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雕刻在岩石上的世界文化遗产

标签: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世界文化遗产佛教艺术宝库徐翀摄影 |
分类: 河南河北天津 |
“龙门”因地理位置得名,这里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皇宫的正门正对着伊阙,于是,伊阙便被称为“龙门”了,据说这里的鲤鱼头上都有一个凹陷,都是在跳龙门时留下的记号。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公元493年。当时孝文帝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可以称为微雕了。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室贵族直接参与了造像的选址与设计,龙门石窟里既有北魏造像的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也有唐代以胖为美自然流畅的风格,这些佛像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1961年龙门石窟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放眼望去,现在龙门石窟佛像的损毁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象蜂巢一样的洞窟中,损毁的佛像比比皆是,龙门石窟中许多精美的造像特别是头部被盗凿下来,流失到国外,身首异处令人心痛。
损毁的原因有二种,一种是自然风化、崩塌和脱落;另一种是象“北周武帝、后周世宗、唐武宗”三次灭佛事件的破坏和一九零七年——一九四八年期间严重的盗凿等人为破坏。
但是,最大规模的文物破坏却发生上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的文物破坏是连根拔除式的,连古建筑都不放过,是偷盗者最没有“职业道德”的时期,问题严重程度超过了以往各个年代。
反而在文革中,由于红卫兵的保卫,龙门石窟却安然无恙没有受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