排的演示实验,此题也没有什么对思维品质的要求,仅需回答实验现象。第3问不是教材上有的,想考查学生是否见识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时现象(生活中也应见过油水混合)。此题没有对振荡后是否静置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回答乳浊液的现象或明显分层均可。不过作为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应当客观全面,包括上层无色、下层紫红色等。阅卷时发觉学生描述实验现象时的表达还是比较薄弱的。

 

65、将化合物分解为单质时,需提供的反应条件通常有____等,这些条件共同的特征是__

前两空得分率分别为0.990.52,第3空得分率0.24

几乎都能答出“加热”这一条件,但让人惊奇的是不少考生在答出“加热”后,又写出“高温”,也许他们认为这是要严格区分的,是“不一样”的反应条件,这恐怕是教师在教学中强调后的结果,有些悲哀。因为一旦这样强调了,就不会从能量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了,自然不会再去考虑其它的能量方式。“加热”、“通电”等反应条件是显性的,而这背后藏着的“能量”是隐性的。化学反应的物质变化是显性的,同时伴随的能量变化是隐性的(相对隐性些),而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又是科学教育中的“大概念”,需要在每个学段都给予关注,让学生的认识螺旋上升。命题者想提醒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到这点。

 

66、酸在水溶液中解离出的共同离子是__,碱在水溶液中解离出的共同离子是__,而pH既可表示溶液的酸度,又可表示溶液的碱度,这说明在水溶液中__

3个空格得分率分别为0.990.990.22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结果。此题题面中出现的所有陈述以及前2空的答案都是课本上有的文字,唯有第3空的答案课本中没有,因此这样的得分率也在预料之中。不过回答第3空其实只需要把题面阅读下来,按逻辑回答即可,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知识。pH为什么既可表示溶液的酸度,又可表示溶液的碱度呢?酸度是H+带来的啊,碱度是OH-带来的啊,那岂不意味着……对啦!这就是答案:“水溶液中同时存在H+OH-”。平时学到这里时稍微用心想下,就有了;平时没想,考试时按逻辑推演下,答案也就有了。遗憾的是,这些都缺少。阅卷中发现完全不合逻辑的答案特别多(很少有空着不填的),“溶液中不能同时存在H+OH-”、“酸能离解出H+,碱能离解出OH-”,这样逻辑不通的、废话一堆的答案比比皆是,学生们都显得应试训练有素的样子,只管把和H+OH-有关的文字堆上去。

 

67、(4分)难溶盐MCO3 bg,加热完全分解为MOCO2后,残留物的质量较原物质少了dg,则MCO3M的质量分数为__。(相对原子质量C:12   O:16

得分率0.34

作为一道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不止一个解题步骤,而且用字母代替数字,有一定的抽象性,这样的得分率不能算低了。这题的得分情况又一次有力地说明了,只要思路常规,学生们是不怕的,怕就怕题目“长得不像教辅书上的样子”。在举国上下强调创新人才培养的今天,这样的结果是让人伤心的。

 

小结:

命题人想说的话和去年一样,因为测试反映出来的生源问题和去年差不多,不会更好。

学理科要讲理,科学要讲证据和逻辑,这是基本要求,但现在成了奢侈的要求。要教师在巨大的分数压力下关注中考题中没有的东西,关注科学本质,目前已经变成不太现实的事了。这要求教师自身转变思维方式,加强学习和思考,还要挺住压力勇于实践……嗯,想想也确实觉得难度大,周期长。命题人想提一个更现实的方案。

还时间给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

我估计,如果让我们的600多位考生在初三一年里少上1/3化学课,少做1/3中考模拟题(至少),多出来的时间教师鼓励他们多看闲书、杂志,多动手捣鼓点实验,也可以发发呆,恐怕这样的试卷就能做好很多。其实只要不用坏东西折磨学生就够了。并不需要教师教学生多少好东西(其实我们自己也没有太多好东西),我们只需要明白我们自己没有什么好东西,而好东西在别处,在各种书籍中,在网络中,在生活中,在全世界。我们鼓励学生去探索,去阅读,去求知,去思考,不用绳子捆住他们的手脚,就已经是个好老师了。

当然,如果我们还不那么自暴自弃的话,愿意和学生一起去探索、去阅读,去求知,去思考,那就是个难得的好老师了。

谨记之,与诸位同仁共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