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mw690/005XTnc5zy6PjYH1Xca46&690
相公庄镇梭庄村位于章丘市东北,长白山脚下,全村常住人口3300人,耕地280公顷,山林面积1000公顷。该村晋代就有人居住,唐代晚期正式建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清康熙《章丘县志.艺文.游梭山园记》云:“去邑十里而近,有梭山焉。山形如梭,民依山成村曰‘梭庄’”。元代,这里就出过贤达三人,“钦赐带职还第,敕旨三章,后有御批兰草,载通省志”,其中两位为当朝一品诰封金吾将军。明清时期,该村大户李氏家族曾有“一门三代七举人五进士”之美誉,轰动朝野。
此外,村内仍保存着众多珍贵的文化遗迹,如章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氏宗祠、文昌阁,1800年前汉末著名经学家、教育家郑玄隐居读书讲经的雪山寺,石板路上的大脚印、明万历年间大戏楼遗址、药王殿、李氏先茔谱系碑、青龙泉、梯子崖、镇护风水石雕狮子、千年古槐、卧龙槐、奎文池、七十二崖头、“金星爷”陨石等,并保存有不少明清时期的民居。梭庄李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主建筑是一间坐北朝南的大殿,名为“君子堂”,是当年供奉李氏门中列祖列宗牌位的地方,大殿右侧保存有距今500
年的梭椤树。元音楼是一座石钟亭,钟亭完好,东侧立面上有匾额,上书“元音楼”。文昌阁首建于明嘉靖年间,用来供奉文昌帝。村东各峪泉眼众多,常年溪流不断,松间泉、上方井、青龙泉等曾载入史册,有一河、二沟、十三峪、七十二泉之称。村东寨山为山东省十大“非著名”山峰,海拔710米。寨山得名于八百年前宋金乱时,红袄军首领李全曾在此安营扎寨,顽强抗金,其后寨建于山顶,当年寨墙遗址犹存,此寨三面悬崖,进出的“老寨口”的前大门保存完整。2011年,梭庄被评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
http://s1/mw690/005XTnc5zy6PjYT87MAd0&690
非物质文化遗产
1、李氏官宦之家
明朝初年,有一对李姓夫妇领着五个未成年的男孩来此安家落户。这户李姓人家,其祖上原住本县城北清平乡,宋金之乱迁居巡检庄,真名不露,死后碑上仅题李七秀才。到了盛元时期,李七秀才的五世孙步入官场,诰封金吾将军。他的儿子李旺赐进士出身,由昭信尉从驾南征,累立功勋,恩赏殊荣。李氏一家始终遵循着“耕读继世,忠厚传家的门风,不几十年家业发达,人丁兴旺。”
2、二月二戏会——每年一过农历的正月二十五,梭庄村就紧锣密鼓的筹划二月二的四天戏会。首先是请剧团,将演员接来、道具运回,其次是在戏场周围设定商贩摊位,虽不讲究收费,但必须秩序井然。老百姓各家也有相应的筹备,接亲请友,备办吃食。每年大戏四天,上午、下午、晚上每天三场,观众人可上万,十里八村甚至山北邹平的父老乡亲也长途跋涉、翻山越岭都来看戏。解放战争时期,勃海京剧团曾来此对驻军进行慰问演出。
3、郑玄、范仲淹与雪山寺
雪山寺其前身是汉末的“黉山书院”。史载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127-200,字康成),原籍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在此设堂著书、授徒讲学,受教者近千,从者三百。晋隋时期人们将黉山书院改称“郑公祠”,盛唐期间佛教兴盛,“雪山寺”逐渐以佛代儒,逐又改名“雪山寺”。宋代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就学的醴泉寺与“雪山寺”仅一岭之隔,两寺来往密切,读书之余,范仲淹也不时往返两寺之间,常研读于此,久之对“雪山寺”产生了偏爱,在寺内原有一石,正楷恭书“范文正公读书处”。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梭庄村依山而建,风景秀丽,有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蕴藏着丰厚的人文景观。主要有:
1、李氏宗祠
位于村东首,为明代李氏家族祠堂所在地。总体布局:门楼与院落,二者之间由一河道相隔,原有石桥通向院外的门楼,以前由门楼沿东侧进入胡同后有后门可进入大院的宗祠,现在石桥已消失。宗祠正殿坐北朝南,出厦,六木柱支檐,单脊硬山顶,上覆小黑瓦,面阔5间,进深7.9米,砖石结构。
http://s11/mw690/005XTnc5zy6PjZ7pxvc5a&690
2、元音楼 建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坐落于文昌阁外,此建筑物为四面牌坊形,通体大小六十四块加工精细料石镶扣而成,精雕细琢,组装精美,实为罕见。“元音楼”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年前后,原来东有菩萨庙西有三圣祠。被称为楼,乍看实是一亭,四柱、四梁、四角飞檐,中间尖顶,全石结构。建筑最下端四周皆一方石,作为四根立柱的础石,四面各有高三米宽厚四十厘米的立柱,柱顶四根方梁横架,亭子四角各有一条探出梁外的托条石,以四十五度角从四角向中心聚拢,中间以一石球作顶,从基础、立柱、横梁、托条、盖板到顶部各由三十多块方、圆、梯、条等形状石料组成,榫卯结合,历经四百年来保存完好,是章丘市第一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元音楼”内原来悬有一架大铁钟,名为“启瑞钟”,清末此钟不存。“元音楼”四面畅通,朝向东面的两根方柱上雕刻一幅对联,上联:“月淡其束僧扣处”,下联为:“电光云影梦惊时”,中间横梁雕刻有“元音楼”三个大字匾额。
http://s4/mw690/005XTnc5zy6PjZvYlG333&690
4、药王殿
位于梭庄大街西首路南,座北向南,建筑总面积55平方米,此房全用精细条石块构建。此房无寸铁、寸木,全用精细条块石构建。中间供奉药王孙思邈,两边是华佗、扁鹊十大名医,此殿于大明万历六年与文昌阁、大庙工程同步完,院内有东西厢房,为砖木结构,青砖小瓦,古朴典雅。
http://s2/mw690/005XTnc5zy6PjZDhnMd91&690
5、雪山寺 位于副岱之称的长白山第一高峰沫湖顶之西山坳中,海拨近七百米。此地汉末即有建筑。当时著名经学家、教育家郑玄曾在此隐居、研经、讲学多年,他所居住的山洞门口石碑上世纪六十年代尚在,当年用以捆书的书带草至今生长丰茂,算来已有一千八百多年。雪山寺前后、左右、三院总占地面积3838平方米,存有碑碣数方,并有上方井名泉一眼。
http://s11/mw690/005XTnc5zy6PjZHQJsu4a&690
6、千年古槐
又称唐槐,距今1000多年,此槐生长于梭山北坡梯子崖下转弯处,此处土质稀少,树根全扎于石板缝之间,生长环境恶劣,幸亏历代人们的关心爱护,此树虽不再枝繁叶茂,但仍顽强的发芽生长,与古们的人们共同向往着美好的未来。
http://s7/mw690/005XTnc5zy6PjZPuiIS06&690
7、厚壳树(梭椤树) 在有梭庄的李氏宗祠中有一株古树,古树胸径55厘米,树叶很大,摘下它的一片叶子,用带尖的硬物在其上写字,树叶被划过的地方就会很快显现红色。当地村民早就知道树的这一特点,还称之为“胭脂树”。当地村民还把这树称为“神树”,因为在村民们的记忆里,如果树发芽较早则这一年就会风调雨顺,如果发芽较晚则定有自然灾害。传说此树顺治年间由福建运到此地,来时已有300年历史,至今已有700余年。据考证,此树名为厚壳树,中国原产种,土名梭椤树,主产中国的中部及西南地区。山东、河南两省只有少量栽培分布,比较稀有。该古树千百年来与古村相伴,且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实属罕见。
http://s2/mw690/005XTnc5zy6PjZTnazD21&690
8、古民居
遍布全村村中,建筑多为清末、民国时期的民俗建筑,大部分为北方砖木四合院式或就地取材的石屋。
http://s5/mw690/005XTnc5zy6PjZYqsEAd4&690
9、青龙泉 位于梭山梯子崖下,漯溪南岸,是一长方形石砌泉池,常年水深超过一米,手捧可饮,此泉千年来,旱不涸,涝不溢,水质甘甜。“先有青龙泉,后有梭庄村”。此泉原为梯子崖下的一洼泉水,随着村庄的形成,人们邻泉而居,对此泉情有独钟,村内虽有多处井泉,但人们仍舍近求远,肩挑手抬、穿街过巷来取水,贪恋泉水的清纯甘甜,宋、元以后,人们将泉池修砌成长三米、宽一米半、深六尺的泉池。
http://s7/mw690/005XTnc5zy6Pk09ENpkb6&690
10、寨山
为山东省十大“非著名”山峰,海拔710米。寨山得名于八百年前宋金乱时,红袄军首领李全曾在此安营扎寨,顽强抗金,其后寨建于山顶,当年寨墙遗址犹存,此寨三面悬崖,进出的“老寨口”的前大门保存完整。
http://s11/mw690/005XTnc5zy6Pk0j5KKS9a&690
11、当铺老街、承恩洞、南阁(横翠阁)、古围墙、石磨加工
http://s5/mw690/005XTnc5zy6Pk0lYjcw44&690
http://s14/mw690/005XTnc5zy6Pk0nmtvD5d&690
http://s14/mw690/005XTnc5zy6Pk0qo0m9bd&690
http://s2/mw690/005XTnc5zy6Pk0rbkita1&690
http://s12/mw690/005XTnc5zy6Pk0sZ7NV8b&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