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兴侗寨号称“侗乡第一寨”,不仅是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也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村寨。

肇兴侗寨四面环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一条溪流穿寨而过,寨中房屋多为干栏式吊脚楼,多数已是年代久远,在青山环抱之中,一座座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布局合理。整个村寨里历经千年的禾仓、碾房、井亭、古桥,还有流水、鼓楼、戏台,处处显示出难以置信的“小资”味道,特别是刚进寨门的那一段,几部水车,让人一下子想到了云南的和顺。

关于这个“侗乡第一寨”,还有几处奇特的地方值得一提:

第一、这里是当地侗寨的发源地。“ 肇”在侗语中就是开始、最先的意思,地名肇兴说明了这里是最先开始生存的寨子。

第二、全寨都是一个姓。据传,肇兴侗寨的村民都是一个名叫陆浓暖的先祖的后裔,所以大家都姓“陆”。

以后慢慢人口多了起来,为了区别,所以又在房族中定出一种“内姓”。内姓按照“仁、义、礼、智、信”命名,一个内姓的人聚居一寨,寨又称为“团”。就这样肇兴侗寨实际上由五个小寨子(团)组成:仁团、义团、礼团、智团和信团。

因为每个小寨子(团)都各自建筑自己的鼓楼、花桥、戏台,于是肇兴侗寨也就出现了五座鼓楼、五座花桥和五座戏台的奇观。

第三、侗族是最能唱歌的民族。“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作为一个历史上没有文字的民族,侗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就是靠着歌声一代一代往下传下去。

事实上,中国56个民族中目前只有“侗族大歌”被列入了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的“侗族大歌”,传承着中国最地地道道的、最原汁原味的古老文化。

走在侗乡第一寨,很想了解侗族的文化传统与特点,但是除了别具一格的鼓楼有着侗家人的明显特征以外,另外像吊脚楼啊,风雨桥啊,包括侗家人的衣着和生活习俗,总觉得与苗家没有什么区别。

问了一下同行,虽然号称见多识广,也说出了一些区别:比如看发髻,侗族偏于左侧,苗族盘于头顶脑后;再比如看银饰,侗族有银帽,但是没有银角,苗族有;再比如看吊脚楼上的美人靠,苗族有,侗族没有。

但是这些区分对我们而言,真的太难了!而且对于侗族与苗族男人们的区别,则没有一个人说得上来。

侗族的特殊布料也与苗族差不多,用板蓝根一类的植物作为染料,经过翻煮、捶打、晾晒以后,据说可以防雨防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