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术教育与儿童情感培养

(2015-10-30 10:15:33)
标签:

教育

分类: 李村三中

美术教育与儿童情感培养

                                                                                          李村三中          郭九红

摘要: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一部分。对美育的教育功能问题,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人人都有情感,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儿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得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因此,美术教育作为教育工具,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在美术活动中,经常让儿童体验成功的喜悦这一点很重要,它是培养美术兴趣,增强学习信心的重要环节。在儿童稚嫩的心灵中,往往老师的一个笑脸、一个抚摸动作,会给他带来快乐与喜悦。

关键词:美术教育    儿童     情感培养

正文:

在人的发展中,人们普遍重视智力开发,然而还有一个决定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常备忽略,那就是人的情感。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常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因此,儿童情感培养是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一、情感的主要特征

从情感教育角度分析,人的情感有四方面主要特征。

情感具有两极性。德国心理学家W.冯特于1896年在其所著《生理心理原理》中,以其构造主义心理学观点,把情感列为心理学三种“基本心理元素”之一,认为每一心理元素都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即性质和强度。情感元素可以归结为“三个主要的方向”, 每个方向是一对两极性的情感,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三个维度。尽管他的学说还缺少足够的说服力,却有助于人们对情感两极性的认识。

情感具有情境性。个人情感受客观环境、客观事物影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人感到舒适、愉快;学生受到表扬会使情绪振奋、舒畅,带来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情感具有感染性。以情动情是情感的特殊作用,通过感染性使人产生共鸣,受到感化。因此,情感的感染性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在教育中可以发挥其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

情感的社会性。人的情感反映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学说,人类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求知和理解的需要以及美的需要。人生活在社会中,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对人的需要体现人生价值。因此,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教育中合理满足人的各方面需要,能起到激发和培养人的情感、促进人的健康积极发展的作用。

二、情感与动机

人做某件事时,推动他去达到一定目的内在原因就是动机。它是人能做好一件事的动力。动机往往充满感情色彩,许多小朋友对美术活动所以感兴趣,是出于喜欢去做,做这件事容易成功,能满足成就感,也是人对美感的需要。情感与动机有互动作用。

人的动机主要来源于三种内驱力。

第一是认知需要。儿童因为好奇或有兴趣而产生求知欲,这是学习中可靠而稳固的内驱力。美术活动把培养兴趣放在头等重要地位是必要的,通过兴趣培养热爱美术的情感,建立积极参与努力探索的学习精神。兴趣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意愿,产生专注力、毅力。另一方面,如果儿童学习只凭兴趣,久而久之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是兴趣转移。当儿童兴趣转移时,或因为得不到好成就而气馁,不再对美术感兴趣时,不能用强迫方式对待,强知的结果只能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能体现人生价值,有自我提高、自我尊重、自我实现理想的积极愿望,其推动又往往与成就、地位、荣誉紧密联系。因此,它又是一种外部动机。

在美术活动中,经常让儿童体验成功的喜悦这一点很重要,它是培养美术兴趣,增强学习信心的重要环节。在儿童稚嫩的心灵中,往往老师的一个笑脸、一个抚摸动作,会给他带来快乐与喜悦。儿童的学习成绩和表现受到肯定,得到鼓励和表扬,会使他们增强自信心,激发出更高的学习热情。当听到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因为在学校得到一朵小红花,回家时两只眼睛都发光”这句话时,我深深地被感动了,也更深地了解孩子的需要,了解了一个人受到尊重、受到肯定会对他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由此说明,教学以鼓励为主,对于儿童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对于那些确立了美术志向的孩子,报考专业学校成了他们钻研美术的目标。为了实现自己的学习志向,他们会废寝忘食地努力练习绘画,他们能克服种种困难,不怕苦不怕累,主动、积极地安排好一切时间提高自己。

第三种是外界推动下的内驱力。一些儿童依靠赞扬、奖励作为学习的精神支柱。在美术比赛中获奖对儿童参见美术活动有推动作用。举办比赛的目的在于鼓励儿童参与活动的热情,促进美术活动开展。但是,如果把获奖作为唯一目的,往往也会产生副作用。如果为了骗取荣誉弄虚作假,则对儿童的成长将极端有害。培养儿童树立竞争意识,培养上进心的同时,必须注意克服虚荣心的滋长,以使儿童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三、情感与表现

人们常说:儿童绘画是儿童心灵的窗口,它反映儿童内心的情感世界。人的情感是极为丰富而复杂的,也是十分细腻的。

绘画对于儿童来说,其作用并不在于艺术性、思想性如何深刻,也不在于绘画技艺表现如何娴熟、高潮。儿童画画纯属于情感发展的需要。大多孩子都喜欢画画,因为画画好玩。他们把画画当作游戏:一支“神奇”的笔,它能自己流淌颜色,能画线、画个中形……画画能满足他们探索使用工具的好奇心。

人们还说:画画能宣泄情感,是儿童心理得到平衡。大多数儿童经常通过画画来抒发情感,但是用绘画来发泄情绪的并不多见。因为,当儿童心情不好时,往往是通过身体活动释放出来,他们发泄的方式就是爱哭闹。之所以情调儿童用绘画来抒发情感,是因为儿童画画时的心情是愉快、舒展的,他们不愉快时是不会去画的。儿童与青年人、成年人不同,他们不懂得如何用艺术手法去发泄情感。

儿童绘画中的情绪主要表现在:

首先,儿童以夸张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作为表现情感的媒介。

儿童画中的情感表现是简单的、笨拙的、粗糙的,他们不能通过脸部和身体姿态的细微变化去表现复杂的心理活动,绘画中所表现的情感,是以儿童内心情感为基础的,儿童的内心世界单纯,是一片净土,他们还体验不到人世间那些复杂的心理变化。

那些内心情感丰富的孩子,由于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平时又注意观察生活,他们在进行绘画表现时,所创造的形象往往不是概念化的,而是能够更细微、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心活动。

其次,儿童还通过直觉表现情感。

直觉是一种心灵的综合活动,它有时能获得成功,有时也会失败。所谓成功的表现,就是给内在情感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意象。

一幅好的儿童画,是儿童画出了自己头脑中的情感意象,能将对象的气质、特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是情感“明朗化” ,这就是儿童的艺术创造。

其次,儿童绘画具有表现性。

表现性是作品表现情感的标志。表现性反映的是人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易被察觉的东西,因此它是深刻的。那么衡量表现性深度的标志大致有几个方面:

(一)、有审美对象本身的结构之复杂度和其中各种相互作用力的强度去衡量。在生活中,我们看一个人的浅薄或深刻常根据他所外露的行为模式判断。在艺术作品中同样也是通过审美对象自身结构的特征来判断。

(二)、有审美对象的简化程序去衡量。美术创作中的简化,是删去多余的部分,用最代表本质的图形体现。简化就是形的抽象化,把形象抽象为最基本的元素进行组合,是形象具有典型性。儿童用向政府会表现的绘画属于这类,他们的画是心象的表现。

(三)、有作品表现的怪异性衡量。在美术史上,许多绘画大师生前都显示出某些怪癖的性格,他们大多在不被世人理解中度过清苦贫寒的一生。然而,他们却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杰作。如明朝末年的八大山人,一生洁身自好、淡泊孤寂,他的行为和艺术风格所以狂和怪,是有遗民亡国的悲愤,由此产生的抗争意识所决定的。

四、情感与情操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一部分。对美育的教育功能问题,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人人都有情感,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儿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得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因此,美术教育作为教育工具,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在我国情感教育已经普遍受到人们重视,儿童们都能有机会参与艺术活动,社会越来越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因为,21世纪的教育将不再仅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而是要培养在“知”“情”“意”诸多方面全面发展的人为己任。

真善美使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它体现在人类具有最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上,这也是道德教育的实质所在。道德情感的发展一般经过道德情绪、道德情感和道德情操三个层次。美术教育在陶冶人的情操方面,从广义的角度也可理解为是人格教育,包括气质、品质、社会态度、价格观念、性格等方面。

美术教育在儿童人格特质成长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1、美术教育通过美术活动发展儿童感官,培养儿童的知觉能力和感受能力,使他们具有灵活性、敏捷性和稳定性。在情绪和情感表现上反应快、强度大,情感丰富、细腻,形成良好的气质。2、培养自主性和自信心。美术教育通过创造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是儿童在体验成功的创作喜悦的同事,建立起自信心。培养勤奋、严谨、审慎、刻苦、坦率、热情的性格,进而提高儿童的责任感。3、美术作品表现的多元性和个性特点,能影响和培养儿童宽容大度、尊重他人、豁达开朗的精神风貌,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4、儿童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努力甚至磨练,这对独生子女们经常在家长的庇护、照顾下所形成的性格弱点,以及改变做事草率、不认真的习性也很有效果。

传统美术教育的目标建立在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中心的基础上,美育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便很难通过课程体现,只能直接面对生活,通过设计有思想教育性的课题内容来进行绘画教学,表现新的内容,进而爱国主义、革命理想教育,或者通过画植树、劳动这类具体内容进行品德教育,才能发挥美术在陶冶人的情感、情操方面的教育作用。美术教育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把人的发展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对人的发展的特殊作用就能充分体现出来。没能陶冶人的情感,能使高尚行为成为自觉的和受内在情感支配的积极行为,进而使人具有高尚的人格素养。

 

参考文献:德国心理学家W.冯特1896年著《生理心理原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顿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