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很大,一条天山山脉把新疆分成了北疆和南疆。于是就有了“北疆看风景,南疆看风情”的说法。

而在大多数人的记忆里,南疆似乎只有一座充满异域风情的喀什老城,在独自撑着属于天山以南的风情故事。

其实当你真正来到了南疆,真正走进了喀什,你就会发现,如果要真正了解这里的风情,要真正走进当地人的生活,除了在各种巴扎里问问价、购购物,在大街上闲逛逛、看看风景以外,其他还真找不到能与当地居民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好在有人想到了一句广告词:“不到喀什等于没到新疆,不到高台民居等于没到喀什”。于是我们临时改变行程,在傍晚时分来到了高台民居。

说到高台民居,归纳了一下,大约有这么几点:

第一、高台民居位于喀什噶尔老城东北端,严格来讲高台民居不是景点,而是当地维吾尔族世代居住的地方。

第二、高台民居属于喀什老城的一部分,与喀什新城隔河相望,老城建在一处高崖上,一千多年前就有维吾尔先民在此建房安家。

第三、历史上,高崖的北坡与南坡是连为一体的,后来被洪水冲断,南北分隔。北崖即今老城喀喇汗王朝(公元九世纪中期)王宫所在地,南崖就是现在的高台民居。

第四、高台民居所在的小巷又称为阔孜其亚贝希,在维吾尔语中是“高崖上的土陶”的意思。大约800年前,一位烧制土陶的匠人在这里的土崖上发现了可做土陶的“色格孜土”,于是就在土崖上建造了第一个土陶作坊,随后有很多土陶作坊在这里相继开设。

目前在这悬崖上,还住着近六百户人家。老房屋大多是用泥巴和杨木搭建而成的,看上去让人担心,实际却很牢固,据说许多房子都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进入高台民居,除了在入口处要按照惯例进行安检和身份识别以外,以后的一切就如同走进了内地人亲戚们的家里:亲切、放松、自然、随意。

已经下班的导游古丽,特意带着她的儿子赶过来为大家讲解。大家就像一家人那样走在迷宫一样的小巷里,走进一家又一家,和蔼的老人、活泼的孩子、忙忙碌碌的主妇们都热情地欢迎大家,而且这种真诚的热情都是从内而外,从微笑和眼睛里透出来的。

走在民居里,每一家的小院都是干净整洁,庭院里种着葡萄、无花果等果木,屋子里面地毯、长桌、花被、乐器,水果,华丽温馨,极具民族特色。

感受最深的是维吾尔族家庭的宗族观念。他们世代聚居,房屋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这样一代又一代,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几代人永远同住在一个院落里。

所以在高台民居,一个院落就是一部家族繁衍、生息的历史。走进高台民居就如同走进了“维吾尔族活的民俗博物馆”。

注意脚下的地砖,在迷宫一样的小巷里,六角砖代表前方有路,方砖则代表前面是死胡同。
喀什回来,说实话留下来深刻印象的东西不多。喀什老街大巴扎与乌鲁木齐二道桥的大巴扎相差无几,艾提尕尔清真寺和香妃墓也是匆匆而过,而高台民居里的几个场景却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孩童们在家门口嬉戏玩乐,老人们在街巷长椅上娓娓细语,妇女们在忙里忙外但脸上洋溢着恬淡的笑容。

这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生活场景,我觉得就是喀什的风情和喀什的灵魂:古老、虔诚、祥和、简单。

在高台民居,还可以看到一处得天独厚的风景,那就是爬上高坡边上几户人家的顶楼,可以远眺另一边高坡上的喀喇汗王朝王宫遗址,以及俯瞰喀什老城的全貌。

古老与现代,尽收眼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