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书书讯】百年中国《寻找桃花源》@时代飞鹭

(2017-09-19 10:18:31)
标签:

365

《寻找桃花源》

时代飞鹭

分类: 新书书讯


 【新书书讯】百年中国《寻找桃花源》@时代飞鹭


十年书写一份历史的底稿

“80一代”眼中百年的中国

李泽厚、阎连科、刘震云、李敬泽、梁鸿、张悦然、周濂、徐烈、傅国涌、余世存

鼎力推荐

 

&基本信息

作者:卫毅/著

ISBN 978-7-5459-1329-3

开本16

CIPI253

字数229千字

定价48.00

页数288

类别文学·非虚构

出版日期2017-9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用“复调”叙述的非虚构作品。作家将受访者的世界与自己的世界连系并打通,使得“他们”的现实和“他”的现实交织、构筑为一个多声部的世界,让他在倾听的同时,用自己个人的形式发出了个人独有的声音。

——阎连科(著名作家)

在这里,每个人的声音和讲述都是逃离和前往的故事,都隐蔽一处不复得路的桃花源。卫毅却机敏地寻出每个人的路,他在倾听中发现人与岁月,发现虚妄、困苦、希望和尊严。这是卫毅的倾听之旅,渐渐地,倾听者竟进入了自己的桃花源。

                           ——李敬泽(著名评论家、作家)

书里写的是此刻、十载和百年的故事。转型时期的中国每个时段的故事特征和类型有所不同,卫毅努力去探究此间人物命运的起伏流转,以此看见过去、现在和将来。

                          ——梁鸿(著名非虚构作家、学者)

卫毅用一颗相信的心和一双祝福的眼睛,在那些异乡和陌生的人身上,找寻着“故乡感”,那是一种心灵的亲近,一种记忆的交融,一种梦想的共振。

                           ——张悦然(著名青年作家)

古人眼里的桃花源,是一片避世的净土,而记者的梦想,则是脚踏实地直面人生。若推动社会的力量受阻,至少也能记录当下,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那个无法企及的桃花源,因了一批追梦者,才总令人向往。

                   ——徐列(《南方人物周刊》创始人、前主编)

 

 

 

&内容推荐

寻找桃花源隐喻。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理想之地或者精神归宿,但“桃花源”似乎总在变动,一直在更远的地方,大概永远无法抵达,我们却从未停止寻找。

在《寻找桃花源》中,卫毅如同一位时间的旅行者,在不同时空、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中穿行,去寻找那些“寻找桃花源”的故事。这里有当下的故事,有十年前的故事,有几十年前的故事,还有一百年前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生活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等地,这是华语世界里的故事。故事里的人有的是乡村教育志愿者,比如卢安克、萧望野;有的是幸存者,比如汶川地震灾民;有的是农民工,比如北京奥运工地上的建设者;有的是艺术家,比如黄永玉、张充和;有的是学者,比如李泽厚、刘再复、夏志清、王德威、孙康宜、张灏;有的是作家或编剧,比如萧红、许地山、刘震云、李樯;有的是导演,比如吴宇森、许鞍华;有的是商人,比如施永青。

与之平行的,还有卫毅自己和家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构成了一个“复调”的世界,不同的声音在此汇集,不同的命运互相交织。卫毅有一颗宽广而细腻的心,冷静而有感情,独到而又贴切,他为我们呈现了各种气象万千的人生,这是一幅充满了中国人百年冷暖悲欣的立体图景。

 

&作者简介

我叫卫毅,这是我的真名,大概姓卫的人少,有人会产生这是笔名的误会。1980年,我出生在广西一个叫平乐的县城。在县里从幼儿园读到高二,然后转学到桂林市读完高中。大学就读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在西北待了4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广西,在南宁待了4年。2007年,到了广州。2008年,到了北京。算是走南闯北。到2017年,我在《南方人物周刊》已经工作了10年,杂志版权页上的头衔变化依次是:记者、资深记者、主笔、高级主笔、采访总监。这提醒我,年龄已经不小了。许多时光流走了,我希望通过文字,能留下来一些。

 

&目录

第一章 山的那边/001

第二章最长的一年/023

看不见的北京 / 024

川流不息 / 028

紫禁城的晨昏 / 042

万荷堂的夏日 / 049

奥运梦游 / 053

伤心列车 / 062

四季的死生 / 068

第三章 乡村生活图景/071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 / 072

乡宴 / 088

第四章流动的八十年代/095

落基山下的思想者 / 096

 梦里已知身是客 / 105

第五章他乡与故乡/119

在弗吉尼亚思考幽暗意识 /120

抒情波士顿 / 122

白色纽黑文 / 125

纽约的老顽童 / 131

北港的仕女图 / 138

第六章时代的漫游者/145

第七章百年萍聚/169

第八章革命之路/187

香江到中原有多远? / 188

一天里的一生 / 201


第九章 A Better Tomorrow / 205

第十章灾民的后代/235

第十一章游园惊梦/255

致谢/ 278

 

 

&前言

走过漫长的路来到这里

  三月的一个早上,我妈在北京接到我姨从老家广西平乐打来的电话。我 姨告诉我妈,外公外婆的墓消失了。外公外婆的墓在家乡的一座山上。这几年, 当地搞开发,一条新修的路将山劈掉半截。墓原本在半山腰,忽然变成身处 悬崖边上。开路须放石炮,石炮震松了山体,加上连日大雨,山体崩塌下来, 外公外婆的墓被埋在了石头和泥土下边。

    我妈说,这让人比外公外婆去世时还要难过,他们好像又去世了一回, 父母的坟都没了,回家乡都没有意义了。

    好多年前,我听过一位作家说:“什么是故乡?故乡就是埋葬着自己亲人 的地方。”外公外婆的墓在县城一所中学后面的山上。外婆在 2005 年去世,与 去世多年的外公葬在了一处。外公在 1973 年去世,葬在那里是他临终遗愿, 他说可以看着子孙以后在那里上学。

    我在那所中学读书的时候,经常带着本书,翻过围墙,去山上找个地方 静静地看。有时候,我会走到外公的墓前。那里的视野很好,能看到树林、 山峦与河流。

    外公姓陈,但他的墓碑上刻的名字却是姓林。那是他 40 年代在游击队时 用的化名,后来,他就一直用化名做自己的名字,真名反而没多少人知道了。

    我从墓碑上看到过,外公的爷爷“青年时,只身于故土闽漳州入经粤罗定,再入桂蒙山平乐”。在广西平乐,外公的爷爷定居了下来,然后,就有了一个 家族的人。

卫家的长辈告诉我,我们这一脉卫姓族人,是一百多年前从广东东莞来 到广西平乐的。

如此说来,我是广东人和福建人在广西的后代。可是,更往上的祖辈又 是从何处而来呢?

我高考的时候,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写的是 议论文,开头引述的是高更在塔希提岛画的那幅画——《我们从哪里来?我 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便不再是“我”,这些 作为人的基本问题便无从回答。

    我从小对这些问题感兴趣,或者说是困惑。我们在世上身处的地方,后 边都有无数的人走了漫长的路,才来到这里。

    小时候,我在家乡县志“民国时期历任县长、县知事更迭表”里,看到 了我外曾祖父的名字,但那只是一个表格,没有多少文字。伯外公是我外公 的二哥,他留下了一份四页纸的家史。从这几张纸里,我知道了外曾祖父自 幼家贫,聪颖好学,字画兼好,字近王羲之,擅画菊、梅,年少时负责管理 大家族的藏书。为家庭生计,离乡闯荡,在南宁一家客栈偶遇陆荣廷,受其 赏识,成为其师爷。那时候,陆荣廷还只是一介绿林。这拨绿林在越南打劫 法国人和富商,被称为“义盗”。某一次,他们在西贡闯下大祸,各自逃回家 乡。外曾祖父从此与陆荣廷失去联系,教书为生。多年以后,陆荣廷称霸广西, 外曾祖父被陆荣廷起用,在广西多地做过“知事”,也就是县长。

    外曾祖父走过的路,如果伯外公没有记录下来,将永远消失在时间之中。 文字的力量在乎此,记录下来比口耳相传更能对抗时间之河的冲刷。伯外公 的记录毕竟只有四页纸,很多历史的细节都让我感到好奇。比如,外曾祖父对陆荣廷的许多做法十分反感,提出过许多意见,两人多次争吵,而更生动 的历史现场,又是如何的呢?

    多年以后,我成了写人物的记者。很多时候,我最开始知道的也只是某 个人的名字,然后通过采访,汇集处理各种信息,最后将一个人呈现于纸上。 这些人物报道,有长有短,有粗有细,就好像历史有时只是表格,有时是亲 朋记忆,有时是某段叙述,有时是一部书。梁漱溟曾说,他最关心的两大问 题是: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这大致也是我所关心的问题。我们关心历史、文 化、科技、政治、经济、社会,本质上都是关注人本身,关注我们短暂人生 的应有之义。

    我记得自己大学毕业前的日子,白天的大部分时间泡在系里的资料室,翻 阅的大都是 20 世纪 20 年代的报纸影印件。下午,太阳西斜,阳光从窗户照进来, 灰尘在光柱里飞旋。我有时候会想,这些灰尘漂浮亿万年了吧,比我们所见都 多,地球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亿万年也只不过是倏忽一瞬间,而个体 的人生,是瞬间的瞬间。可是,这一瞬间,却有古往今来的冷暖悲欣。

    大学毕业十几年了,这些年里,我去过许多的地方,见到许多的人,听 过许多的话语。闭上眼时,许多场景如临眼前,许多声音如在耳边。我非常 感谢他们,因为他们,我往往在一天里便经历了一个人的一生,无数的人生 构筑了一个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历的世界。但我又会想,如果把他们的故事从 这十多年里抽掉,我自己在哪里呢?我不应只是记录者和观察者,还应是自 我的体认者,而我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认识最早来自于家人,这一切交织在一 起,才更像是真实的人生。我尝试着把这些写下来,便有了这本书。

    清明节,我回到家乡,看到了那垮塌的庞大山体。外公的墓碑找到了, 但仍未见骨骸。外婆的骨灰找到了,但还不见墓碑。家人在公墓园里新选了 两块墓地,等待来年安葬外公外婆。外婆的骨灰暂时存放在公墓园的一间房子里。我和家人把骨灰坛子取出来祭拜,然后再放回去。我看着那个坛子, 想着这里面是我的外婆,眼泪流了下来。

我想起在兰州上大学的时候,寒假回到家里,舅舅说,你外婆现在每天 都看兰州的天气预报。外婆跟我说,那边的冬天好冷啊,气候好像不好,还 是回广西得了。现在,她一定会关心北京的雾霾。

    有一天,我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穿过山林,从耳机里听到了胡德夫演唱 的《最最遥远的路》:

这是最最遥远的路程

来到以前出发的地方

这是最后一个上坡

引向田园绝对的美丽

你我需穿透每场虚幻的梦

才能走进自己的门  自己的田

    当我走过许多的路,发现很多叫“世外桃源”的地方。在我的家乡,也 有一处地方叫“世外桃源”。那是山里的一片僻静之处,风景秀美,许多人会 带着餐具和食物去那里野炊。我小时候去过几次。有一次,一位长辈指着山 谷里春天的田野跟我说:“你看,这跟《桃花源记》里写的多像。”顺着他所指 的方向,我看到了远处的群山,我想的是:山的那边是什么?

山的那边仿佛才是一个看不见的桃花源。少年人好像都是如此踏上了通 往远方之路。那个桃花源永远无法抵达,但人们从未停止寻找。

卫毅     

                                                                        2017 年 8 月于北京

 

&精彩书摘

客车在东兰雨后的崎岖山路上快速盘绕,每一次猛烈的拐弯都让人感觉 车子将会飞身坠入山谷。一位上了年纪的村妇不停地向着窗外呕吐,司机大 声地和回乡的青年们用壮语聊天。颠簸的客车在一条小河边上停了下来,前 方已没了可供一辆车行驶的车道,乘客们都下了车,并卸下大袋的化肥、饲 料以及各种杂物。

“萧老师昨天才坐我的车回来。”女售票员在得知我是来这里找萧望野之 后,指着河对岸的校舍说。

寒冬过后的料峭空气中,这所乡村小学里巨大的木棉树还未开花。正值 午休时间,我在树下坐了一个小时后,一位女子从学校唯一的教师宿舍楼里 走出来。一个学生告诉我,那就是萧老师。

她一头短发,矮个子,看上去白皙而柔弱。跟我握手之后,她拒绝了我 观看她教学现场的请求。“现在还不成熟,我不想让别人看。”

第一章 山的那边

我有时能听到水声,有时又听不到。这在于梦境的真实与否。时间过于 久远的场景,有时就没法分清是梦境还是现实,两者混在一起,像半瓶糨糊 倒入流沙。水声有时出现在通往密山渡的路上。红色的风化山岩上流下来的 泉水汩汩作响,时间是春天或者夏天,甚至是冬天,总之阳光刺眼,空气灼人。 亚热带气候中,季节的特征并不是特别明显。那时候是 1984 年,我正跟着爷 爷步行去密山渡,赶赴三叔公嫁女的喜宴。密山渡是爷爷出生的村子,位于 广西平乐。

而此时,2008 年春天,我身处广西东兰,天色已暗。我要去采访一位从 北京来此地教书的老师,做完这次采访,我就要去北京了。北京有时候像梦境。 我仍能记起第一次到北京时的情景。火车在市郊的铁轨上疾驰时,我甚至怀疑 北京在此前是否存在,是不是一座只在观念中存在的城市。小时候,和同一条 巷子里的小朋友曾有约定,2000 年,迎接 21 世纪的那一年,一起去北京玩。 21 世纪遥远得和科幻世界差不多。1992 年,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时候,我在一 张纸条上写下:我希望 2000 年到北京看奥运会。2000 年,我应该上大学了。 要看奥运会,最好考上北京的大学。2000 年到来的时候,北京既没有举办奥 运会,我也没有考上北京的大学,也没有跟巷子里的小朋友一起去北京。

我住进了江边的一家旅馆。旅馆后边就是黑黝黝的山脊。躺在床上,看 着那些山,我又听到了水声。我想起了爷爷。东兰大概是爷爷工作过的离家 乡最远的地方。他在这里的邮局工作过一段时间。爷爷曾考上大学,但作为家里的老大,他没去上学,留在了家乡——广西平乐。那已经是 20 世纪 30 年代的事情了。

我从未问过爷爷是否心甘情愿留在家乡,当我想问他这个问题的时候, 他已经去世多年。我们家就住在县城中学旧址的墙根边。爷爷曾经指着门前 那些老房子的窗户,告诉我哪里是食堂,哪里是教室,哪里是厕所。通往厕 所的木质天桥横跨巷子。

酷暑时节,爷爷会在家门口倒上一大盆凉水,我看着那些水慢慢变成水 蒸气,消失在阳光下。太阳远远地从金子岭落下去了,望着那些山,我会想, 山那边会是什么地方呢?我会离开这里,到山的那边去吗?

看着那些逐渐隐入夜幕的山峦,我睡着了。睡姿不好,早上起床时脖子 有些疼。退了房,我登上了从东兰县城开往隘洞的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