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措施
(2013-10-28 19:19:03)分类: 陈沟、雷村、老井三校 |
导学案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措施
陈沟小学
开学以来我们学校认真学习导学案的相关理论,并在日常教学中大胆实施,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身的知识能力体系。大多学生由厌学转向了乐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空前高涨,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和生机。在实施导学案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也遇到了较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摸索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现就导学案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与大家交流。
一、在实施过程中,表现积极、成绩优秀的学生得到发言和展示的机会多,而不善言辞、动作迟缓的学困生得到的机会少,不但造成了学习机会的不均衡,而且势必影响优者更优、劣者愈劣的让人最不愿看到的教学局面。每位教师心里都明白,这一问题是确实存在的,那么怎么办?针对这一问题我是这样做的:树立“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好”的教学理念,然后刻意地多给学困生机会,并且刻意地把容易完成的问题留给学困生,让学困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其在这种快乐中提高学习兴趣和热情,逐渐融入到学习的大气氛中去。最后使他们甩掉后进的帽子。这样做至少体现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教育思想,应该是可行的。
二、当进行到展示环节时,一组展示完毕,需其他小组评价,这时要么没有评价,要么只是对字迹工整与否,或是个别错别字进行点评,几乎没有对答案内容深层次的评价或质疑。这反映出学生在对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了评价的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还表现在只评他组、不评本组,只评缺点、不评优点等方面。其实评价不仅仅是区分和甄别的功能,它所反映的是人对问题的再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有所认识有所发现,产生疑问,并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疑问之后,产生属于个体的见解。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去点拨、去循循善诱,带着学去撬开冰山的一角,并故意去挑起对问题的争执、怀疑、质疑、反质疑,从而让学生学会评价。学生在学习评价别人的过程中,必然要懂得评价对象的内涵,也是自己掌握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会使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自然而然会提高学习效率。
三、当打开导学案后,一个又一个问题会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对于这些问题,是让所有学生做所有的问题,还是让每个小组去做指定的题目呢?如果让每个小组都去把所有问题做一遍,然后再进行展示、评价、整理,显然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让每个小组去完成指定的一个问题,势必会造成对文本内容理解的片面性,造成断章取义的后果。实践中,我的做法是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学会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使用导学案时,能都做的就都做,不能都做的就分解到各组。在展示和评价后,要让学生按题序把解答的相关内容连起来读几遍,以形成整体印象。
四、按导学案所提供的思路进行学习,在学会生字词和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进行,不经意间四十分钟会悄然流逝,此时才会发现导学案上的学习任务还没完成。于是便出现了拖堂现象。众所周知,效率与时间是反比关系,这样一拖堂就变成了低效课堂,实施高效课堂,时间不可能再由教师独自把握,而是由学生学习的动态来决定。如何能在较短的四十分钟时间来完成导学案上的任务呢?两个多月以来,我发现小组展示时如果全部使用板书展示,确实浪费时间。能不能全部使用口头展示呢?也不行,若能把两者结合起来使用,把不需板书展示的变为口头展示,确实能节省较多的时间。另外,在编制导学案时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知识水平,来设定题目也是节省时间的好办法;充分预习也可达到省时的效果。
此外,教学中还遇到一些问题,如: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导学案教学中如何促进朗读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会不会被导学案所限制、如何让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发挥优势等,我还在摸索中寻找对策。只要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素质、什么样的办法我都愿意尝试。
以上所谈的就是我在实施导学案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突出一个“实”字,全是自己的粗浅做法,谈得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同仁予以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