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理科要讲理(上)

(2014-08-09 22:02:58)
标签:

教育

考试

学习

分类: 杂谈碎语

本篇根据2014年5月11日读书社活动讲座整理,主要针对家长及学生,有些案例曾在专业杂志发表过,关注过的朋友可略过,以免浪费时间.

一、引言

从教高中化学20多年了,近年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学生越来越用功。以前总要花很多精力与那些调皮贪玩的学生斗智斗勇。那些孩子,上课能听听就算是给足你面子了,课后根本不指望他复习、作业,更不要说预习了。一个暑假过来,一看他黑黝黝的皮和白亮亮的牙,还有那躲躲闪闪的眼神,就知道他的书基本没碰。

现在,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少。他们上课听讲,晚上学习至深夜,周末也不休息,奔赴各种辅导班。到了寒暑假,每天的课比开学时还多,在各种衔接班、强化班中从早学到晚。可特别让人绝望的是,花了这么多时间,这么用功地学习,效果却不怎样,尤其是理科。许多学生对数理化考卷上的题目完成起来仍很吃力,对数理化的体系、原理更是懵懵懂懂,不知所云。于是,家长们困惑了:我的孩子不笨啊,怎么学不好数理化呢?恐怕高中的理科特别难吧,那我们更得提前学、多多学了。

持这一看法的家长和学生不在少数。最近我常接到热心家长的电话,邀约我家的初三毕业生去暑期初升高衔接班的课。我一面婉拒,一面愈发觉得要写些文字详细表述我的观点。

 

二、理科自身有什么特点

古人早就教育我们要顺势而为,要因势利导,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这是常识。因此,学习理科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理科的,即它的特点和规律,才不至于学起来南辕北辙。我这里说的理科主要指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运转的机制。科学工作者认为自然如同一部大机器,是按一定规律运转的,而这些规律是可知的。正如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所说,我们如果没有一种本能的信念,相信事物之中存在一定的秩序,尤其是相信自然界存在秩序,那么,现代科学就不可能存在。

既然科学工作者坚信自然的规律是可以被认知的,那么他们工作的时候就会先有一个想法或预感(也就是说,比假说还要更不成熟的想法),提出一种方法或途径来探究一个问题。他们会通过实验和收集数据,来证明或反驳这个假说。而科学必须有这样重要的特征:它有一种可以证明自身为错的内在机制,它是可以证伪的。它不允许你自己欺骗自己,也不允许自然界(或其他人)来欺骗你。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因此,科学本身远不止是那些写在书本上的结论,它是一种思维方法,一种生动的、不断变化的对世界的看法。它是发现世界背后机制的一种方式——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用的是科学家设计的一系列有助于发现自己错误的规则。这套规则中最重要的是两点:证据和逻辑,它所不认可的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主观感觉。

举个例子来说明。如果你去问凡高,为什么你会用这样的色彩和线条来表现向日葵,他恐怕只能回答你三个字:我喜欢,而观众能强烈感受到,却无法弄清每一根线条落在这个位置的来龙去脉。如果你去问爱因斯坦,你为什么会提出相对论,他应当能告诉你他从哪些端倪中有了初步想法,又发现哪些事实是可以支持他的想法的,你能感受到真有道理!这就是艺术和科学的不同。前者的创造可以天马行空,而后者的创造必需有理有据。

既然如此,那直奔科学结论而去的学法其实就是种艺术创想式的学法,它不顾结论的前世今生,只是孤立地看待一个个写在教科书上的僵化的文字;它割裂了科学结论与科学过程的关系,认为不管你怎么来的,只要知道你是什么就行。这样的学习方式必然与科学本身的气质不搭,学得越多会越混乱,最后只得不断死记硬背,不断重复训练,不断艰难地与遗忘作斗争,怎奈以梵高作画的方式去研究物理学终究是行不通的,最后只能全面溃败。

由于我自身的教师身份以及教与学本身的不可分割,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具体说说遵循理科规律即讲的理科学习是什么样的。

 

三、讲的学习让理科不枯燥

一次在化学课上认识金属钠的性质,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这个实验的现象比较奇特,钠与水一接触就十分剧烈地反应,固体钠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浮在水面上,不停地无规则游动,并且嘶嘶作响,同时,原先滴有指示剂酚酞的水变红。许多的教辅书都喜欢将实验现象小结为浮、熔、游、红、响这五个字,其实五字诀中的字可不是通过感官直接观察来的,那是要经过理性思维的。果然,学生字讲不出。因为这是反常识的,平时哪见过金属放在水里就熔化成液体的啊。因此,如果他们发现钠熔化了,会多么惊叹物质世界的丰富啊——居然有熔点这么低的金属!这才是化学有意思的地方呢,所以我打定主意要让学生自己把字讲出来。

我问他们,钠为什么会变成小球?因为它与水反应,钠慢慢地被消耗了。这是很正常的想法,大多数学生都这么说。我不依不饶,继续问,钠被消耗只会变小啊,怎么会成球的呢?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相当不屑,都说均匀地被消耗呗。还有学生补充说,钠在水面上不停滚动,就像滚雪球那样,只不过它是越滚越小。(这就是科学过程中的假说。)

看来要说出字来不容易啊,怎么才能让学生意识到钠被水均匀成小球的看法不对呢?科学课堂只能靠事实说话。我分别切了一小块立方体状的钠、一小块三角锥状的钠、一小块金字塔状的钠投入水中,结果殊途而同归,都迅速变成小圆球在水面游动。(这就是科学过程中的证伪。)

学生们十分惊奇,但努力自圆其说:是尖角处消耗的多,所以最后被成小球了。这时候学生中起内讧了:好象不是被出来的吧,似乎特别圆特别光滑。(只好提出新的假说。)顽固的认识已经出现松动了,我趁势加劲:不是被出来的话,会不会是自己出来的?荷叶上的露珠为什么是个小球?(逻辑分析。)有学生站出来说,是表面张力……立即有学生又站出来说,液体才有表面张力!说完,他愣了愣,难道,难道钠变成液体了?

话音刚落,即刻有学生兴奋地拍着桌子站起来说,是熔化成液体啦!我用手指捏它了,又热又粘!(通过实验证实。)

钠熔化了?一帮唯恐天下不乱的学生相当开心,一边纷纷用戴着乳胶手套的手去触摸那个逐渐变小的小钠球,一边惊叹着金属钠的熔点是如此的低。

这是一段看上去闹哄哄、乱糟糟的课堂实录,大约花了十分钟认识到这个字。由我告诉学生的话只要十秒钟吧。可是在这乱哄哄的十分钟里,我们经历了假说、观察、思考、分析、推理,收获了自己的发现,收获了自己得出的结论,这是十秒钟的高效传授给予不了的。类似这样的过程,就是想让学习者知道,科学结论并不是冰冷地存在于课本中的,它是有温度的,可以触摸的,你可以慢慢地牵住它的手,愉快地带它去散步。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有种莫名的紧迫感,总是担心来不及。于是不舍得花时间做实验,不舍得花时间科学探究,不舍得花时间讨论问题。科学课上,我们特别重视那些掷地有声的科学结论,心急火燎地把这些真理塞给学生。而学生们呢,似乎更加有紧迫感,他们可能都等不到开了学到课堂上慢慢学习,就急急慌慌地提前奔到衔接班早早接受结论,然后反复做题、枯燥至极。最终呢,只能凭借顽强的意志与枯燥乏味作斗争。这种与科学规律不吻合的做法其实才是真正的浪费时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