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禄贝尔《人的教育》第二章《幼儿期的人》读后感
(2014-07-23 15:55:44)
标签:
《人的教育》福禄贝尔读后感幼儿期 |
分类: 读书笔记 |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第二章《幼儿期的人》读后感
2014年7月21日星期一
淤头小学 王倩倩
经典摘录:
△
△
△
△
△
△
△
△
一、
“一个能干地、自发地、平心静气地、坚忍不拔地、直到身体疲惫为止坚持游戏的儿童,也必然成为一个能干的、平心静气的、坚忍不拔的、能够以自我牺牲来增进别人和自己幸福的人。”
这句话说明了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游戏的过程是令人欢愉的,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幼儿能在游戏的过程中习得许多能力,如与其他幼儿交流、沟通、协调等能力。一个能在游戏过程中游刃有余的孩子在其他方面必定也是得心应手的。在游戏过程中习得的种种经验必将对幼儿的后续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
二、
“图画本来是介于言语和事物之间的,具有同言语和事物共同的特性。在这点上,它对于幼儿和少年、对于一般人来说,作为教育和发展的手段是十分重要的。……经验也清楚地告诉我们,儿童爱好绘画,甚至对绘画有一种迫切的欲望。……物体的图画会引导儿童对数目的认识和注意,同一物体多次重复出现使儿童形成数的观念。”
图画在儿童的心智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说语言是外显的能力,那么图画则是以内敛形式的发展。图画以无声的形式展现孩子复杂的内心世界,强化着幼儿的思维。每一条线条,每一个笔触代表着幼儿的丰富而新奇的内心世界。
还记得《小王子》这本书中作者画的那个奇怪的形状吗?在成人眼里,那是一顶帽子的形状,可是在孩子眼中,它被赋予了丰富的想象和内涵——那是吞下了大象的一个胃。当孩子这样表达的时候,成人是厌烦的不理解。没有被肯定的孩子就此失去了在绘画方面的兴趣,即使自己画得再出色也失去了自信。于是,一个天才画家就这样被扼杀了。
图画让儿童对物体的认识从具象上升到抽象。眼前的复杂的物体影像被儿童内化成抽象的线条,被赋予了特殊符号的定义。这是儿童思维得到复杂锻炼的过程。这时候,儿童是与自己交流,是和自己的内心交流。所有的天马行空,所有的驰骋都被稚嫩的手笔倾注于纸上。成人或许不懂每个线条的涵义,但是这又如何呢?图画,对于幼儿来说,不是习得绘画的技巧那么简单。技巧对于很多人来说,只要掌握技法很容易习得,但是技法之外的想象力是独一无二的。幼儿期的绘画就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笔法的稚拙是最纯真的美。《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的作者李跃儿就是一位画家,她在指导幼儿作画时,特别强调想象的神奇。她所开设的幼儿早教中心据此发展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取得了不凡的成绩。由此,我们不该小觑绘画对孩子发展的巨大能力。
福禄贝尔还认为,“物体的图画会引导儿童对数目的认识和注意,同一物体多次重复出现使儿童形成数的观念”。在小学数学学习能力方面,有一项是测试孩子数感的内容。有些孩子数感很强,有些孩子则数感很弱,这跟幼儿时期孩子对图画的认识也注意不无关系。
纵观目前的儿童绘画,笔者认为过多的指导孩子掌握绘画的技法,这是越俎代庖的蠢事。要让孩子发展,培养绘画的想象力才是当前首要做的。
三、
“母亲以愉快地做游戏的、逗引的方式引导孩子去认识他自己未曾看到过和观察过的鼻子、耳朵、舌头、牙齿等身体部分同样是十分重要的。……母亲的天性和爱把孩子狭小的外部世界由整体到局部、由近到远地逐渐展现在他面前。”
母亲可以引导孩子去认识孩子自己“未曾看到过和观察过的”,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一直以为,只有孩子能看见的东西呈现给孩子,这样的刺激才是有效的。孩子未知的世界等到孩子有相应的能力再去关注、再去发展不迟。福禄贝尔的观点让我认识到自己当初的浅薄。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我之前懒惰式的育儿观是不可取的。母亲应积极地为孩子创设相应的情境,告诉孩子世界上还有很多他未曾看得见的事物以及事物的美好。这样才能激发孩子无限的求知欲,让孩子充满期待。这或许就是早教的概念吧。作为母亲该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即使孩子当时未必能回应你。但是,我们相信,孩子总是能收获的,哪怕收获只是微小的。因此,母亲从不该放弃。做个在语言上勤劳的母亲吧,让孩子在悄然中收获吧。
四、
“父亲的每一种活动、每一种手艺、每一种职业都能够把一个起点引导到掌握人类的一切认识。”
如果说,母亲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从细节等微观的方面深入的,那么父亲对于孩子的影响则是从宏观方面引发的。园艺父亲让孩子体会到各种植物的生长以及需要处理各种植物的方式方法,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习得。其实,孩子在父亲身上习得的关于园艺的知识,并不代表着将来他将成为一位像父亲一样出色的园艺家,而是从父亲对待自己的工作中习得做事的态度。孩子将把如此的方法态度迁移到他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父亲的好榜样将对孩子受益终身。
五、
“未来的学校生活和教学生活只能在耗费昂贵代价的条件下极其困难地培养儿童的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而且往往根本不可能培养这种能力。这方面的成效如何,要取决于利用和不利用,重视和不重视儿童的家庭生活。”
家庭教育在幼儿时期是非常关键的。可是,纵观我们现今的家庭教育,极大的扭曲了家庭教育的价值。当孩子围着修理电器的父亲饶有兴致地发问的时候,我们的父亲往往斥责孩子:“还不快去写作业?这样的本领学来做什么?……”孩子的好奇心就这样被制止了。
笔者认为,农村孩子在学习方面出现的许多障碍与不当的家庭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学校的老师无法取代的。其实,只要父母稍微懂得一点家庭教育的常识,孩子在进入学校就不会那么手足无措,孩子在某些方面就不会学习得那么吃力。几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切体会到家庭教育好的家庭,孩子将在课堂内外收益颇丰。所谓的家庭教育,并不是说要求父母要有多高的学历水平,而是父母要教给孩子认识世界的方法,这个方法不是要求通过深奥的道理、文字来向孩子说明。在田间耕作的父亲可以将孩子带到田间,告诉孩子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以及从事农耕的辛劳。或许这位父亲在阐释的同时,孩子幼小的心间正悄然树立着深刻的价值观;也许,孩子正立志为父亲发明一种省力的农耕机……可是啊,现实总是很残酷。孩子往往在缺乏家庭教育观念的父母的呵斥下,丧失了很多学习的机会,或许是父母认为农人的工作是低贱的,或许是因为父母太劳累无暇顾及孩子的感受……
如果农村的家长多一些家庭教育的意识,那么我们的农村教育将上一个台阶和档次。因此,我觉得培养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迫在眉睫。
六、
对于衣着,福禄贝尔认为,“衣服会使孩子很早就注意自己的外表,使他变成一个空虚、轻浮的人”。的确,如果让孩子过早的注意自己的外表,孩子发展其他能力的精力就会减少。从小,长辈就这样规劝我,如果女孩子的心思放在了打扮穿着上,那这个女孩子必定在学习方面没有足够的十足的精力。这样的规劝不无道理。可是,又有反对的声音。衣着打扮是一个人审美的外现,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连基本的收拾都不会,那很难看出他在其他方面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很难判断他在其他方面的审美能力。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没有衣着审美能力的人在其他方面缺乏审美能力。审美还可以体现为琴棋书画等艺术方面的修养。一个人高雅与否看的是这个人的内涵深刻与否。诚然,外貌服装也是一种体现,但是关于美,体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外表只是其众多河流中的一个小支流而已。特别是女孩子,不能过早坠入外表的深渊。笔者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就教导笔者,女孩子不能做中看不中用的“花瓶”。
相反的,一个会舞文弄墨的孩子,一个沉浸于黑白键旋律之间的孩子,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气质不是外显的服装所能装饰的。钢琴家不是穿燕尾服那么简单,指挥家也不只是手里拿着指挥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