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媒体上都在议论中国游客在埃及卢克素神庙的浮雕上乱刻“丁锦昊到此一游”的事件,一件有着3500年历史的文物受到损害确实令人心痛,使我们这些没有到过埃及的人都有了一些颜面挂不住的感觉,但是静下心来想想,“到此一游”的习惯在我们国家却是由来已久,可谓标标准准的中国“国粹”,前些日子在乾陵旅游,在举世闻名的武则天“无字碑”上居然也看到了类似于这样的“到此一游”。

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自己的陵墓前耸立起一座高达7.53米,重达近百吨的“无字碑”,空前绝后的“不著一字”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但是走近仔细一看,就会看到现在碑上刻满了文字,“无字碑”早就已经成为了有字碑,原来这些题刻都是历年历代的达官显要和文人骚客在乾陵游览时留下的“到此一游”,其中不单单是汉文,还有女真文,看来涂鸦的爱好者是由来已久,而且是不分时代、不分民族的。

因为碑太高,字迹看不清楚,回来查了一下资料,竟然有39个题词者,42段题刻!时间历经了宋、金、元、明、清各代。好在当年没有文物法,也没有“人肉”搜索一说,否则这些乱刻乱画者的下场就可能象今天的丁锦昊一般了。

当然,这些乱刻乱画已经历经千年,本身已经成为了文物,有些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比如石碑正中于金天会12年所刻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尤为珍贵,那5行女真文字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响臣,疆场无事,猎于梁山之阳,至唐乾陵,殿庑颓然,一无所睹。鸩命有司,爰工修饰,今复谒陵下,绘像一新,回廊四起,不生欣怿,与礼阳太守酣饮而归,时天会十二年岁次甲寅仲冬十有四日。尚书职方郎中黄应期宥刺史王圭从行奉命题右译前言。”这就是典型的到此一游,不过这位大金皇弟留下的84个字倒是把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结果,身份都交代的清清楚楚,给我们今天的考古学家、金史学家、文字学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研究史料。






61座番臣像,没有一个有头的,他们是谁?为什么头像被砸?这也是千古之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