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教育名家—魏书生老师
(2015-04-22 11:33:46)
标签:
育儿 |
分类: 陈沟、雷村、老井三校 |
走近教育名家—魏书生老师
雷村小学石晓彤
很早就听说魏书生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新颖独特,但都是零零碎碎的,期间又陆续从网上看到他的部分教学经验,例如“人人有事干、人人是老师等”。他的教育教学经验促使我在教学中探索前行。这次的焦作之行,近距离聆听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高深的教育管理在他讲来妙趣横生,轻松诙谐。说自己茅塞顿开是夸张,但说给了我很多启发,在思想上得到升华却是真的。做班主任也好、做校长也好,只要抓住了教育发展的规律,教学也就高效了,自己也就轻松了,快乐了。现将自己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松、静、匀、乐”的思想一直贯穿着魏老师的教学生活。首先学会“松”,身体放松,让自己、让学生每天都以轻松、快乐的状态工作、学习。每天轻轻松松、开开心心,让自己锻练、与学生锻练,让自己有一个好身体,“上班的时间锻练自己的身体,41年没花过国家一分钱”这话听起来幽默诙谐,想起来令人震惊,这需要多少年的坚持。想到与我们魏局提出的“每天锻练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是不谋而合。可在现实中,从大课间老师中的脸上、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师还没有真正领悟到其中的内涵,形式大于内容。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调整呼吸,让呼吸均匀,进而培养学生“静”的心态。让学生想像处于湖水边、树林旁,划分好乱与静的界限,培养静的心态,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静的能力得到升华,越是吵闹时越是静的能力的体现。只要有了静的心态,即使在人声鼎沸的超市,依然能干自己的事。真是陶老先生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有了静的能力,才会有自我的状态,以至数百名教师进他的教室参观时,他的学生没有一个扭头看。这不能不说学生真正进入“静”、进入“自我”的最佳学习状态。
再而引导学生体验“乐“,乐是一种能力,研究当下,管理学生“让学生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作为学生我能干啥,能做好啥,把能干的事与不能干的事划限。把能做的事做细,做细,再做细,干一件成一件。从而让自己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学生要这样,做为教师其实想想就是这样,学会苦中找乐。大课间中,做操已成了学校的制度,与其不满发牢骚,不如开心的干,(用公家的时间锻练自己的身体)魏书生笑语。试想我们每天面对多少个学生的笑脸,而医生每天面对是多少个哭脸、病脸;我们的校园绿树鲜花,而交警周围满是汽车尾气、废气。我们的教室美丽充满文化,而科学家、农民工则在烈日野外挥洒汗水。乐是一种心态,一种能力,享受人生,幸福在今天,幸福在当下。让学习快乐,让工作快乐,让生活快乐,快乐自己,快乐他人。
学生和教师学会了松、静、匀、乐,就有了好的精气神,学习、工作、成绩自然来。
二、树立服务意识。树立“校长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学生为班级服务”的意识。在班级管理中,学生都是副班主任。不放弃一个孩子,事事人人干,人人有事干,普通学生能干的事班委不干,班委能干的事班长不干,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其实改变落后生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找事干,从自己会干的事,能干的事做起,然后做细、做好。发展自己的长处,强化自己的长处,使优点更多,自尊心更强,方向更清,目标更明。优的更优,差的变优。教会学生一天怎样过,一节怎样学。在班级管理中,用学生的智慧管理,如作业怎样留,目标怎样定,和学生商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助手,在他的班级里有多少名学生,就有多少名副班主任,每个学生都是助手而不是对手。久而久之,他就只有助手而没有对手,从而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还主张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为发展长处而学”。在教学实践中,他主张“强化过程,淡化结果”,不是简单的搞分数控制。
魏书生的这些教育思想都体现他的那些既具有规律性又是很规范化的具体措施中。在他所教的班级中,制定的法规就有30多项,语文教学中的34件事,都精心地按时间顺序做了周到的安排,在班级里做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干”。让学生学会服务意识,为班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