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洛大鼓说唱在龙门

(2013-02-15 06:43:33)
标签:

散文

原创

文化

http://s6/mw690/8b4605fbt7bc581cc2355&690      

 

 

 

           河洛大鼓说唱在龙门 (中原夜话二)

 

                                          ■ 曹义

 

龙门之夜,让现代设施的音乐在西山飞翔。

龙门之夜,让传统艺术在东山说唱。

龙门之夜,令我陶醉在皇宫歌舞与乡村自娱自乐中。

行读了龙门石窟的西山,过大桥,跨过了伊河,就到了东山。倘若说西山的夜景,飞舞的灯光,现代音响伴奏出的是一幕北魏与盛唐的历史大戏,那么东山的传统艺术演奏的也不是单纯的民间小调。在正对西山佛像之最卢舍那的伊河边,有一广场,在上演河洛大鼓。“河洛大鼓,板韵淳朴说唱动情。”表演者,是三位。很佩服他们,执着于这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说是这河洛大鼓,而今也后继乏人。

说是河洛大鼓,清末的一千八百七十五年发源于偃师。最初,是洛阳的琴书与南阳的单打鼓结缘,后来逐步融入了河南坠子等等中原艺术。在民间,在乡野,在洛阳这块神奇厚重的大地上说唱而让民众倾情。现代灯光,缠绕着古老的龙门石窟。河洛大鼓,敲击着悠久的伊河。灯光、石窟、大鼓、河风等等伴我,我就在这特殊的舞台上跟着其叙事又抒情。

祖国之大,各地艺术不一,这乡野大地自由民间的河洛大鼓一敲,令人对比一二。

成都的评书,只说不唱,一把扇子,一块惊堂木,一杯清茶,不要伴奏,一人开整。说书表演者,穿一身有川西风云的服饰,一会儿摇古扇,一会儿喝峨眉山香茶,山南海北,古今中外,都在那一张嘴里。观赏听众,茉莉花茶,峨眉素茶,取其自己。也是一把靠椅,舒舒服服仰靠。还有一二,掏着耳朵。说者,与听者,都一幅悠悠然然。

苏州评弹,男女二人,相约登场。各抱一琴,双手不空,两嘴不停。只有这么二人世界庄重一坐,一评弹,那苏州园林才恰是完善。那男表演者的服装,你可以去想象唐伯虎。那女表演者的服饰,你也偶尔想想秋香。那吴侬软语,漫漫飘飘,至于游客懂与不懂,都不要紧的。不知有多少外地游客听懂了。主人会说,初来咋到,听不懂不要紧,你们就晕那个味儿。于是,大家就站着,或者坐着,看听其热闹。

今晚这河洛大鼓是主演一人,一手击鼓,一手打板,站立表演。伴奏者,则是二人以上。质朴,流畅,慷慨,激昂的说唱,配以坠胡,琵琶,二胡,三炫等等乐器的婉转与绵长。我伫足看着,听着,拍摄着。观众不多,他们却演得专注。尤其老爷子,一边敲着鼓,一边说唱,很是投入。我也闭着眼睛听,想听进去,也想听个投入。

随意说出三列,从悠闲,步步看听出个辛劳。

说唱之词,懂与不懂,且不去理会。我随着洛河大鼓的鼓声,乐器声,和演唱声摇头晃脑。龙门石窟的夜景,有这声响相伴龙门石窟,就像一盘美食大餐,如此佳肴美境,让我慢慢地细细地独自分享。思绪,咋能不飞翔。沾着伊河水分子的灵气,伊河的风就把历史文化吹来对接。

河洛大鼓,诞生于一千八百七五年。龙门石窟,最初开凿在四百九十三年。两者相差了一千多年。曾经在丽江古城里听过纳西古乐,那边的说,纳西古乐是中原历史文化尤其是古音乐的活化石。就是说唐朝以前的古老音乐,在中原已经没有了,失传了,而在丽江的老头子那儿还保留着。第三代领导人,在欣赏了纳西古乐后,还兴致地拉起了二胡。今天不说丽江活化石,然而,在龙门石窟除了听河洛大鼓,还想听唐朝音乐,更想听北魏音乐。龙门石窟的比例,唐朝占六十,北魏占三十,其他若干朝代共同占一十。也就是说,最能与龙门石窟音乐伴奏的,不是唐朝的,就是北魏的。

伊河的风,在龙门亲切地吹。河洛大鼓,在龙门山下,在伊河岸边动情地敲。吹得我飘飘然,敲得我遐想连篇。祖国,伟大的复兴,是一个整体。其中,是否包括龙门石窟的音乐伴奏。

最能与龙门石窟伴奏音乐的,能在龙门山下,伊河岸边出现吗!

为此,龙门石窟,我还想再来!

 

                                           二零一二年九月十二日夜草稿立题于洛阳

                                           二零一三年二月十四日十五日再稿于成都家

 

http://s4/mw690/8b4605fbt059269dab993&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