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屿位于温州市区北面瓯江之中,是中国四大名屿之一,另外三个是长垣屿、鼓浪屿、东明屿,江心屿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东西长,南北狭。古时江心屿分为两个小岛,绍兴七年(1137),在两屿的之间人工填江建寺,名为中川寺,通称江心寺,以后,高宗赐名为龙翔兴庆禅寺,奉为“宗室道场”。

江心屿有“瓯江蓬莱”之称,我觉得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风光秀丽,小小的岛上有“春城烟雨、海淀朝霞、瓯江月色、罗浮雪影、孟楼潮韵、翠微残照、远浦归帆、沙汀渔火、塔院筠风、海眼泉香”十景。

第二、是一座名符其实的“诗之岛”,中国山水诗的开山鼻祖谢灵运于公元422年出任永嘉(温州)太守时,留下了描写江心屿的第一首诗《登江中孤屿》,“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极为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江心屿的壮丽景色。从此开始,李白、杜甫、孟浩然、顾况、司空图、韩愈、赵嘏、陆游、王十朋、叶适、陈亮、姜夔、徐照、徐玑、文天祥、高启、刘基、董其昌、朱彝尊、郭沫若、马一浮、梅冷生、吴鹭山、王季思、苏步青、王敬身、苏渊雷等一大批名人在江心屿留下了诗词楹联500余首,从不同角度赞美了这里的山水秀色。

第三、是一处佛教圣地,唐咸通七年(866)建普济禅院,宋开宝二年(969)建净信讲院,南宋建炎五年(1131),宋高宗赐改普济禅院为龙翔禅寺,因寺在江中,俗称“江心寺”。宋宁宗时品选天下禅宗丛林,江心寺被列为十刹之一,1983年,江心寺再被定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第四,江心寺叠字楹联的名声甚至不亚于寺庙本身,大门两边由南宋状元、著名的政治家、诗人王十朋撰书的那副叠字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内藏着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样的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不同的人竟然可以有不同的读法和理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两种:

第一种,叠字联中的“朝”与“长”可以两读、两解,上联二、四、五、七、九这五个“朝”字,都读成“zháo
”,解释为早晨或白天。其余的读“cháo 朝”,是朝见、朝拜、朝向的“朝 ”。下联三、六、八这三个字,都读为“zháng
涨”字同间同义。其余的与“cháng”字同音同义,于是读法为:云,早朝,日日朝,早朝早散;潮,长涨,常常涨,常涨常消。

第二种,也可以从通假字、多义字的角度去理解,在古代朝与潮是通假字,长为多义字,所以也可以读为:云朝潮 朝朝潮 朝潮朝散;潮常涨 常常涨 常涨常消。

第五、江心屿在历史上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避难场所: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赵构被金兵所追,由越州经明州渡海来温,避居孤屿;南宋德佑二年(1276),文天祥自元兵押解途中脱险来温,也留居中川寺,并作《北归宿中川寺》诗。

现在的江心屿听说增添了夜景,白天我们在岛上也看到了灯光设备,但是可惜晚饭吃好后没有时间再去,于是只能猜想着江心屿与瓯江在火树银花的夜色中相互辉映的景象,留下了些许遗憾。


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




东塔位于孤屿东峰山,始建于宋开宝三年(970)







西塔位于西峰山,始建于唐咸通十年(86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