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健康培训反思、总结

(2012-06-28 16:38:44)
标签:

杂谈

 

心理健康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上学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学习心理学,觉得有趣又有益。心理学知识不仅对于我们自身的状态起到调节作用,更能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到教育、改变的作用。

一、借搭建平台,走近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以前,对于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虽然学校也开展了心理健康培训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缺少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今年借市中区心理健康培训的平台,在教育科、教研室的带领下,又重新走进了它、认识它、了解它。通过本次心理健康培训,不仅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有了重新地认识,也对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学到了很多教育学生的好方法,这也将将促进我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教给学生,取得尽可能大的结果,而首先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学会怎样发展自己,以及离校后继续发展。”——然而想要做到这些,只靠我们的语文数学教育是做不到的,这就要求我们从更多的方面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尤其是从心理辅导着手。

二、“及时充电”,了解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这个概念对于我们而言不陌生,因为我们区已经提了很多年,也听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但是对于这类和学生之间的活动还是比较陌生的。听的时候,感觉这样的活动,学生和老师们轻松自由,在游戏和诉说衷很快就学会了,但是真正的去构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时候,我的脑中却一片茫然,虽然在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参与过这样的活动,但终究也是“纸上谈兵”,与实际操作差之千里。这时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自己在心理学、心理辅导课方面的知识是如此的贫乏。于是,我开始进行“充电”,翻看培训教材、上网查找资料、观摩录像课例、询问有经验的心理辅导老师……经过这短暂的“充电”之后,我有了些眉目,了解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题界定、环节设计以及相关的活动素材。    

三、专业引领,走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闭门造车”永远都造不出真正的“车”,培训的汇报阶段是说活动,学习要实践,可是却依然无从下手,是游戏?还是心理学知识?还是说教的成分占的多?……正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区心理培训骨干丁老师、李凤梅、李旭老师的指导和肯定让我有了前进的目标和动力,也让我对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心理培训的几次活动中,我听取了两节心理辅导课,真是这两节课让我喜欢上了这样的活动,那么的轻松、自由,学生是那样的精彩。课后,我们分大组又进行了点评,每位老师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使我明晰了以前种种模糊的概念,也使我对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有了真正的认识,经过了前期的摸索、实践,质疑,真是有种“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感觉。原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并不简单是呈现一堂35分钟的课而已,辅导主题、目标的设定都是源自于学生的需求,辅导的主要途径是体验活动,而这正是区别于班会课和思想品德课的重点之一。因为只有学生亲身活动而生发出来的体验和感受才是最真实的,最具说服力的,这种教育效果是任何说教都无法达到的。

四、学习实践,深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在一次次的修改说活动的方案时,我觉得我所呈现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仅仅是一种表面的、速成的稿子,东拼西凑,虽然看似完整,但经不起风浪的打击。于是我又向丁老师和李老师、网络和书籍请教,如何才能让活动真正的有实效?在不断的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的同时,我明白了:其实对于心理辅导而言,教师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很重要。

以前,我算是个保姆性的老师,凡事都不放心,每天都要跟在学生的身边,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我的不严格,班级的纪律搞不好,而且学生的自主性不强,而且太依赖我,每次我一出去开会,他们就会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那时候的我特别着急,于是我又试着转型:做什么都三令五审、严格要求,这样一来班级的纪律倒是好了很多,可是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了,我差点成了权威型的老师,苦恼又随之而来。随后经过学习教育教学方法和心理健康知识,我又调整了自己的管理方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试着用“扶放结合”、“严爱有加”的方法来管理孩子们,和他们一同制定好班规,在课堂上严格要求,在课下和他们打成一片,平时尽量的抽出时间来和他们聊天、谈心,多角度的了解他们,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慢慢得我们又成为亲密的师生朋友。而与以往的亲密不同的是,现在的孩子们不仅在纪律上有了进步,能管理好自己了,在学习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可见,教师要学会心理学才能学会怎样合理的管理学生。

老师对于孩子们进步和成长是影响重大的,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具备好心理素养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了解自己和学生的心理特质,从而进行“因材施教”,这样在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法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质,不断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生活和学习状态,让学生的学习和人生在我们的正确引领上扬发起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