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齐桓晋文之事》上课思路

(2011-09-05 15:24:03)

《齐桓晋文之事》论辩思路分析

    这两天讲《齐桓晋文之事》,越讲越有滋味,在鲍子《孟子:道德文章》之后,也不揣冒昧地续貂一番,谈谈自己的感受。

    诚如鲍子所说,两人的对话刚开始的时候有些“话不投机”的味道,一个暗含机锋,一个偷换话题,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到底还是孟子老到,一开始就抢占了主动权,把话语权捞到了自己的手里。齐宣王并不甘心,步步紧逼“什么样的人才能行王道?”“我行吗?”孟子的回答也斩钉截铁:“行。”齐宣王接着问:“什么理由?”可以说齐宣王此时没按什么好心,步步紧逼,就等着孟子哑口无言的时候。孟子不愧于雄辩大家的称号,他毫不示弱,金口钢牙,一点不给齐宣王可乘之机,而且借机展开自己的观点。

    他揣摩宣王的心思,应该有这样几个想法:(1)你凭什么说我能行王道?你有什么证据?不要空口说白话!(2)你说我能行王道,但我现在没有行王道,这是怎么回事呢?你老先生哑口无言了吧?

    应该是孟子心理学学得不错,齐宣王果真是这样想的,于是给了孟子机会。

    先说第一个问题:你不是曾经“以羊易牛”吗?这件事可不简单,你看你是不忍心见牛觳觫,于是换成羊,这就说明你是君子,你有一颗仁义之心啊。可别说,孟子的一番话让自己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这样做的齐宣王着实高兴,不由赞叹:“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其实仔细想想,宣王这时还有反击的机会,“那我某一次看杀人,为什么却毫不怜悯呢?”可惜他太专注了,没有去想反驳之词。而且孟子将百姓对他的吝啬之评给抹掉了,给他扣上了一顶仁爱的大帽子,令他也沾沾自喜,不想辩驳了。】

    再说第二个问题:对于宣王“此心之合于王者,何也?”的疑问,孟子并没有理会,而是继续自己的思路。你现在没有行王道,是你不干,而不是你能力不够。用了一堆的比喻,让宣王明白,你现在就是没干正事。那么,怎么才算干正事了呢?两个字——“推恩”。为什么要推恩呢?孟子都没给宣王提问的机会,顺着自己的思路往下讲,事实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一起上,不把你说晕了不算完。估计听到这里,宣王已经目瞪口呆了,战斗力一点也没有了,就盼着结束了。

    但是孟老先生依然不算完,你投降了不是,该我下猛药了。他乘胜追击,要让宣王明白自己的处境之危险。于是著名的“缘木求鱼”就出现了,“缘木”是方法,“求鱼”是目的,那你的方法与目的是什么呢?你的方法是:兴甲兵;而目的是什么呢?物质享受?宣王赶紧否认,不想让人认为自己是昏庸之君;那要一统天下?正是。但是那就危险了。【怎么读到这里,感觉孟老先生有点耸人听闻的意思呢。】以邹敌楚为例,给宣王讲危险:可能你没一统天下,反而让人家统一了你!吓完了,讲王道的好处:如果你行王道,网罗天下之民,那是什么景象?勾画愿景,令宣王神往。于是虚心求教:“请尝试之。”

    这时的孟子搬出了自己的一贯学说,就是在“推恩”的原则下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措施。先说:民无恒心,所以要给予恒产,这是理由。什么恒产呢?“五亩之宅……”这段太熟了,在孟子的其他文章中我们也见过。

    至此,被说晕了的齐宣王估计会雄心大涨,我明天就试试。但是,最终他也没试,白费了孟老先生的一番口舌。

    不过,这精彩留到了后世,让我们看到两大高手的过招,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