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凤阳城南七公里处,有个明皇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

虽不是帝王的陵寝,但其规模很大,气魄宏伟,当时有皇城、砖城、土城三道,殿宇、房舍千余间,陵丘、石刻群等。但是明末以来,人为破坏和风雨侵蚀,宫阙殿宇废为遗址,现仅存陵丘及石刻群了。

朱元璋是大明开国皇帝,但也是中国历史上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个“农民”皇帝。

归纳起来,明皇陵的中心思想应该是一个“孝”。

朱元璋从小家贫,父母死得早。从一个农民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后,第一件事就是在凤阳为父母兄嫂重修陵寝,每年让子孙回凤阳祭祀和凭吊,不忘根本。

再比如,列于皇陵神道两侧的32对石像生中,有麒麟2对、石狮8对、华表2对、石马及控马者6对、石虎4对、石羊4对、文臣、武将、内侍各2对。其中的石羊,就是朱元璋为了体现“孝”字而特别设立。

还有他亲撰了《大明皇陵之碑》碑文。全文1105字,讲到了家庭出身、艰难身世、戎马生涯和夺取大明江山的全过程。朱元璋认为自己在战争中屡屡出奇制胜、转危为安,最终夺取天下,是因为祖坟风水保佑的结果。

其实在明皇陵中真正算得上文物遗存的就是神道两边的石像生了。

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石人、石兽的统称,又称为“翁仲”,是皇权仪卫的缩影。

明皇陵的石像生不仅数量多,超过了明孝陵和明十三陵,而且雕刻技艺栩栩如生。

这些石像生均用整块石料雕琢而成,无论是人像,动物,还是华表、衣饰,均造型生动,刻琢精细,具有高超的技艺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以后明清两代的石刻造型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道东边第二个是送子麒麟,由于人们相信刮点石粉回去烧水喝下,就会实现“麒麟送子”的愿望。再加上有男左女右的迷信,所以这只麒麟的左腿越刮越刮,变成了小细腿。

1982年,明中都皇城及皇陵石刻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