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山梨县,进入一条曲曲折折的乡村小道,两旁是当地居民世世代代传承下来日式房屋,路的两边是一片又一片的葡萄园、梨园和桃园,我们仿佛来到了日本的“农家乐”。

中午时分,走进一家创办于昭和五十四年的老字号面店,门前竖着一块“祝三连霸”的广告牌,好是霸气。

这家店的特色是山梨县的乡土料理“馎饦”。

馎饦其实就是一种传统手工汤面,而追溯馎饦的历史,竟然与中国有关。

馎饦先是由中国禅宗和尚传来的火锅宽面,后来被武田信玄公改成了“前线食品”。

馎饦对材料没有限制,一般一锅水,然后加入南瓜、 小圆芋、马铃薯、胡萝卜、白菜、葱、菇类、猪肉、鸡肉等,再直接把生面放入炖煮。

由于做法简单,营养丰富,后来慢慢在山梨县的家庭中被视为主食,也变成了山梨县的特色面食。

虽然地处乡村冷僻处,但是面店的生意真的不错,很多日本家庭,小青年都特地赶过来品尝。

品尝以后,我对于馎饦的感觉是:第一,亲切。不愧是源自于中国的美食,烧法、咸淡都与东北的炖菜相差不多;第二、要说区别,那就是加入了味噌的调味,我特别喜欢;第三、馎饦是连锅上来的,特意去提了一下,真重。

回来后去查了一下资料,这个在中国几乎被人遗忘的餺飥,还真是咱们中国的一种传统水煮面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饼法》中说:“餺飥,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中说:“汤饼,唐
人谓之‘不托’,今俗谓之餺飥矣。”

清蒲松林《聊斋志异》中说:“一日,将他适,市肉付妻,令作餺飥。”

再查下去,宋朝人过除夕,吃的就是馎饦。在北宋有“冬馄饨,年馎饦”这样的民谚。

惭愧是真的惭愧,作为一个中国人,居然要去了日本才第一次知道馎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