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山西潞安环能五阳矿“科技门”事件
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是为了造福人类,福祉百姓。
然而,山西潞安环能五阳煤矿,却以采空区房屋抗变形技术为借口,把八百多村民赶上了危险的边缘。
一、房屋岌岌可危 百姓夜夜惊魂
“早晨我开开的房门,中午因为变形就闭不上了。晚上,采掘机的声音震的我们连觉也睡不着。”
77岁的姜玉生老汉愤懑地告诉说:“他们给我们盖的新房,别说没有实施抗变形技术,屋顶连瓦都没有,仅仅搭了块预制板;而且,要围墙没围墙,要门窗没门窗,村民只好用 塑料布代替。房内墙皮上湿漉漉地冒水珠,人怎么敢住?门外坑坑洼洼,一不小心就会绊倒。”
2002年的冬天特别寒冷,在瑟瑟的寒风中,站在自己即将入住的新房前,这位曾先后担任村会计、主任、村支书的老人愁容满面。
而今,9年过去了,住在新居的姜玉生与八百村民们,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时时提心吊胆,夜夜惊魂不定。。。。。。
山西襄垣县王桥镇洛江沟村,共有210户,895口人,全村总面积达四千多亩。是一个常年被采空区包围的行政村,地下蕴含的煤层储量相当可观。
随着山西煤炭大规模的开采,资源枯竭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开发资源,找米下锅。潞安环能五阳矿发现在矿区西北方南丰村的地下,发现了10499.2万吨的煤储量。但是,要到南丰,必须从洛江沟村地下穿过,需要将该村全部搬走。
然而,饱受采空区惊吓的农民不愿离开祖祖辈辈留下的旧居,他们觉得,房屋虽然破旧,但还安全。于是,五阳煤矿承诺村民新居的建设,全部采用已获得国家应用科技二等奖的采空区上房屋抗变形技术。
2002年,洛江沟村的村民还没有从旧居上彻底搬走,五阳煤矿的采掘机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在村子的地底下开始掘进。
2003年阴历八月十三晚上一点多。村民栗先娥说,她还在睡梦中,突然一声轰响把她惊醒了,她出去一看,东房尘土飞扬,墙倒下一片,屋顶也塌了下来,把家里的东西全部压在下 面。隔壁学校的二层楼也倾斜了。“幸亏是半夜,要有学生,不都压死了?”至今,她回忆起来,都有些后怕(附证据1)。
次日,她就去找襄垣县的宋副县长和镇人大主任崔XX。崔问她,砸住人没有?她说没有。崔说,人没事,我就不管了。
旧居房屋频频倒塌,显然已不能居住。据当地的村干部讲,当时新居的房屋也不具备入住条件,可当地政府动用警察把村民强行赶进了新居。在搬入新居之初,部分村民就发现墙体 、地面就有不同程度裂缝。
栗先娥说,我女婿在新村分了8间房,搬进后就发现这8间房子有不同程度的地基下沉、裂缝。多年来,因为这事我一直向有关部门反映(附证据2)。
2004年初,身居危房的洛江沟村民再次跑到省城去反映问题。县委派人接他们回来的一位襄垣县城建局干部告诉栗先娥,这是危房,是豆腐渣工程,但是他们没办法。
不久,在村委会的办公楼上,由镇党委副书记郭满堂、镇里派出的村书记杨成旺、村长索文超、会计高保平参加,按照有关部门的意见,分别给洛江沟的20多户村民发了5000元不等 的危房补助费(附证据3)。
2005年,时任襄垣县的宋副县长和城建局相关人员“承认我们的住房属于危房,并提出由政府出钱重修或给村民拨款由村民自修等方案。我们都同意,但没有下文。这8间房他们至今都不敢入住,女婿只能在外租房,这一租,就是8年”!
放着新居不能住,却被迫租住他人家,年已花甲的栗先娥欲哭无泪。
我们到候旭才家时,这个60多岁的村民,穿着沾满灰尘的旧中山装站在自家的院里,呆呆的看着后墙上开裂的缝隙,唉声叹气。他原有4孔旧窑洞外加4间砖混房,窑洞折旧加上水窖 、厕所、果树、猪圈等的补偿后,他又付出2万元的钱才得以住进已成危房的新居。
村民失去原有的家园被迫搬入新居,又得砌院墙、垒灶房、通下水、修厕所、安门窗,这些费用全部由村民负担,无疑使刚刚获得温饱的村民又负债累累,雪上加霜!
更危险的是,洛江沟村新居下面仍是采空区,上面的房屋又没有实施抗变形技术,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巨大的威胁。
今年4月21日零时15分,山西长治市发生3.2级地震后,洛江沟的村民每每谈起此事,一个个无不心有余悸,感叹唏嘘。他们说:“我们村800多村民住在采空区,纯粹是在炸弹上睡 觉。保不住哪天一地震,我们全完了!”
二、移花接木 上演“科技门”
据资料报称,山西因采煤形成的采空区达到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西1/8的国土面积。
如何把大片的采空区利用起来,合理运用地下资源?五阳矿认为,那只有将煤层上的村庄全部搬迁出去。但是,煤矿周边的地下全被掏空了,采煤的工作面离地上的建筑最短的只有几百米。为了村民的安全,唯一的出路就是研制出一种在采空区上加固房屋的办法。
潞安环能五阳煤矿是一座具有四十多年开采历史的老矿,经过40多年的大规模开采,五阳矿井设计采区内的煤已全部挖完,仅有的只是一些村庄下面的压煤。上世纪90年代,五阳煤矿就开始在采空区上做了抗变形房屋的实验。
他们在洛江沟村北的耕地上,投资23万元兴建了三处样式不同的一层平房,一处为四间房,共计12间。均由8根24#的钢筋组成50X50平方米的地梁,8根20#的钢筋构成40x40平方米的圈梁。四间房由15根水泥浇筑的构造柱支撑,主墙体和隔墙体较厚。按照实验设想,该房无论风雨侵袭和地基下沉,都会歪而不倒,歪而不裂(附证据4)。
假如采空区上的房屋都能达到这个标准,人们当然求之不得。问题是这项实验是否经过实践的检验?是否应用到实践当中去?一项科技的发明,只有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才有生命力。然而,据我们调查得知,实际情况却令人吃惊!
刘克功等人在申报此成果时,清楚地表述:“洛江沟村庄新址虽然是老采空区…新址采用了抗变形技术措施:新址建筑物面 积230X435,约为150亩,……新村于2001年7月份动工,2002年5月全部建成,到2004年6月份,…所有房屋没有出现裂缝。由此说明所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合理的。因此,在老采空区采取就 近重建简易抗变形结构农房,也是解决村庄压煤开采的途径之一。”(附证据5)
洛江沟村庄新址,是否像发明人刘克功所说的“采取了抗变形技术措施?”
一位曾在70年代就曾任村支委的村民高海林证实,在建新址时,他带领6位村民进行监工。新建房地梁由14#钢筋6根组成,圈梁由14#钢筋6根构成,圈梁并不是每一间都有,且主墙体和隔墙体较薄,整体没有一根构造柱。
襄垣县城建局的相关人员,也明确的告诉我们,当时新村设计时,五阳煤矿根本没有提供地质资料,更谈不到提供应用抗变形新技术。在采空区上所建的村民新居,完全是以普通民房的设计标准进行设计的。
在采空区上建新居,怎么能按普通民房设计?王桥镇政府接到设计图纸后,立即对五阳煤矿进行了质询。
然而,2000年7月31日,五阳煤矿在盖有公章的《关于洛江沟新址采空区建房的答复函》中称:该地址“经观测,地表沉陷已经稳定····新建房屋不会受到采空区的影响,在该区域建房 是可行的。但考虑到其他因素,为了切实保障村民的利益不受损害,可对房屋基础采取适当措施。····因采空区出现塌陷,导致房屋毁坏甚至危及居民安全者,五阳煤矿负责。”(附证据6)
有了这一复函,王桥镇政府便对该新村建设进行了招投标,最终由4家有资质的建筑公司中标,并分包给9个工程队。
这项技术究竟怎样?
五阳煤矿在给王桥镇的一份《关于洛江沟新址采空区建房的答复函》中称“根据目前我们掌握的情况,王桥镇政府及其周围的大部分建筑、西王桥村东部的部分二层居民均位于埋深 100多米的五阳矿采空区上方,建房至今,房屋未出现如何破坏及变形,所以在类似条件下的采空区上方建房是完全可行的”。(附证据7)
然而,事实并非他们所说的那样。一位当了多年干部的村民告诉我们,2007年西王桥村的牌楼,由于地基下陷而不幸倒塌,煤矿不得不付出数十万资金给予补偿。与此同时,2011年6月27日,襄垣县王桥镇在一份公开发表的《上半年工作总结》,也为五阳矿的说法做了反证。
他们在这份总结中,不仅证实洛江沟村房屋修建质量差,补偿低,部分房屋座落于采空区出现裂缝,没有房产证,当时竣工又未进行验收等问题。而且,也证实与洛江沟村相距不足 5公里的五阳煤矿所在地五阳村,由于该煤矿多年采煤形成的采空区,已致使71户村民房屋损坏 。目前,该村正在与五阳矿进行协商解决(附证据8)。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实,无疑是对五阳煤矿所标榜的“在采空区上方建房是完全可行的”一个绝妙讽刺!
新居变成危房,十年未敢验收。新房盖起后,当时负责质量监督、检测的城建局人员说,群众就开始了上访。多年来村委、乡镇、县政府从来没有进行验收
大量事实证明,五阳煤矿和煤科总院唐山分院合作的《高强度开采条件下村庄房屋破坏规律及保护技术研究》的成果在申报时所表述“洛江沟村庄新址采用了抗变形技术措施”,纯属信口开河,子虚乌有。
然而,没想到,2006年12月25日,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第三届安全生产科技大会上,该项目竟然获得了国家应用科学技术二等奖。并于2007年4月25日,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网站上予以重点推广,项目编号为AQT-3-12。(附链接:http://www.coalinfo.net.cn/zxdt/shownews.asp?newsid=69597&typename=ú̿��ϢԺ) 我们从相关网站获悉,发明人就是原任五阳煤矿的总工程师、现任潞安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的刘克功。
2011年7月,在村民的强烈要求下,洛江沟村、支两委召开紧急会议,请求襄垣县王桥镇政府对长达十年的房屋进行验收。同时,本着对科学负责,对895位村民的生命安全负责的精神,两委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科技规划司提出严正声明,要求对五阳煤矿移花接木的假科技成果予以核查。
据悉,安监总局科技规划司规划处已责成山西省煤监局科技装备处进行调查落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