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刚刚听了一场“技术、学习与教育”的讲座,其中提到了对记忆的最新研究。有两点非常吸引我,一点是人类的长期记忆与获取信息的媒体和模态相关,但具体如何相关现在还没有定论。也就是说,一个人通过什么样的媒介(文字、声音、图像、图片等)以及模态(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嘴巴说等)进行的学习,对于他是否能够对所学习的内容形成长期记忆有关系。另外一点是记忆力的社会化 (socialization of memory) 理论,即人们以往总以为记忆是一个人的私事,但在对儿童记忆力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孩子们对于和父母、老师、同学和伙伴在一起做的事情记忆深刻,而对于自己一个人做的事情则记不住。也就说说,当一个人的学习行为是在社会环境下发生的,这有助于他对所学习的内容形成长期记忆。
我一直从母语习得和外语习得理论来解释我的博文英语乐活动设计,但上面这两个有关记忆的理论从另外一个视角支持了我的做法,孩子们一直是通过图片(故事的插图)、情节以及声音(听和朗读)来学习这些故事,而且他们和自己熟悉的伙伴在一起学习,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形成对学习内容的长期记忆,从而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这同课堂教学有什么不同呢?课堂教学也有图(书上的图和老师的教具)和声音,还有熟悉的老师和伙伴,只是缺少情节(干巴巴的对话和孤零零的单词),而且社会环境(课堂)缺乏个性化的关注和情感的沟通,公式化程式化的元素太多,“场”的效应不强,这是否不容易让孩子形成长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