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更好地拍摄月亮 - 谈望远镜摄影

(2012-02-07 10:50:32)
标签:

杂谈

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许多摄影爱好者极有兴趣拍摄的天体。浏览相关摄影、天文网站或论坛,能看到大量的月亮贴图,其中却只有少数能算是拍得较好的;也能见到一些拍摄月亮的经验交流帖子,而就器材与技术的综合运用进行系统探讨的却比较少见。那么,如何用望远镜拍好月亮?中秋节又快到了,这或许是一个并不算新的新话题呢。
                                                                                                                                                                                                  
       在摄影器材和光学观察设备极其丰富的今天,在科技高速发展,特别是数码技术应用高度普及的今天,使用现有设备、运用现有技术,拍摄到满意的月亮照片并非难事。然而,对于许多爱好者而言,受制于资金和设备,局限于专业知识不足,想要成功地拍摄月亮并获得足够品质的照片,仍非轻而易举之事,仍需要充分学习和努力实践。那么,怎样利用现有条件,把月亮照片拍得好一些、品质高一些呢?结合相关器材知识和拍摄实践,本文对相关知识和技术做一些简略的介绍,希望能对发烧友们有所助益。

       拍摄月亮,不论是满月还是残月,不论是上弦月还是下弦月;不论是夜半还是白昼,都需要把月亮拍得足够大,才能更好地欣赏(这里的讨论不涉及那些将较小面积的月亮作为作品的主体的表现手法——如亚当斯大师的《月升》)。把月亮拍得足够大作为拍摄的首要原则,是因为较大的月亮成像才具备详判照片清晰度和锐度的基本条件。其次,要有清晰的焦点,否则就是废片。再次,就是要有准确的曝光,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层次和影调。所以,一幅成功的月亮照片的质量标准应该就是:准确的焦点、清晰的影调、锐利的成像、真实的色彩以及适合的大小。要达到上述标准,必备的摄影条件则是:足够品质的镜头和足够长的镜头焦距、正确的测光与曝光、曝光瞬间摄影设备的足够稳定。

       能否在一幅照片上看到丰富的层次,是评价照片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而要使月亮照片能表现出尽可能多的细节,就必须拍到足够大的月面,这就必然取决于镜头的焦距了。以目前常见的数码相机来说,能在2.5英寸左右的LCD上让满月大致充满画面,只有极少数高倍变焦机型,或者加用增距镜才能接近这一标准(使用数码变焦不作讨论,光学变焦才能获得更好的成像质量),对大多数小变焦镜头的DC就更加困难。而对单反相机来说,只要有足够焦长的镜头就不难实现这一标准(但是那个费用,嗬嗬,不是人人都能拿得下来的哦)。

       另外,能否把月亮拍得更清晰,还和测光点及测光方式、对焦点及对焦方式的选择,以及使用的三脚架是否稳固、是否使用快门线或防抖功能等技术环节密切相关。
        
        我们在相关论坛中常能看到,很多月亮照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焦点不准、清晰度欠佳、色彩不真实、锐度不高、因抖动产生焦虚以及后期处理不当等现象。那么,只要解决了这些问题,就能拍到理想的月亮照片了。

       怎么解决上述问题呢?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获得更长的镜头焦距,尽量让月亮充满取景器。实现这一目的,对单反相机而言,就是换用800mm以上的镜头,或者使用增倍镜+相应焦长的镜头,或者直接使用1000mm焦距的折反头。这些镜头用在非全幅画面的数码单反上,获得月亮的大小基本上可以充满取景屏了。不用说,这些镜头的投入最少也在数千元。数万元的“大炮”,高烧级的影友早已耳熟能详了。对于非单反数码相机来说,为了把月亮拍得尽可能大一些,要么选择所谓“长焦王”之类的高变倍镜头的相机,要么则选择能附加镜头的相机,通过转接筒连接增倍镜来到得到更长的焦距。但是,即便使用增倍镜,非单反DC一般也很难使焦距超过1000mm。购买增倍镜虽然比买“大炮”的投入少,但也要认真考虑性价比——原厂镜头质量较高,价格一般都在千元以上;杂牌镜头价格则可以低到不超过200元,但其中许多产品的品质以“惨不忍睹”来形容却并不为过。这些非单反DC的增倍镜用来拍摄一般景物还凑合,用来拍摄月亮则实在难以担当重任。因为我们都知道,使用增倍镜后,影像质量是一定会有所降低的。用于单反相机的增倍镜则相对品质要好得多,可是价格也会高得多。

        然而,无论单反相机还是非单反相机,也不论是数码的还是胶片的,在专业天文研究人员那里,它们同样也被用来拍摄月亮或者其他天体,并且能够获得高质量的照片!这是因为,在作专业天文摄影时,照相机只是各类专业天文望远镜的“附件”了;天文研究人员有更专业的拍摄附件和技术条件,这就不是普通摄影发烧友所能具备的了。但是,这却给了我们一个启发:使用适当的天文望远镜、专用望远镜来代替单反相机的长焦距镜头、代替非单反DC的增倍镜——这样,至少焦距的长度是足够了呵。那么,有没有价格、性能适当的这类“替代镜头”呢?发烧友能够实现以较低成本拍到理想的月亮照片的目的吗?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习见的各种望远镜成功地拍好月亮照片。这样的摄影方式已经被称之为“望远镜摄影”。

        虽然与照相机镜头的光学结构不同,望远镜的光学结构同样也是十分丰富的,望远镜结合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其质量已经完全可以做到不逊色于照相镜头了。特别是高品质的专业望远镜,其用于摄影时的性价比完全可以高于一般的摄影镜头。

         对于一般摄影爱好者来说,适合连接照相机拍摄景物的望远镜主要有三类:一是常见的普及型天文望远镜(各大商场望远镜、照相器材柜、电脑城、专业照材市场等有售,有时还能买到配套摄影附件);二是大口径、高倍率的能配三脚架的双筒望远镜,个别品种也可以配到摄影附件(偶见相关专业市场有售);三是国际上称为SPOTTING SCOPES的单筒望远镜,国内通常称其为观察镜(也有叫观靶镜、观鸟镜、观景镜的)。

         根据光学结构的不同,天文望远镜又分为三种类型:反射式、折射式和折反射式。折反射式天文望远镜中有一种“马卡式”型号,和单反相机用的折反镜头属于同一类型的光学结构,主要区别则在于:马卡镜的专用摄影附件既有适用于单反相机也有适用于非单反DC的,而折反镜头则专为单反相机设计的。目前还没看到将折反头连接非单反DC的标准连接附件。

        除小型马卡镜外,天文望远镜一般都体积大、重量大,原配三脚架有的还安装有赤道仪。这样一来,安装、调校和操作都比较复杂,用于外拍时携带不够方便。马卡镜的优势在于其特殊的光学结构能获得几乎无色差的影像,其中那些体积小、重量轻的品种也具有较好的便携性和操作性。和折反头一样,马卡镜的缺点就是最大相对孔径太小,常见的品种一般不会大于F/8;再就是物镜的口径大,难配滤色镜(折反镜头则有后端安装滤镜的设计)。要想增加通光量,唯一的办法是增大物镜口径,这就只能增加重量、增加价格,也增加了携带和操作的难度。

        天文望远镜用于摄影,最大的优势在于焦距超长,最大的不利在于有时无法做到完全正像的观察取景。一般而言,天文望远镜会有正像附件(转像镜)配套销售,方便观察时看到正像。但是拍摄时采用正像镜则肯定会降低通光量和成像质量,且成像为上下整而左右反。因为天文望远镜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天像观察,拍到天体照片之后可以再倒过来看就是了。假如摄影者能够适应这种倒像取景、倒像对焦的操作(就像老式照相馆里的毛玻璃取景相机的对光操作),也是可以拍到好作品的,拍好月亮也不在话下。

       双筒望远镜看到的都是正像,不管连接什么相机,都能拍到完全正像,这是它们的优势。在双筒望远镜中,大口径(80mm—100mm以上)、高品质、有三脚架连接螺孔的品种,都不难在商场里找到。但具备专用相机连接附件的就极为罕见了。双筒望远镜的目镜基本都不能更换,倍率是固定的,重量较大,相对孔径也较小。相对来说,高品质的双筒望远镜价格也是非常贵的,不一定比常见的普及型天文望远镜便宜。

        相比之下, SPOTTING SCOPES(即观察镜)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一般人了解较少的望远镜品种——一种专用的单筒望远镜。与其他两类望远镜相比,大多数观察镜体积、重量相对较为适中;其焦距通常比天文望远镜短而比双筒望远镜长;品种、规格丰富(物镜口径可从50mm—110mm),口径越大其最大相对孔径也越大;属于完全正像光学系统(所见景物为正像),大都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焦距的目镜获得不同放大倍率的影像;具备标准三脚架螺孔,稳定性好、操作简便、携带方便。这种单筒望远镜(观察镜)中的较高级别产品,一般都有原厂摄影附件成套配售,能够配合主流单反相机和合适的非单反DC。更重要的是,观察镜中的高端产品成像质量远高于使用普通增倍镜所获的像质,甚至比许多所谓“长焦王”DC的高倍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都要好。所以说,优质观察镜应该就是拍摄月亮的最佳选择。

        SPOTTING SCOPES(即观察镜)主要为观察地面目标而设计,光学品质极高。它起源于军事应用——炮瞄镜、观靶镜等,后广泛用于射击、射箭运动,野外科考观察、野生动物及鸟类观察、环保与森林保护、景物观光、监控监视等领域。其中,使用ED镜片、萤石镜片的品种已将色散降到了最低,代表了望远镜的最高光学水平,具有极高的性价比。高品质的观察镜现在也能在一些专业卖场相关专柜看到,有国产的也有进口的,价格从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而顶级观察镜的价格仍比同等焦距的定焦距镜头便宜得多。

        对于普通摄影者来说,拍好月亮,并且体验和享受望远镜摄影乐趣的最佳选择,应该就是这种SPOTTING SCOPES(观察镜),因为它实际上可以当做一具定焦摄影镜头来用。一只300mm的定焦镜头价格可以超过3万元,而一具65mm物镜、焦距380mm的高品质观察镜可以低于2千元,比某些非单反DC的原厂增倍镜还便宜呢。使用ED镜片的微型观察镜,1千多元就淘到也不是鲜见。

        通常我们把观察镜按照物镜的口径分为微型、小型、中型和大型:50mm左右为微型,65mm左右为小型,80mm左右为中型,超过100mm则属于大型了。观察镜的价格一般会依照物镜口径的增加而增加,口径越大价格越贵。而当各种规格的观察镜采用了ED玻璃、萤石玻璃后,其价格就要大幅度增加了。采用ED玻璃、萤石玻璃的天文望远镜,价格也是很高的!

         使用观察镜组合相机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能获得超长焦距。这个特点在非单反DC连接观察镜时体现得最为充分。非单反DC一般都自带变焦镜头,使用观察镜后可以轻易获得1000mm以上的焦距。假设某观察镜焦距480mm,某DC变焦镜头设定为3倍变焦,这时望远镜和相机镜头的组合焦长就达到了1440mm,这样拍摄月亮就有一门超级大炮了!单反相机连接观察镜的方式则更灵活,可带标头连接,也可以不用相机镜头而将观察镜连接到单反机身。单反连接观察镜拍摄时,如果使用了目镜,则实际组合焦距取决于目镜的焦距:目镜的焦距越短,组合焦距越长,月亮成像越大;如果不使用目镜,则实际拍摄焦距取决于物镜的焦距:焦距越长月亮成像越大。

         下面只是重点探讨一下观察镜+相机拍月亮的具体操作。
          一、拍摄前的准备
         
        1、观察镜与照相机的连接
         由于观察镜的规格型号不同,使用的摄影附件以及与相机的连接方式也不尽相同,笔者仅就较为科学、便利,且实践较为广泛的方式作一些介绍。

       (一)观察镜和单反相机(含数码型)的连接

        ① 观察镜主镜身(不使用目镜)+摄影接管+转接卡口+单反机身。
        采用这种连接方式的拍摄也可叫做“直焦投影法”(但摄影接管内设有透镜组)。约500mm焦距的观察镜加用摄影接管后,通常相当于固定焦距800mm左右的定焦镜头。这种组合的特点是通光量大、像质最好。

        ② 观察镜主镜身带目镜+目镜套筒+转接卡口+单反机身。
        这种连接方式的拍摄叫做“目镜投影法”。特点是完全正像,通光量减少,像质次之,因为有目镜参与成像,组合焦距则大于800mm。

        ③观察镜主镜身带目镜+目镜套筒+转接环+带标头的单反。
        这种连接方式的拍摄叫做“目镜放大法”。特点是完全正像,通光量降低,像质又次之。由不同焦距的目镜连接标头参与成像,组合焦距可以超过1000mm。

       (二)观察镜和非单反DC的连接
         
         ① 有附加镜头螺口或转接附件的非单反DC
        有些非单反DC本身就可以通过转接环、转接筒等装置连接附加镜头(如广角附加镜和增距镜),这样就可以通过观察镜的专用转接附件+相机专配的转接附件连接相机了。由于非单反DC都是固定镜头,这种连接是要望远镜目镜和相机镜头同时参与成像,所以其摄影方式也属于“目镜放大法”。
         
          ② 不能直接连接附加镜头的非单反DC
        不能直接通过镜身或者镜头上的螺纹来连接转接筒或转接环的非单反DC中,仅有少数机型可使用间接的机身转接器。更多的此类相机只能以玩家DIY方式自制非标准的连接件。

         ③ 使用“万能连接器”和观察镜连接
        这类连接器种类近年来陆续发现了一些,基本上都是为那些没有镜头螺纹或专用连接装置的非单反DC开发设计的。类似装置中有的甚至可以连接手机用来实现望远拍摄。但是这种所谓“万能连接器”的最大缺陷就是无法保证望远镜的光轴与相机镜头的光轴严格保持一致,导致照片的色散严重,甚至对焦模糊。

         ④ 施华洛世奇的小DC用摄影连接器
         施华洛世奇是世界著名的水晶工艺品制造商,但同时也是顶级望远镜的制造商之一。施华洛世奇观察镜专配的摄影连接器,是目前所见同类产品中最合理的设计。其最优秀表现就是:在保证同轴的前提下,观察和拍摄可以快捷转换,轻松实现先通过目镜精确对焦,再转换相机拍摄的操作。从而获得焦点精准、成像锐利的照片。

         ⑤ 目镜放大摄影法专用的转接筒组
         这是一种新型望远镜摄影附件。能在确保同轴的前提下,与非单反DC镜头的伸缩变焦同步,充分利用相机的微距功能实现望远镜摄影的半自动对焦;在目镜直径与镜头直径相当的前提下,能最大限度地削弱甚至消除暗角;可以实现横竖画面的即时转换,方便构图。由于内外筒为动配装置,因而能快速、方便地实现取下相机观测调焦—装上相机构图拍摄之间的转换操作,并能始终维持同轴及焦点精确。

          2、三脚架的选择
         拍摄月亮必须使用三脚架——望远镜的口径再大,其最大相对孔径也比摄影镜头的最大光圈小多了,手持拍摄绝无“岿然不动”或者“纹丝不动”的可能。连心跳和呼吸都能造成拍摄时的不稳定,所谓“铁手”高人拍出来的“清晰的”月亮片子大都是经不起放大的。

         对于三脚架的选择,各种专论已经汗牛充栋,本文只是提醒各位影友,望远镜摄影时,三脚架的承重量应以望远镜+相机的总重量为依据,尽量选择重一些、大一些的脚架。

         合适的三脚架理论上应该是:在加上望远镜和相机之后,能绝对做到纹丝不动。但现实中很难找到“绝对稳定”的,只能追求抖动程度越小越好,在拍摄时使用快门线或者相机的防抖功能,来最大限度地保证稳定性。

         另外,对云台的要求也更高一些,不但有云台承重量的要求,更有操作简便、松紧快捷的要求。笔者的体会是液压云台或握柄式球阀云台比较好用。

         有条件的话也可以使用悬臂云台。

         3、快门线和遥控器
         单反数码相机大多具备电子快门线,而大多数小型数码相机则不具备快门线装置,仅有少数高档机型具有遥控功能。拍摄之前应该尽量准备好这些附件。

         对于有条件有能力DIY的影友来说,为相机自制快门线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式。网上、杂志上都能检索到自制快门线的文章,有兴趣的影友也可以借鉴、尝试。

         4、其他工具及物品
         三脚架配重物、手电筒、备用电池;使用大型观察镜时,还应准备专用平衡板,用于调节设备重心。

         如果对拍摄时的人体舒适度比较重视,那么季节性的个人维护用品就自己准备吧。

         二、拍摄时的操作要点
         1、对焦
          望远镜摄影的对焦方式与相机的规格、投影方法有关,下面分别介绍。

         单反相机连接观察镜后,如果采用直焦摄影法拍摄,则只能通过调节望远镜调焦钮实现在毛玻璃或LCD上的焦实观察。相机此时是不使用镜头的,自动对焦功能也就用不上了。

        如果单反相机连接观察镜采用目镜投影法拍摄,这时相机也不使用镜头,对焦仍须旋动观察镜的调焦钮,来实现毛玻璃或LCD上的实焦观察,仍然无法自动对焦。

        如果单反相机连接观察镜采用目镜放大法拍摄,这时相机使用标准镜头或者短变焦镜头,对焦则仍须先旋动观察镜的调焦钮,实现毛玻璃或LCD上的实焦观察。可以运用相机或镜头的自动对焦功能,并应将拍摄模式设置为微距。

        总的来说,对于单反相机,用“手动对焦”方式直接在毛玻璃取景器或者LCD上看到影像实焦就可以按下快门了。如能使用微距自动对焦功能,则更能保证焦点的精度。

        而对于非单反DC,由于只能采用目镜放大法拍摄,所以,要通过旋动观察镜调焦钮在LCD上观察景物的焦实。拍摄时应将相机设置为“微距摄影”模式,通过旋动观察镜的调焦钮,在LCD上观察对焦清晰状况,影像清晰后即可按下快门。这是目前唯一的能获得“半自动对焦”的方法。

         LCD越大、显示像素越高,越方便观察对焦。而受制于LCD的大小、像素以及拍摄者的视力,仅在LCD上判断影像焦实,可能会让有的人觉得困难一些。那么,也可以先取下相机,通过目镜对月亮精确调焦,再连接相机来拍摄。因相机已设置为微距模式,利用自动对焦功能即可获得高精度焦点的影像。这种分开操作的一点小麻烦则是:月亮的移动会需要我们对构图略加调整。

         附带说一下,在拍摄日常景物的时候,这种分开操作法有时会失去精彩的拍摄瞬间。目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望远镜摄影附件极为罕见。施华洛世奇的专用摄影连接器则属于较为成功的一种,它在实现“观测对焦—摄影构图”之间的切换速度较快,长期占据着望远镜摄影附件性能的头把交椅。但因为它仅适用于本品牌的观察镜,且结构复杂体积大,安装操作不够简便,价格还在2000元之上,普及较为困难。

        可喜的是,一种目镜放大摄影法专用的新式附件已经面世,其价格仅为施华连接器的百分之一。这种新式附件的优点是:小巧简洁,安装简便,能在确保同轴的前提下实现“观测对焦—摄影构图”的操作转换(速度是目前最快的)和焦点的精准,将失去精彩瞬间的概率降到了最低。它还能实现横竖画面的旋转,满足灵活构图的要求。

        当然,对于拍摄月亮时“先取下相机对焦、再装上相机拍照”这样的“瞬间”,可能无论使用何种望远镜摄影连接附件,转换操作的速度都已经绰绰有余了。

         2、测光与曝光
         因为使用了观察镜,月亮已经可以在LCD上显示足够大的影像,所以,使用相机自带的各种测光方式都可以。但是,应该以月亮的高光部位的亮度为准。点测光当然是首选,如果没有点测方式,可选择任何一种自动曝光模式和任何一种测光方式,在LCD上仔细观察影像亮度与反差,然后使用曝光补偿功能,把月亮影像直观地调节到你认为合适的效果。接下来就按快门吧,一切OK了!

        如果不是追求特殊效果、不采用叠加法拍摄及其后期处理技术,可以不使用手动曝光。只要是直观地在LCD上看到合适的月亮影像,使用相机的各种自动曝光功能都可以获得满意的月亮照片。

        保证正确曝光的基本原则就是:尽量让月亮充满画面的时候测光、调整曝光补偿,然后通过变焦将月亮缩小至符合你构图目的的合适大小。为了避免变焦后月亮缩小或者构图变化而影响测光的准确,还可以利用曝光记忆功能;如没有这种功能,则可以在对满月测光时记住曝光补偿的数值,变焦之后再进行同等数值的曝光量调节补偿。

         如果你有足够的经验,采用手动曝光当然也是可行的哦。

         3、色温的把握
         有人说,月亮本身是没有色彩的,所以应该拍成或者处理成黑白片。其实,在不同的天象、气象以及地理条件下,月亮的色彩也是千变万化的。比如城市里看到的月亮就和农村看到的不同;比如月食中月亮刚进入地球半影时,会呈现出一种古铜色的暖色调,那视觉效果非常独特,颇具美感。

        假如不是特意追求黑白效果或者其他艺术效果,还是如实获取你看到的月亮色彩吧。不管是“边关冷月”还是“春江花月”,月亮色温的冷暖还是尊重你眼见的真实为好。所以,使用数码相机时就应该正确选择白平衡模式。一般而言,由于望远镜已经能够让月亮充满画面了,那么,使用自动白平衡即可获得准确的色温。如果你觉得镜中之月偏冷或者偏暖的色温不够夸张或者不够真实,则可以通过手动白平衡方式作适当调整,但反色温调整则是不可取的。

        4、防止抖动
        三脚架各节点要锁定,可使用快门线的要事先安装好,开启相机的防抖功能。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稳定,还可以使用自拍功能,延时求稳。单反相机还可以使用反光板预升锁定功能来尽量减少机械震动的影响。大风条件下,应将配重物悬挂在三脚架上。

        大型、重型三脚架如果的确能使相机+望远镜有绝对的稳定(即连微小的颤动也没有),则使用快门线时可以关闭数码相机的防抖功能。

        因为月亮的移动还不至于让现代相机的快门速度赶不上趟,所以,可以不使用深空天文摄影所必用的赤道仪等跟踪拍摄装置。

        三、后期图像处理
        照片的后期处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技术,但一般而言,不是为了获得特殊效果或者照片有瑕疵,往往都尽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

        观察镜拍摄月亮受制于遥远的距离、不稳定的大气,加上望远镜和照相机是两种光学系统的组合,有了更多的镜片折射面(直焦法除外),因而会使照片质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顶级镜的成像质量则仍会好得多)。主要表现就是出现紫边(色散)、色差、反差降低、噪点增加等现象,低劣望远镜可能还会出现影像畸变。因此,对月亮照片进行后期处理是很正常的技术环节。以下,笔者根据实践体验说一说后期的色散纠正。

       色散的和成因这里就不罗嗦了,在实际照片的表现上,色散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紫边”。如何在拍摄时尽量避免或者降低紫边,这里也无需多言,只重点说说和望远镜影关系密切的要点。

        望远镜摄影的三种成像法前面已经介绍了。就产生色散的程度而言,天望的物镜直焦法最低——只用物镜组来成像,可以令色散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高品质的观察镜直焦法也可以将色散降到最低。目镜投影法稍高,因多了目镜参与成像,镜片数量的增加导致了色散的增加,采用高品质的目镜(比如ED目镜)则可以降低色散程度;目镜放大法最高,主要的原因是摄影光路上再次增加了相机的镜头参与成像,镜片数大大增加,从而色散也就被“放大”了!呵呵,要不然怎叫做“放大法”呢?

        不用说,想在前期就尽量降低色散,当然可以采取选用顶级观察镜和顶级相机的办法,但那费用也就高得多了。相对低成本的简便办法就是通过相关软件进行后期调整了。当然,劣质望远镜或者玩具级相机所产生的严重色散那就不是依靠软件所能完美解决的了。

        笔者比较推崇的是使用photoshop的色彩平衡功能来调节色散。因为望远镜摄影放大色散时,有时不仅出现“紫边”,还会有“黄边”、“绿边”等,而photoshp可以很方便地处理各种色散。

        使用photoshop还可以对照片进行色差调整、反差及锐度调整、降噪、色彩调整等相关处理。photoshop的使用,读者可以自己检索到相关信息,这里不再赘言。

        最后,还有必要补充说一说望远镜摄影对相机及其附件的要求。

        理论上说,任何望远镜与任何照相机都有可能连接起来进行拍摄,但本文只是探讨使用常见的设备及产品来实践望远镜摄影。所以,类似“如何把天文台的大型天文望远镜与大型干板照相机连接起来拍摄”的专论,那就并非笔者所能了——有兴趣的朋友大可找些专著来看的。笔者只是就通常情况下能够掌握的技术、针对常见设备的实践来作介绍。

        数码技术已经普及的今天,本文涉及的相机主要是指目前通行的单反数码相机以及习见的小DC。如何使用数码相机+观察镜进行望远镜摄影,这才是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重点。

        1、对单反相机的选择

        如果是LCD直接取景拍摄的机型,LCD的像素越高越好,如果不是LCD直接取景拍摄的机型,则五棱镜和毛玻璃取景器越明亮越好。

       为了保证拍摄时的稳定性,最好能使用电子快门线或者具备遥控快门功能。

       月亮多拍于夜晚,如果是冬天,则相机的耐寒性能高者更好。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因为单反相机标头的前镜片直径一般都比目镜的后镜片直径大,所以,使用观察镜进行目镜放大法摄影时,往往会产生暗角(黑圈)。因此,单反相机+观察镜拍照时,最好不加用相机标头或者换用大口径目镜(但是符合要求的目镜往往较难匹配),就是说采用透镜投影法或者目镜投影法拍摄更为合适,这样就完全没有暗角产生了。

       2、对小DC的选择
       望远镜+小DC的拍摄只能是目镜放大法,最容易出现暗角。这种情况与两个镜头的相邻镜片的直径大小、两个镜头相邻镜片的距离以及两个镜头不同的光线投射角度等都有关系。

       一般来讲,相机镜头的前镜片直径超过目镜的后镜片直径,LCD中就会出现暗角(黑圈)。两个镜头的间距不合适,LCD中也会出现暗角。暗角的产生,还与两个镜头的光线投射角度(视角)是否匹配有关。实践中,调节摄影镜头的变焦及目镜的变倍,能够一定程度上减轻暗角,甚至完全消除暗角。但并非所有可变焦的数码相机都具备这种能力。另外,望远镜使用定倍目镜也是无法改变视角的。

        明白了上面问题的特殊性,才能做出正确的设备组合选择。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么选择较大口径的目镜(天文望远镜几乎都是可以更换目镜的,大多数观察镜也是可以更换目镜的),使之能够匹配口径相对大一些的摄影镜头;要么选择镜头前镜片直径小于目镜后镜片口径的相机,也就是选择镜头小巧些的型号。相对比较容易实现的是后一种办法,而前一种办法通常会需要特制的转接附件。所以,使用小DC+观察镜进行拍摄,选择广角定焦镜头或者广角小变焦(不必超过4倍)的相机、且镜头前镜片直径小于20mm为最佳。因为常见观察镜标配目镜的眼端镜片目视直径少有超过20mm的。

        另外,LCD的面积越大越好、其像素越高越好。

        为了保证拍摄时的稳定,有遥控功能或防抖功能的相机当然再好不过。

        3、对摄影附件的选择
        为了克服抖动,部分观察镜厂家会选定某个型号的小DC,为其量身订制一种附件来外加机械快门线(具备防抖功能的相机尚未见有该种附件市售),凡能匹配该种附件的相机,你只需再买一条传统的机械快门线就行了。当然,凡是相机可配电子快门线或者遥控拍摄器的,能用上是再好不过了。

        望远镜摄影必须保持相机镜头和望远镜的同轴,所以,应尽可能选择那些可以连接附加镜头的相机。这样,你就能利用市售的转接筒、转接环、转接卡口,稳妥地和观察镜的摄影转接设备相连接,实现两个光学系统的精确同轴了。

        不具备附加镜头转接接口的相机,若想与观察镜实现同轴连接,还可以选择所谓的“万能”连接器。但是,市售的此类连接设备,大都在同轴的精确性和操作的方便性方面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具有施华珞世奇摄影连接器功能的则极为罕见。如果你只有不具备附加镜头转接接口的相机,又不想花大价钱选用施华珞世奇观察镜,还要追求较高的拍摄精度和方便、熟练地操作,那多半只能根据自己设备的实际情况去DIY了。       

        虽然“望远镜摄影”的专著并不多见,但写成这篇东西不借鉴前辈及同好的文章、著述则无法成稿。所以,这篇文章既是自学所得的DIY产物,又属现学现卖的东东。因才疏学浅,涉猎亦浅,文中的疏漏和错误则在所难免。发出来求教于方家,得到高人不吝赐教则善莫大焉。

请继续关注深圳博冠望远镜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