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之人文篇



标签:
朱熹武夷山武夷精舍水帘洞理学 |
http://s13/middle/8b4605fbg784cda7bd92c&690
行之读之福建版图
来到了武夷山,我就痴情着那人。
一个国家,借助他的思想,搞成了发达国家。这个国家,是日本。这个他,就是本篇的主人翁——朱熹。
朱熹,在武夷山,他不是孤寂的。
历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将,在此游览,隐居,著书,授徒。他们篆刻了几百平方的摩崖石刻,办书院三十多座,建宫观寺庙无数。就是那唐朝修建的,历代帝王的祭祀地武夷宫,朱熹及同朝代的辛弃疾,陆游,刘子翚……都曾在此任过主管。那水帘洞,朱熹也求过师办过学。还有那诞生了独树一帜的朱子理学的武夷精舍等书院。他这里的两百多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已把其哲学、经学、史学、文学、乐津、自然科学等,传播到了东亚、东南亚,传播到了欧美。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不断地深入研究着朱子学说。以哈佛为代表的名牌大学,开设有朱子学博士学位研究院。
所以,我说:武夷山,不仅仅是山水。
武夷山,因为有了以朱熹为代表的大师,你再怎么浓墨重彩地描绘,都是不为过的。
我不会说武夷山就是朱熹故里。客观地说,朱熹祖籍徽州婺源,出生在福建尤溪,求学侨寓、功成名就于武夷山一带。
朱熹也真的是耐得住寂寞。
那书院,现在绿意处处,就不说啦。
那水帘洞,半崖上的破旧木屋,肯定不是七八百年前的。朱熹当年在此的那屋,我幻想着它的出现。我驻足良久,感叹万千。有哪一个游客敢说,也能像那朱熹一样。叫今人去住个十天半月,最能休闲的成都人,约上三五好友,天天喝茶打牌,也未必能坚持得住。在这破旧木屋多呆几天,可能都要一起高喊,我的妈!
然,朱熹却能扎根落户。
朱熹,他甘愿寂寞。
他的学问,皇帝是后来才承认的。他从事教育五十余年,他的教规,是办学之先导。他的读书“循序而致精。”致精要“居敬而持志。”为求学者,作出了精辟的指引。他的博览和精湛学风,是学子的楷模。他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是不是人类始终还在奋斗。他的矛盾对立统一理学体系,仍然光芒四射……
我未看见央视讲过朱熹。倘若讲过了,我很想看看。若还未讲,建议一下:CCTV《百家讲坛》是否也讲一讲朱熹。是否再请易中天来讲,听说他潜心造化去了。是否请于丹来讲,她通俗易懂,妙语连珠。是否请钱文忠来讲,他年富力强,古学老道。可来讲的,应该很多很多。
朱熹与柳永形成鲜明反差。
柳永,是武夷山人。朱熹,在武夷山的时间最长。柳永,北宋进士。朱熹,南宋进士。两人学问,都是渊博的。仕途,又皆不顺。故两人相比。
柳永家族,智商是很高的。柳家前后考中进士的,就有一十五人。柳永这位幼年写出武夷山故里《题中峰寺》的神童,仕途一不顺,就即时行乐去了。他游山玩水,出没于酒肆茶楼。把那铺叙刻划,情景交融,语音通俗,音律谐婉的专长,重点用到了山水风光,歌妓歌舞。
与柳永的消极颓废相反,朱熹则是积极奋进的。他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皆有建树。他能学习前人,超越前人。他以阴阳二气,推导宇宙天体演化。他从高山残留的螺虹,论证地质变迁。他在哲学上,发展了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他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他的理学,在他身后,以及明清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修身治国的理论。
朱熹,是大成功的。
我把柳永向后比,明朝的唐伯虎,很像他。我把朱熹向前比,东周的孔子,就是了。孔子和朱子,恐无三人相伦比。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
0(0%)
-
0(0%)
-
0(0%)
-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