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是全国最热的盆地,历史上曾经达到过47.8的极端高温。

三个特点,造成了吐鲁番的干热。

第一、盆地内干旱少雨。全年日照3200小时,年均降水量16毫米,年蒸发能力却达到了2539.4毫米以上,气候特别干旱。

第二、吐鲁番四周环山,中间低凹,像个锅底,受太阳辐射后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所以地表的温度只会越来越高。

第三、吐鲁番是中国内陆干旱地区海拔最低的地方。根据气候规律,海拔越低则气温越高。

按理,这里应该是个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但现实是,这里不仅是拥有63.3万人口的地级市,而且还是个盛产葡萄、哈密瓜以及各种蔬菜的“瓜果之乡”。

而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坎儿井”。因为有了坎儿井才有了水,有了水才有了大片的绿洲,有了绿洲才有了今天的“瓜果之乡”。

说到坎儿井,外地人总会有一种很神秘的感觉,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引水的工程。

水的源头是高山峡谷地带的雪水潜流处,然后每隔20米至30米打一眼竖井,井深十米至几十米不等,将地下水汇聚,以增大水势,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凿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连接到遥远的绿洲,才将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

值得一提的是:一条条暗渠是挖在地面之下,类似于一条条互相连通的地道。而地道里面的空间很大,不仅可以通行人员,甚至可以在里面休息纳凉。

当然,能够挖这么多的暗渠,与当地的土壤特性有关。吐鲁番属于钙质黏土,所以挖好的坎儿井很坚固,不易倒塌。

在吐鲁番,一道坎儿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无数道坎儿井,构成了吐鲁番的生命之泉。是坎儿井让吐鲁番变成了沙漠绿洲。

坎儿井堪称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学界的专家称为“地下运河”,并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合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在吐鲁番,每条坎儿井都是有名字的,有的以挖井人的名字命名,有的以动植物的名字命名,还有的以地理方位、水的味道等命名。

现在对外开放的坎儿井博物馆其实是米依木·阿吉井的一部分。

米依木·阿吉井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沟渠全长25公里,每天的引水量可浇地70多亩,是吐鲁番最典型、名气最大的坎儿井。

走在长约100米的参观通道里,不由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

是奇妙的坎儿井,让吐鲁番有了生命之泉,有了常绿之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