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日本前,对于日本料理的概念,大致上就是一个国内日料店里见到的场景:生鱼片、烤鳗鱼、寿司之类。

去年到日本,有机会吃了一次怀石料理,才知道日本料理只是一个总称,具体又可以细分为四大类别:本膳、会席、怀石、精进。
本膳属于正式场合,对上菜、器皿及手法等都有相当严格的规矩礼法。

会席则为武士或文人聚会后为延续气氛而设的宴席,多纵酒享乐而形式随意。

而怀石料理介于两者之间,既集合了生食寿司、蒸煮烹炸、腌制酱渍等绝大多数的料理方式,又强调了“旬食”的理念,尊重自然风土,呈现四季交替,保留原汁原味。因而被称为高端日料的代表。

至于精进,其实就是素食。

提起怀石料理,就不得不提日本的茶道。因为怀石料理的最初形态就是日本茶圣千利休在茶道中提供的佐茶小食“一汁三菜”。

至于为什么称其为“怀石”呢?

有两种说法:

第一说是古时日本禅宗修行时不得进食,为了对抗饥饿感,将温热过的石头放在小腹的位置上,减少腹中的空寂感。

另一说出自《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最初的怀石料理只是一道汤品,一道刺身,一道煮菜,一道炸菜或烤菜,食材风味为了凸显茶道本身,大都以清鲜为主。

后来流传到禅宗之外,到了王公贵族家里,食材到食器都都走向奢靡。到了江户时代,从茶道中剥离出来,成为佐酒餐食,伴以歌舞娱乐。到了明治维新时期,又开始西学东渐,融入了西餐元素。

所以,发展至今,怀石料理似乎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就像一块活化石,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依旧保留着日本饮食独有的那种优雅仪态:怀着谦卑之心,品尝时令美味,体会风土自然之美。

这次品尝怀石料理的地点,是在河口湖一家以制作怀石料理著名的
“山岸旅馆”里。这家旅馆背山临湖,环境优雅,设有四个专门的餐厅,而且可以“一泊两食”。

对于怀石料理的描述,想来想去只能用“量少而精致”来形容。

有先付(开胃菜)、御碗(汤品)、向付(生鱼片)、八寸(下酒菜)、烧物、扬物、焚合(炖菜)、醋物、蒸物、御饭、止碗(味噌汤)、香物(渍物),水物(甜品)。

对装食物的杯碟碗盏也是印象深刻,不仅形态各异,而且材质上也是瓷器、陶器、漆器、木器、银器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

当然,在现场面对这些艺术品一般呈现的料理时,我们除了惊叹与惊喜之外,基本上都是一头雾水。这些复杂的菜名,有些还是回来后根据照片和查找了资料对照后猜测的。

不过,尽管是“懵懵懂懂”,尽管是“雾里看花”,尽管“眼饱肚不饱”,但是这一餐极具日本特色的怀石料理,确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感受到了许多日式文化的细节。体会到了怀石料理“不以香气诱人,更以神思为境”的美轮美奂的境界。

2013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被称为“和食”的日本传统料理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就包含了“怀石料理”。

早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