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镇江的著名景点,与金山比较起来,焦山是另外一种风光,金山是“寺裹山”,而焦山则是“山裹寺”。

康熙、乾隆这两位最喜欢旅游的皇帝均到过这里并留下墨宝,其中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中,有五次登临焦山,不仅设立行宫,还写下了《游焦山歌》和《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

在《游焦山歌》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焦山似羲之,僵卧东床袒其腹。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乾隆认为就山水本色来说,焦山更胜金山一筹。

焦山位于镇江东北的长江中,本是一个无名的岛屿,东汉末年著名学者焦光曾隐居于此,以后由宋徽宗追赐为焦山的名称,又因满山修竹,古树葱茏,宛如碧玉浮江,所以焦山又被人称为浮玉山。

焦山有几处值得一提的景点:

第一、“焦山有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这是施耐庵在《水浒》中对焦山定慧寺景观特点的描述。定慧寺原名普济禅寺,是江南最早的寺庙之一,清朝康熙皇帝南巡经过焦山时,亲自题写了寺名匾额。

“定慧”二字,取于佛家“由戒生定”,“定”即去掉一切私心杂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闻、思、修”三条途径来增长智慧。“定慧”是佛教修行的精髓。

第二、焦山碑林(宝墨轩),始建于北宋初年,藏碑刻460余方,楷、草、隶、篆、行各领风骚,诗、书、画、碑各展风流,集历史书法艺术之大成,为仅次于西安碑林的全国第二大碑林。

第三、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的《瘗鹤铭》被誉为碑中之王,有“ 大字之祖、书法冠冕”之称,是焦山的镇山之宝。据说王羲之极爱养鹤,一日,他到焦山游览,带来的一对仙鹤不幸夭折,王羲之十分悲伤,用黄绫裹敛了仙鹤,埋在焦山西麓,并且含泪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瘗鹤铭》。

由于《瘗鹤铭》字体游洒苍劲,别具一格,受到历代书法家的推崇,书法界认为,此碑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由隶书发展成楷书过程中的著名石刻之一。

《瘗鹤铭》写成后被刻在焦山西麓的崖壁上,后来山石崩裂,石刻坠入江中达700多年,直到清康熙年间才募工打捞上来残石五方,共九十三字。

第四、焦山炮台建于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当时清政府为了加强长江的防务,决定筹建焦山炮台,与汝山、象山、江都天庙等处的炮台成犄角之势。

1842年7月(道光二十二年),英国军舰侵入长江,镇江人民曾经在这里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沉重地打击了入侵的英军,由副都统海龄率领的焦山守军面对七十余艘敌舰,毫不示弱,猛然炮击,但是终因寡不敌众,炮台失守,守岛军民一千五百多人全部捐躯。
英勇悲壮的反侵略斗争,引起了恩格斯的关注,他在《英人对华新远征》一文中赞道:“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第五、焦山山高71米,虽然不高,但是已经在金山、北固山、南山等诸山中排名第一,属于镇江的最高峰了。

第六、焦山还是万里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江中小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