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伊始,各种各样的寒假班开始登场。我带着儿子去凑热闹,听了一场有关记忆的讲座,儿子的评论是:“太商业化了。”也不知道他的“商业化”是什么概念【儿子在旁发表评论:“商业化在我的大脑词典里意为‘利用一切手段争取别人的投资’”。】。想想我也时不时地做类似的讲座,是不是让听众也产生这个感觉呢?我对儿子说,好东西不宣传怎么能让人知道呢?只要真的对人有好处,不骗人就行了。
我揣摩他这样说是因为他以为我要给他报班【儿子反驳:“我的确觉得它很商业化,有点虚。我不想对这样的东西投资,和报班没有任何关系。”】,虽然我没有这个打算,但是我对他说,如果他的学习不好,我肯定四处找这样的班,虚不虚都要试一把,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强。
记忆早就不是什么新话题了,无论什么样的方法,我觉得首先是因为把记忆当件事琢磨了,这样才可能产生效果。无论孩子学习多么记不住,家长肯定能够观察到他对什么记得非常牢,进而分析出是什么因素使孩子记得这么牢,再进而就为他需要记忆的事情营造同样的因素,一定会有效果的。
在英国小学,自然拼读(Phonics)是重要的启蒙课。我记得我看过的一个教案,在讲开音节和闭音节发音时,老师就用了Magic
“e”(有魔法的字母“e”)这个孩子会喜欢而且能够理解的概念来解释这个现象,比如
kit, 加了一个Magic
“e”(kite),单词的发音就回归了“i”本身的发音,然后举一反三,孩子就会了。
而在儿子的中国英语课堂,老师则用开音节和闭音节的概念来教孩子们学习这一发音规律,L因为听我讲过Magic
“e”,就在回答老师问题时用了这个概念,但是老师说不对,理由是这个规律没有能够区分两个元音加一个辅音
(peace)
或者一个元音加多个辅音(battle)后面有“e”的发音规律。我不明白老师干嘛和孩子较这个真,难道Magic
“e”
不比“开音节和闭音节”更能够让孩子们记住这一发音规律吗?
最近我看的一本关于网络课程设计的书,其中讲述了有个设计师有一个智障的女儿,都五岁了还在房间里四处大小便,着急的爸爸最后想出了一个方法,每当女儿大小便时,他就在她眼前放同样一张画,慢慢地他的女儿一看到这张画就要大小便,后来这位爸爸就把这张画挂在了厕所中,终于引导女儿养成了在厕所解决问题的习惯。他还如法炮制了其他的画,提醒孩子这样那样的事情,这样,即使他不在家,孩子也不会发生危险的事情了。
所以如果家长想让孩子提高记忆力,肯定能够找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而不必非得求助于什么大师;况且就是大师说得对,也许并不适合自己的孩子。现在不是有一本畅销书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吗,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如果孩子在有一个好妈妈的情况下再能够碰上一个好老师,自然更好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