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酒与我国的古代习俗

(2020-06-30 11:28:57)
标签:

转载

分类: 历史文学与文学传记
原文地址:酒与我国的古代习俗作者:江门502

来自新华网:

 

    酒的妙用的确不可小视,它不但以物质形态出现,同时又作用于人的精神;它既是人们的生理需要,又满足了人们的心理要求。酒自古就是寄托思想、调节感情的尤物,是抒情、传情的佳品。自古以来,羽觞飞流,酒帘卷浪,曾倾倒一代文豪。他们或抒发豪情,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或感慨人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或借酒浇愁,但愿长醉不复醒;或交流感情, 酒逢知己千杯少

 

    酒的价值层次载情高于食用,不仅表现在文学方面,也表现在酒与古代文化及风俗习惯的关系方面。例如,祭有酒,示崇敬:节有酒,示欢乐;娱乐有酒,示友情;婚姻有酒,示喜庆;丧有酒,示悲哀。酒,的确是感情的载体,有了酒,诗人多了灵感,英雄有了知己,生活有了情趣,文化有了色彩。酒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产物,中国文化的渐进过程也可以从酒文化的发展过程窥见一斑。

 

酒,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触角伸向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酒既是一种物质文化,又是种精神文化,它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为一体,使人们尽情创造、尽情享受,以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境地。酒作为中国风俗文化的载体之一,酒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给中国人民的生活、思想、情操带来巨大的影响,许多风俗均离不开它。在这篇文章中,我要谈的是酒与我国古代习俗的关系,并想从中窥看它对我国各民族,理和民族性格的影响。

 

    一、酒与古代的祭祀习俗

 

    在我国古代社会,祭祀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祭神祭祖谓之祭祀。祭祀中常通过一定的仪式,将规定的酒食敬献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祭祀的礼仪又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内容之一,它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父系社会。祭汜的内容颇多,主要指祭天地、祭社、祭祖、祭灶等崇拜天地和尊祖的活动。各种祭祀蕴含着不同的内容与不同的祭祀方法,然而,不论哪一种祭祀方法,在祭坛上敬献的食品都离不开酒。

 

    上古酒未出现之前,祭祀往往用水,以水当酒,谓之玄酒故《礼记·郊特牲》云:酒醴之美,玄酒明水之尚,贵王味之本也。同时,祭祀也可以用血。《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血祭社稷,五祀五岳,就是用血滴在地上来祭祀山川五岳与社稷之神。自从古人学会酿酒后,才用酒来祭祀。古人最初是用醇香的秬鬯酒来祭杞。秬是黑黍,鬯是香草,这是用黑黍加香草酿成的高级酒。《礼记·表记》云:粢盛秬鬯,以事上帝。” (粢盛zicheng,古时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可见秬鬯酒主要用于祭祀天神。古人认为国君是上帝(即天神)派到人间的,是在承受天命治理百姓,所以可以用秬鬯酒为已故的国君沐浴。甲骨文中载:口亥贞,丁卯,王又百鬯、百羊、百牛,古人用鬯酒来祭祀,多到成百地使用。再到后来,国君也可以拿这种酒赏赐臣属了。西周大盂鼎铭文中有()汝鬯一卣的记载。

 

    古人祭祀用的酒除秬鬯外,还有五齐,即泛齐、醴齐、盎(ang)齐、缇(ti)齐、沈齐。五齐是把供祭祀所用的酒分为清浊五等,这种酒味薄,未经过滤.汁滓混杂,与今日之甜酒相似五齐与三酒相区别,三洒是供饮用之酒,它包括事酒、昔洒、清酒。三酒属滤去滓之酒。《周礼·天官·洒正》记述古代祭祀的方法之一:凡祭祀,以法供五齐三酒,以实八尊。大祭三贰、中祭再贰、小祭壹贰,皆有酌数,唯齐酒不贰,皆有器量,这是说,凡有祭祀,根据常法供五齐三酒,装在六个樽里,祭上帝先王等大祭祀,可以增添三次酒;祭四望山川等的中祭,可以增添二次酒,祭风师雨师等的小祭,可以增添一次酒,用勺盛酒於樽,有一定数量。三酒可以增添,但供祭祀的五齐,不可以增添,用勺注洒於樽亦有一定的数量。当然,祭天地所用的酒与祭祀方式也常用于祭社、祭祖、祭灶等祭俗中。

 

祭社就是祭社稷之神,古人常以皇天后土并称,皇天指天神,后土指社神,也称土地神。社神包括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之神。但在社神中,以社稷为首,社代表土地神,稷代表谷神。古人祭土神与谷神,属于中国原始宗教迷信之自然崇拜。古人崇拜土地。因为人们赖以维持生命的是土地和谷类。这一活动也叫社日,开始是种春祀秋报之祭祀活动,后来成了种节日习俗,并且用社日这-—名称代替了祭社的名称。社日一般在戊日。汉以前只有秋社(也有资料云只有春杜);汉以后有了春社与秋社之分。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相当于春分秋分前后。不同时代,祭祀方式不尽相同。周时祭社稷之神要田大量的酒。《诗经·周颂》中的《载芟》、《良耜》正是周时春祈秋报祭祀社稷时演唱的歌曲。古代对社稷的祭祀.不止是君王或皇帝,平民百姓也都来参加,《礼记.郊特牲》里记述了祭社这天,全社的人都参加祭祀活动的情况。

 

    到了秦代,祭社活动传承不绝,乡里的祭社活动,由社宰主持。祭社完毕,社宰把供给社神的酒肉吃掉,然后大家击鼓奏乐、狂欢歌舞。汉代祭社樱的活动,官方与民间不同。官方的祭社活动在二月举行,仪式庄严肃穆。此时,参加祭祀活动之人的举止言行,都要纳入礼制的规范。然而在民间所举行的祭祀活动,却是和瓮拊饼,相和而歌,自以为乐也。

 

    据《荆楚岁时记》所载,南北朝时代,社日这一天,周围邻居都相邀聚集在一起各自凑上一些祭祀的肉食和米酒,在树下搭起棚屋。祭祀稷的仪式完毕,人们或者各自分回一些祭品,或者兴高采烈地将祭品吃掉,这时的社日活动还是喝米酒。

 

    唐宋时代社日成了民间盛大的节日,此时社日已由祭祀节日向娱乐性节日演化。唐宋文豪在他们的诗中描写了社日 的盛况。例如唐代王驾的《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宋陆游的《社饮诗》:倾家酿酒无遗力,倒社迎神尽及期,先醉后醒惊老惫,路长足蹇(jian,跛足)叹为迟。 梦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赉(lai)赠送)可见酒是社日不可缺少的饮料。宋以后,社会动乱,民 不聊生,民间的社日活动便开始走向衰落。

 

    除祭祀社稷的习俗外,民间另一较大的礼俗是祭祖活动。祭祖活动原属于祖先崇拜范畴,它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盛行于父系氏族社会。当人们的原始信仰由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转入对祖先偶象崇拜的阶段,便有了祭祖活动。到了阶级社会,对祖宗的祭祀更加繁复。周代把祖宗跟上帝并列,确立了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敬天尊祖的宗教观念,认为上帝是天之权威,天子是大地的权威,祖先是阴间的权威。自古迄今,在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祭祖礼俗是家族中最重要的敬孝方法之一。

 

    商代庞杂的祖先祭祀制度达二十多种,其中有五种主要 的祀典方式,这五种礼典方式的第三种叫祭,祭是献酒肉而祭 之意。祭祖离不开酒,关于这一点,在商代甲骨卜辞中有翔实的记载。例如:乙卯卜,悫(que)贞,来乙亥酒下乙,十伐又 五,卯十宰?’三旬又一日乙亥酒,雨,这条卜辞的意思是:乙 卯这天占卜,史官悫问:到了乙亥这天以酒祭祀商先王祖乙,祭祀时杀十五人,剖十对羊作牺牲品行不行?”到了第二十一 天乙亥进行了酒祭,下雨了。甲骨文所载祭祀用的酒,除了我们前面提了的五齐外,还有醴酒(甜酒),秬鬯酒(或称鬯,是香酒)。我在《酒文化漫叙之一》一文中还提到,考古发掘出的 陶器和青铜器,以酒器为最多。酒器分工很精细,光祭祀用的 酒器就有斝(jia)、卣(y6u),觯(zhi)、角等。《礼记·礼器》上有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的规定,说明商代举行宗庙 祭祀仪礼有森严的等级制度。

 

    商代饮酒成风,是导致商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鉴于历史的教训,周灭商后,周武王曾有《酒诰》篇,告戒殷遗民以纣为鉴,不要沉缅于酒色。但是武王认为祭祀是可以饮酒的,所以《酒诰》反复云:祀兹酒惟元酒饮惟酒。这是说,惟祭 祀和大祭祀时可以饮酒,《诗经》的《周颂》、《鲁颂》、《商颂》中,有不少宗庙乐歌,这些乐歌多处描写古人以酒祭祀的盛况。《诗经·周颂·丰年》是周王蒸祭宗庙时所唱的乐歌。歌中唱 到:万亿及秭(zi),为酒为醴,蒸畀(bi)祖妣,以洽百礼。歌词 大意是:丰收了,积粮几万几千,做出了好甜酒,进献各代男女祖先,用来祭祀合百礼。

 

    周代是中国占代机先祭祀制度化的时代。周代同商代一样,是在宗庙内对祖先的祭把。宗庙小被祭祀的祖先成为神主,用木头制成个牌位来代表,保存在石匣中。周代祭礼的主要仪式是把写有六谷名称的小旗插在装有祭馔的器皿上,然后奉告祖先说,已经献上了丰洁的祭品。其次是行裸礼,就是扮演神主的人(称为尸)将盛在酒器内的香酒(秬鬯)洒在地上并将肢解的牛、羊、猪的牲体奉于神主座前,祭仪之后,祭祀人与助祭的亲友、宾客——起宴饮。

 

    古人祭祀祖先、宴飨宾客或举行盟誓。也常常以酒洒地表示祭奠,此时先由尊者或者老者人举酒祭地,后来就称这位尊者或者老者叫祭酒。到厂汉代,祭酒成了官名,晋初改为国子祭酒,隋唐以后改称同于监祭酒。人们所熟悉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樽还酹江月,以酒洒入江中,是古代祭奠习俗的延续周代不仅有严密的祖先祭汜制度,有供祭祀用的酒、酒器和一定的祭祀力方法.同时还没立了负责祭祀与宴饮事宜的酒官。这些酒官在《周礼》中有详细记载。例如鬯人是负责掌管供给祭祀用的鬯洒和彝尊(酒器)上的饰巾。大宗伯是掌邦国祭祀典礼的事宜,他负责将鬯酒(也叫郁鬯酒、秬鬯酒)灌地来祭享先王。酒人是掌管酿造五齐三酒的官员。酒正是周代酒官之长,负责制定有关酒的一切政令及责发送酒的材料。

 

    其他的祭祀习估,例如祭灶习俗也要备酒。祭灶属祭祀的节日,这一节日起源于对火神的崇拜,属原始先民的自然崇拜之一。先秦时,祭灶就被列为重要的祭礼—“五祀之一,即春季祀灶。后来以腊日为祀灶日。俗话说:家有灶王精,水火不能浸。早在夏代,灶神已是民间尊奉的位大神了。《礼记.月令》云祭灶时,要设神主,以丰盛的酒食为祭品,还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代神受祭之人)。随着时代的变 迁,祭灶习俗不断地演变,除做纸马,用酒果糕饼做祭外,还敬以麦茅糖,意渭粘牢灶神嘴巴,不使其乱说,或将酒糟抹于灶门,以醉灶神。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至今各种祭祀仍离不开酒。布朗族祭雷神要用酒,傈僳族祭山神要用酒,蒙古族祭敖包也要用酒。祭祀祖先更离不开酒。

 

    二、酒与古代的节日习俗

 

    中国的节日习俗是灿烂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之中。它虽然在一定时令举行,但其内容包罗万象,酒文化当然也会渗透在这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之中。古代节日习俗既然是喜庆活动,自然也要以酒助兴。

 

    古代的节日大体可以分为宗教性的节日、生产性节日、社交游乐性节日三类。我们这里重点介绍与酒文化关系密切的节日。

 

    上巳节。我国古代以干支纪日、把阴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节,至迟在西周时已经有了这个节日。由于每年春季正是瘟病与感冒易发的季节,因此每年的三月上巳日,女巫在河边举行仪式,为人们除灾去病。这时,人们纷纷要到水边祭祀,并且用浸泡了香草的水沐浴,认为这样可以祛(qu)除疾病和不祥,史书称这种仪式为祓(fu)或祓楔(fuxi)、祓除,祓是古代除灾祈福的仪式,楔有清洁的含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汉代,上巳节的内容已逐步发生了变化,人们给这种宗教迷信活动注入了生活的情趣,把祓楔与踏青游春结合起来,使这个节日增添了健康、欢乐的气氛。

 

    大概是由于上巳节在三月上旬,这个时节意味着农事开始,春天又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之时,常能引起人们愉快和振奋的情绪,所以魏晋以后,上巳节已不再拘泥于上巳日,而是固定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并且增添了临水宴饮的习俗。此时春日融融,文人骚客,达官贵人一面临水赋诗行令,一面把酒杯放在弯曲环绕的水渠上,任其随波逐流,流到谁面前就取来喝掉杯中的酒,称之为曲水流觞。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和名士42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地方,流觞饮酒,相聚赋诗。其中有16人因混迹于名士群中宴饮,凑不出诗来,只能被罚酒三巨觥(g6ng)。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也写道: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唐宋继续这一风俗。每到三月三日,文人流觞饮酒,歌咏赋诗。苏轼的《和王胜之》:流觞曲水无多日,更作新诗继永和。三月三的节日,到此时已缩小到士大夫的圈子里,成为中国古典式的沙龙。

 

    总之,上巳节在汉以前是属于古老的巫术仪式,带有宗教迷信色彩;汉以后,上巳节已经从消灾除邪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为活泼的踏青郊游了。魏晋以后,又转变为曲水流觞、水边宴饮的娱乐活动。酒文化经过文人墨客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的改造,给上巳乎添了不少雅趣。

 

    重阳节。旧历九月九日,俗称重阳节。《易经》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日、月都逢九,两阳相重,故称重阳,又称重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这一习俗在战国时就出现了。屈原《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早期的重阳节仍与迷信和禁忌有关,登高远游是为了躲灾避疠(li,瘟疫);佩茱萸(或称艾子)是为了避邪逐风寒;饮菊花酒是为了驱疫延年。晋葛洪的《西京杂 记》云: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又云: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热,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这里介绍了饮菊花酒的好处及菊花酒的制作过程。

 

    随着岁月的流失,迷信色彩在人们的观念中日益淡漠,代之而起的是充满诗情画意,富有生活气息的重阳节。人们在秋高气爽、云淡风清的仲秋之时,纷纷携佳酿、佩茱萸、登高远 眺,绮丽风光尽收眼底,越发激起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于是,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应运而生。诸如人们所熟悉的王维的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及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等。

 

到了唐代,重阳节内容日趋丰富,不仅饮菊花酒,还要赏菊、食糕。到了宋代,汉族的重阳节习俗已被北方少数民族所接受,无论契丹皇帝还是金国女真人,也都在重阳节饮菊花酒、茱萸酒,欢度佳节。菊花酒不仅是达官贵人,同时也是平民百姓喜爱的佳品。由于有了菊花酒,重阳节的内容愈发丰富多彩,充满情趣。

 

    春节,即农历的新年,古代亦称元旦、元日,指一年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由于它是一年的第一天,所以格外为人们所重视。在周代春节有庆丰收和祭祀祖先的活动,最后定型于汉代。汉代这个节日仍带有迷信色彩。年终到来时人们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驱疫病,除恶鬼,所以把元旦前一夜称为除夕,并立神荼、郁垒两位神仙于门户,表示要把厉鬼拒于门外。元旦来临还要放爆竹以辞山臊恶鬼。放完爆竹,家长要率妻儿去祭祖。祭祖时,自然离不开醴浆。祭祖完毕,一家人不分尊卑老幼,团聚在一起饮椒柏酒。饮椒柏酒是取椒花的芬芳、柏叶的清香来健身益脾,预祝人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饮椒柏酒也因为柏叶后凋而耐寒,取寿命长久之意。杜甫有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的呤咏。古人饮酒与现代人饮酒时先敬尊者长者的习俗不同,他们是让年龄最小的人先饮,然后才是家长。饮完椒柏酒还要喝掉桃汤,取桃的枝、叶、茎煮沸而饮其汁。魏晋以后,人们改饮桃汤为屠苏酒,据说饮这种酒能避瘟疫。陆游的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与桃符,说明直到南宋这种风俗还很盛行。元旦饮椒柏酒和屠苏酒,既反映出人们节日欢庆的天伦之乐,也表现了人民群众祈福消灾的善良愿望。

 

    民间较大的节日还有社日、伏日、腊日,这些节日属古代祭神之日,都要举酒庆贺。

 

    三、酒与古代的娱乐习俗

 

    与酒直接有关的娱乐活动,主要有投壶和行酒令。

 

    投壶是以矢投壶的比赛,它既是古代宴会的礼制,又是一种助兴的游戏。宴会的主人设置这种游戏,既可使来客多喝酒,表示自己的盛情,又能增添宴会的欢乐气氛。

 

    投壶的礼节,在《礼记》中的《投壶》、《少仪》及司马光的《投壶仪节》等篇中都有记载。大致的方法是投壶前要指定一个司射,其职责同现在的裁判一样。他手里拿着一个盛器,叫,盛器中放着,是计算每人投中的数目的。参加投壶者每人只准拿四根矢,地位高的,可以把四根矢全放在地上,一矢取一矢;而地位低的卑者,则要把矢全部抱在怀中。投壶所用之壶,广口大腹,颈狭长,腹中盛坚且滑的小豆。投壶开始,司射宣布,胜饮不胜者。意思是优胜者让输的一方喝酒。现在河南省南阳市汉画馆内,陈列着一幅汉代石刻画,画面的中间立着一壶,壶侧放着一只三足酒樽,樽上放一勺,用来舀酒。壶的左右各有一人跪坐着,每人一手怀抱三根矢,另一手执一根矢,面向壶准备投射,可见投壶的二人是属于社会地位较低的卑者。画面左端一彪形大汉已有醉意,正被人搀扶退场,显然为投壶中的败将

投壶游戏出现的时间最迟在春秋末年。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公元前530年晋昭公新继位,齐、卫、郑等国君入晋祝贺,晋昭公设宴招待各国国君。在宴会中,昭公和齐景公一起投壶,他们每投必中。两人的投壶即是宴会上的礼仪,又有 政治斗争的色彩。鲁昭公在投掷前,他的大臣中行穆子在一旁 念念有词;有酒如淮,有肉如坻(di)。寡君中此,为诸侯师。意思是说,有酒像淮水那么多,有肉像山丘那么多,寡君投中,统帅诸侯。齐侯又举矢说: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与君代兴。意思是说,有酒像渑水那么多,有肉像山陵那么多,寡君投中,代君兴盛。那时各国都想称霸,晋国也不例外,似乎投壶中了便能称霸的一个吉兆。结果晋昭公投中了。齐景公也不示弱,也投中了。两位国君的对话使这一场投壶带上了政治色彩。及至战国,投壶游戏的娱乐性更强,男女同坐,边喝酒边投壶,以此为乐。东汉时,投壶游戏广为流行,常见于汗代石刻画中。达官贵人家有宾客,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以增添宴会的欢乐气氛。直到唐代,投壶游戏仍是很受人们的欢迎。宋以后较少看到有关投壶的记载了,但文人们还常常著文赞美这一游戏。如魏人邯郸淳写的《投壶赋》,晋光禄大夫虞潭撰《投壶变》,宋司马光作《投壶格》等等。

 

    从以上我们所叙述的投壶方式及有关投壶的历史记载可知饮酒已与投壶这种游戏融为一体,并成为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本来就是以娱乐和消遣为目的。投壶可以助酒兴,饮酒又可以增添宴会的欢乐气氛。

 

    酒令是筵宴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最早涎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饮酒行令在士大夫中特别风行,他们还常常赋诗撰文予以赞颂。白居易诗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后汉贾逵并撰写《酒令》一书。清代俞效培辑成《酒令丛钞》四卷。

 

    酒令分雅令和通令。雅令的行令方法是:先推一人为令官,或出诗句,或出对子,其他人按首令之意续令,所续必在内容与形式上相符,不然则被罚饮酒。行雅令时,必须引经据典,分韵联呤,当席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例如,唐朝使节出使高丽,宴饮中,高丽一人行酒令云:张良与项羽争一伞,良曰:凉伞,羽曰,雨伞唐使节 即应对臼:许由与晃错争一瓢,由曰:油葫芦,错曰:错葫 。名对名,物对物,唐使臣应对得体,同时也可以看出高丽人熟识中国文化。《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列鸳鸯作令官,喝酒行令的情景.描写的是清代上层社会喝酒行雅令的风貌。

 

通令的行令方法主要是掷骰、抽签、划拳、猜数等。通令很 容易造成酒宴中热闹的气氛,因此较流行。但通令掳拳奋臂,叫号喧争,有失风度,显得粗俗、单调、嘈杂。

 

    饮酒行令,不光要以酒助兴,有下酒物,而且往往伴之以赋诗填词、猜迷行拳之举,它需要行酒令者敏捷机智,有文彩和才华。因此,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四、酒与古代的婚姻丧葬习俗

 

    自古以来,婚姻与酒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代人和现代人一样,不仅把婚姻看作个人的终身大事,而且在整个社会中被视为人丁兴旺、子孙繁衍的象征,所以婚姻总是和表示吉祥的酒结伴相生。直到现在,人们还把结婚称为喝喜酒。

 

    我国古籍中详细记载了古代的婚姻礼仪。《仪礼·士昏 礼》记载了周代贵族士大夫阶层举行婚礼的六个程序,这六个程序叫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包括婚姻父母作主、媒人从中说合、选择婚期、新郎迎亲、女方家长向新娘作临时告诫等内容。从周代到汉代以后,六礼中的问名、纳采、亲迎都离不开酒。问名是男家请媒人向女家主人请问女子之名,这时女家安置酒进行款待。纳采是男方之父先遣媒人去女家提亲,女方同意后,男家遂派使者以雁为贽(zhi)(旧时初次求见人时所送的礼物为贽礼),正式向女方求婚。汉以后,纳采要备清酒和白酒。汉代的酒一般都不是烈性酒,与今天的糯米甜酒或醪糟十分相似,只是原料不同,当时多用黍子或高梁煮烂后加上酒母酿成。未经过滤的酒叫浊酒,因为酒里有浮渣而显出白色,所以也叫白酒。清酒是经过过滤的 酒,清酒发酵期长,酒味醇厚。

 

    在古代婚俗中,亲迎最为重要,因为亲迎相当于后世的完婚。亲迎是新郎到女家迎娶,新郎将新娘接入家门后,要设酒宴共食,即所谓合卺(jin)而酳(yin)”。即把一个瓠(hu,葫 )分成两个瓢叫卺,新婚夫妇各拿一瓢,饮酒漱口,以表示自此以后夫妻相亲相爱,于是后世以合卺作为结婚的代称。

 

    合卺的婚仪,在古籍中常有记载。《魏书·临淮王传》附元 孝友:又夫妇之始,王化所先,共食合瓢,足以成礼。《全宋词》无名氏作《鹧鸪天》:倾合卺,醉淋漓。同心结丁倍相宜,从今把做嫦娥看,好伴仙郎结桂枝。合卺也即后来的喝交杯酒,以体现感情的交融。交杯酒一词始于宋代。宋王得臣《尘史·风俗》:古者婚礼合卺,今也以双杯彩丝连足,夫妇传饮,谓之交杯。《东京梦华录·娶妇》云:合髻后,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用一盏,谓之交杯酒。从以上记载可知,上古合卺这一名称,到北宋时,已经改称为交杯酒了,这时使用的酒杯,已由瓢改为两个酒杯了,杯底用彩丝相连。饮交杯酒的方式是新婚夫妇互换酒杯饮酒,有的饮毕还将酒杯一正一反掷於床下,以示婚后百年年相好。

到了清末,交杯酒仪式已发展为合卺、交杯酒、攥金钱三个部分。

 

    现代婚仪中,掷杯於床下之礼已革除,攥金钱则为掷纸花所代,唯交杯酒之仪礼仍相沿成习,盛行不衰。

 

    丧葬仪式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表示生者对死者的悲哀悼念之情,古代视其为凶礼。不过,依《周礼》所载,凶礼除丧事外,还应该包括对天灾人祸的哀吊。

 

    长期以来,古代人们由于受宗教信仰、传统观念和封建迷信的影响,认为人死以后还有灵魂,灵魂可以转世,于是产生了敬事鬼神的吉礼和丧葬凶禁的凶礼。两种礼仪虽然形式不同,内涵却是一致的,这个内涵就是礼。它们都属于礼,都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正如《说文解宇》云:礼,所以事神致福也。

    我国先秦时代的丧葬仪式相当复杂,它仍然离不开酒。

 

    丧葬仪式有一项是小敛,小敛就是给死者穿寿衣,接着举行小敛奠.小敛奠的仪式中有一项是以酒食为死者祭奠,小敛完毕,把死者装入棺材,然后举行大敛奠,将酒菜等奠馔及棺材陈列于堂上。小敛奠和大敛奠的酒是生者对死者灵魂表示敬意和祝福之情而奉献的。居丧的主人不能随意饮酒,因为酒 是表示喜庆吉祥之物。

 

    《礼记·间传》云:父母之丧,既()卒哭,疏食水饮,不食菜果,期而祥食菜果,又期而大祥有醢酱,中月而禫(dan),禫而饮醴酒。始食肉者,先食干肉。这是说,举行完丧葬仪式,就要减少饮食,不食菜果。父母死后一周年举行祭礼,谓之小祥,这时才能吃蔬菜果品,又过一年,即父母死后二年除灵,谓之大祥,此时才可以吃肉酱。大祥之后,再隔一个月即举行家丧除服的祭礼,谓之禫,此后方可以饮甜酒、吃干肉。《礼记·间传》又云:父母之丧,不食菜果;即殡食粥,朝一溢米,莫()一溢米。齐衰之丧,疏食水饮。大功之丧,不食醢(hai)酱。小功缌麻,不饮醴酒,此哀之发於饮食者也。我们知道,古代同族中最近的亲属是五服内的亲属。旧时亲属的亲疏差别、丧葬仪礼是跟丧服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丧服制度共有五个差等,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名称,统称五服。斩衰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种,如子为父母,诸侯为天子守丧,均为斩衰,服期二年,二年以内只能是早晚喝粥,不能饮酒,二年以后方司饮酒,齐衰、大功亦然,就连最轻的丧服小功缌麻,同样不能饮酒。在为父母居丧期间,即大祥之前,不能食酒肉。如果有 病,可暂时用肉汁滋补,病好后仍须素食,不可食珍羞佳肴及与人宴饮。唯五十岁以上,血气已衰,一定要用酒肉滋补者,方可例外。所以《礼记·檀弓》云:鲁悼公之丧,季昭子问於孟敬子曰;为君何食?”敬子曰:食粥天下之达礼。西汉昌邑王刘贺在为汉昭帝居丧期间不食素,终成为霍光数其罪而废弃 之月度微 。不但丧事主人服丧期间不饮酒食肉,去行吊之人也不 能饮酒食肉。《礼记·檀弓》记载大夫给士吊丧时,行吊之日,不饮酒食肉。

 

    旧谷在服丧期满后,还有忌日。每年的父母死亡之日禁饮 酒作乐,叫忌日。《礼记·祭义》郑玄注:忌日,亲亡之日,不用举他事。如有时日之禁也。后来,凡祖先生日、死日,统叫忌 日;皇帝皇后死亡之日也叫忌日。东汉申屠蟠,九岁丧父,服丧期满后不进酒肉十余年。每忌日哀戚辄三日不食,为乡人称颂。《孔丛子·汉孔鲋传》云:季节见於子顺,子顺赐之酒,辞。问其故,对曰;今日家之祭日也,故不敢饮。

 

古人举行丧仪虽不饮酒,国君死后却要用秬鬯这种气味芬 芳之酒为死者沐浴,以掩死者身上之恶臭,使之散发香气。周代 从事这项工作的叫小宗伯《周礼·春官·宗伯》曰:王崩大肆, 以秬鬯弥(mi,洗尸身)古人认为人死以后有灵魂,故相信鬼神,认为鬼是人的灵魂。古人还认为人有家,鬼也应有家,坟墓就是鬼的家。人要有酒食,鬼也要有酒食,因此随葬物有尊、罍 (lei)、觚(gu)、爵等酒器。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七千 前年的磁山文化时期,因为那时也有粮食贮存,到五千年前的 龙山文化时期,在今河南山东一带,已出现了用黑陶制作的、不 同用途的酒器,标志着酒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民间逐渐把丧事办的十分热闹,还把婚礼和丧礼并称为红白喜事,反映了人们对于生老病死这一客观规律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直到现在,许多少数民族举行丧 葬仪礼还要饮酒。例如苗族守丧之人居家丧时,须设一座席于火坑边,为魂魄之位,斟酒一杯,尤其保佑家人。苗族剑河小高丘地方的人死了,都要选个吉祥日子(即所谓天保日),远近亲 戚要用扁担挑些酒、糯米饭和鱼等物去丧家慰问吊唁。怒族丧葬仪式规定,氏族成员或村庄成员死后,全体成员停止劳动三 天,每人带一小瓶酒来死者家中吊唁,由巫师用亲友的酒一杯,灌进死者嘴里,以示与死者道别。

 

    结束语

    酒的妙用的确不可小视,它不但以物质形态出现,同时又作用于人的精神;它既是人们的生理需要,又满足了人们的心理要求。酒自古就是寄托思想、调节感情的尤物,是抒情、传情的佳品。自古以来,羽觞飞流,酒帘卷浪,曾倾倒一代文豪。他们或抒发豪情,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或感慨人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或借酒浇愁,但愿长醉不复醒;或交流感情, 酒逢知己千杯少

    酒的价值层次载情高于食用,不仅表现在文学方面,也表现在酒与古代文化及风俗习惯的关系方面。例如,祭有酒,示崇敬:节有酒,示欢乐;娱乐有酒,示友情;婚姻有酒,示喜庆;丧有酒,示悲哀。酒,的确是感情的载体,有了酒,诗人多了灵感,英雄有了知己,生活有了情趣,文化有了色彩。酒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产物,中国文化的渐进过程也可以从酒文化的发展过程窥见一斑。(宋薇茄)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