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书书讯】宗教历史普及读物:《宽容》@大家读书吧

(2017-08-24 12:56:54)
标签:

365

《宽容》

大家读书吧

分类: 新书书讯

 

【新书书讯】宗教历史普及读物:《宽容》@大家读书吧

图书简介: 

名称:《宽容》

作者:[]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8

书号: 978-7-5139-1488-8

定价:68.00

图书分类:畅销·社科

 

编辑推荐:

—— 全球唯一彩绘插图版

——71幅房龙亲笔插图重新上色,全彩印刷震撼呈现

——白岩松、傅佩荣、郁达夫推荐

——入选新华网、香港大学必读书单

——硬壳精装,锁线工艺,堪称最具收藏价值的版本

——序言入选人教版语文课本的必读经典

——据1925Boni&Liveright原版全新翻译,增加注释两百余条

——20万元营销经费,开拓经典再版新玩法

——多次再版,畅销近百年,被译成十几种文字,畅销二十多个国家

 

内容简介:

《宽容》是荷裔美国作家亨德里克·威廉·房龙所著的一本宗教历史普及读物。《宽容》一书以基督教发展脉络为依托,用生动又智慧的笔触描述了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新事物是如何产生,如何被旧势力打压,及如何与世间的不宽容做斗争的。

《宽容》全书共三十章,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及近代新篇章。每一章都以一个特定的人物或历史事件为主题,如苏格拉底之死、宗教裁判所、十字军东征等,讲述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发生过的宽容与不宽容。这是一部西方宗教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文明进化史。

 

作者简介: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作家、历史地理学家。房龙青年时期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获得博士学位。著有《宽容》《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

 

目录:

目录·Contents

序言⋯⋯001

PART 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第一章无知的暴虐⋯⋯003

第二章希腊人⋯⋯012

第三章桎梏的开端⋯⋯048

第四章诸神的黄昏⋯⋯057

第五章囚禁⋯⋯075

PART Ⅱ中世纪时期

第六章生活的纯洁⋯⋯089

第七章宗教裁判所⋯⋯098

第八章求知的渴望⋯⋯115

第九章向文字宣战⋯⋯125

第十章书籍与历史⋯⋯132

PART Ⅲ文艺复兴时期

第十一章文艺复兴⋯⋯137

第十二章宗教改革⋯⋯143

第十三章伊拉斯谟⋯⋯154

第十四章拉伯雷⋯⋯167

第十五章新瓶装旧酒⋯⋯176

第十六章再洗礼派⋯⋯194

第十七章苏西尼叔侄⋯⋯202

第十八章蒙田⋯⋯211

第十九章阿民念⋯⋯217

第二十章乔尔丹诺·布鲁诺⋯⋯227

第二十一章斯宾诺莎⋯⋯233

PART Ⅳ近代新篇章

第二十二章新的天国⋯⋯247

第二十三章太阳王⋯⋯260

第二十四章腓特烈大帝⋯⋯264

第二十五章伏尔泰⋯⋯267

第二十六章百科全书⋯⋯285

第二十七章革命的偏执⋯⋯292

第二十八章莱辛⋯⋯301

第二十九章托马斯·潘恩⋯⋯314

第三十章最后一百年⋯⋯320

 

精彩书摘:

苏格拉底之死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陈小颖  

每当谈论起世界文明的停滞不前或希腊文明的不进反退时,人们总会以苏格拉底的不幸为例来佐证雅典人的冥顽不灵。如今,经过翔实的考察和研究,我们对苏格拉底,以及他的生前身后之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位街头演说家虽然有点招人厌烦,却才华横溢,他用追求学问的一生致敬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盛行的思想自由精神。因为当时的老百姓还相信神明的存在,于是苏格拉底便自称神的使者,能预示以何事不当为。虽然大家不能完全理解他所谓的“灵迹”,却知道他对常人视作神圣的东西嗤之以鼻,对传统习俗置之不理。最后,当政者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这位饱学之士。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雕刻匠,他子女众多却收入菲薄。因为没有办法负担两千元一节的课程,苏格拉底从小没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在年少的苏格拉底看来,追求纯粹的真理和研究无用的科学现象简直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他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培育自我的信念:不懂几何学没关系,叫不出彗星或行星的名字也不碍事,反正这些外在的东西于个人灵魂的提升无益。

这个塌鼻梁、不修边幅的小个子白天在街头巷尾与无业游民争辩,晚上回家听妻子唠叨。苏格拉底一生清贫,对谋生之事不甚在意。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他的妻子不得不帮人洗衣以帮补家计。他曾多次参加远征,也曾多次上阵杀敌;他做过雅典公民大会的议员,也是不少著名学者的老师。为了自己的信仰,他宁可慷慨赴死。

【新书书讯】宗教历史普及读物:《宽容》@大家读书吧

为了了解事情的起因,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在苏格拉底为人类的知识进步作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时,雅典的政治状况是什么样子的。苏格拉底被处死时已年逾七十,终其一生他都在告诫人们莫要虚度年华,浪费生命—把过多的时间花在空洞的快乐和虚无的胜利上没有意义,为了满足短暂的虚荣和一己的私欲而挥霍神明的恩赐更是不智。他坚信人具有崇高的命运。他的理论打破了旧哲学体系的界限,甚至比普罗泰戈拉走得更远。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则教导人们,“每个人心中的自我才是衡量万物的标尺,塑造命运的不是神明,而是我们自己”。

负责审判苏格拉底的是雅典五百人议事会成员。他们大多是苏格拉底的政敌们精心安排的人选,其中还包括不少学者。面对这些居心叵测的法官,苏格拉底发表了一席通俗易懂又鼓舞人心的演讲。

他说:“世人无权随意左右或强行夺去他人信仰的自由和思考的权利。人只要坚守善本,即使没有朋友的认同,没有家庭或物质的支持,也足以俯仰无悔于天地。然善本乃世之大道,只能通过反复深入的研究才能悟明,因此世人应拥有自由讨论所有问题的权利,且不受政府或权威的干预。”

遗憾的是,这是在最不合适的场合上发表的最不合时宜的言论。早在伯罗奔尼撒半岛战争爆发之初,雅典社会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主仆关系也有些剑拔弩张。苏格拉底作为一个“温和分子”,既看到了双方各自的利弊,又尝试着找到折衷的方案让大部分理智的民众满意,这自然得不到任何一方的好感,不过当时争吵的双方势均力敌,一时间也腾不出手来对付他。

到了公元前403年,贵族失势,民主派控制了希腊全境,苏格拉底便大难临头了。他的朋友预见到了他的结局,纷纷劝他尽早逃离。苏格拉底平生树敌众多,同时也交友广阔。在大半个世纪里,他以丰富的学识针砭时弊。对于那些自认为是社会支柱的,苏格拉底热衷于撕下他们的伪装,并将其思想骗术公诸于世。久而久之,他的名字在希腊家喻户晓,甚至于他在上午才说到的一些趣事,晚上就成了街头巷尾的谈资。还有人把他的经历编成了戏剧。直至他被捕入狱,关于他的一切全希腊上下已是无人不知。那些在审判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例如那个不识字却因为通晓神意而卖力叫嚣的粮油贩子—深信他们是在为社会尽职,为城市除掉一个只会教给奴隶懒惰、罪孽和不满的“学术界”的危险分子。

颇为有趣的是,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下,苏格拉底仍满怀激情地舌战群儒,让大部分法官越听越想放他一马,但前提是,他得改掉那喜欢争辩和说教的坏毛病,并承诺此后不再干涉别人享乐或无休止地给人提问题。

苏格拉底拒绝了。

“恕难从命!”他回答道:“只要我的良知还在敦促我向前,只要那微弱的心声还在提醒我把理智之道展现于人前,我便会继续提问、说教、争辩,把一切倾囊相授,无惧人言。”

至此,法庭已别无他法,只好判处苏格拉底死刑。按雅典法律规定,每年一度前往提洛岛朝拜的圣船还没返航前不能行刑,于是苏格拉底被缓刑三十天。整整一个月里,苏格拉底没表现出丝毫焦虑,只一心钻研改进他的逻辑体系。他本有机会逃跑,但最终还是选择笑着留下。他说他已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含辛茹苦;现在他累了,只想静静地等待属于他的归宿。临刑时,他还在和友人交谈,教导他们分明是非,劝诫他们莫要沉迷于物质享受,要重视精神修养。

接着他饮下鸩毒,躺在床上,让一切争辩伴随着他最后一口呼吸,尘埃落定。

【新书书讯】宗教历史普及读物:《宽容》@大家读书吧

苏格拉底之死让他的学生们心有余悸,他们一度离开过去的活动场所默默度日;而在风波稍有平息后,他们又回到了老地方,继续公开讲学。正因为他们的努力,在苏格拉底死后的十多年里,他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