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纯粹的生活方式:《白拉姆客栈》免费试读招募结束@北京汇智博达

标签:
喆妈公益阅读阅读好书推荐西藏白拉姆 |
分类: 免费试读 |
★★★★★★★★★★★★★★★★★★★★★★★★★★★★★★★★★★★★★★★★★★★★★★★★★
征集5个免费试读名额,单本书发送1本(或“套装书随机发送其中1本”),请珍惜您的宝贵机会:
分享到你的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同时点击右下角喜欢
,跟帖评论2条。第一条按“3.跟贴格式”跟贴(跟贴若未显示,属被系统过滤的情况,不必重复跟贴,义工会从垃圾评论中进行恢复);第二条请回答:(您去过西藏吗?您是否向往西藏?)
书名:《白拉姆客栈》
作者:宋晓俐
定价:39.80
书号:978-7-5168-1197-9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开本:16
上架建议:小说
1.宋晓俐处女作《北京遥望香巴拉》(被誉为“近年来用最温暖的方式记录西藏”)的后续故事。
2.作者有十几年的记者从业经验,善于描写赤裸裸的人性,是这部小说最震撼人心之处。
3.宋晓俐用了十年时间触摸西藏,深入到最偏远的藏区,她的西藏情结和西藏旅程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文字。
4.导演赵林山、主持人那威、作家叶倾城强烈推荐。
5.赠送精美手绘明信片。
内容简介
汉族女子端阳背负巨大秘密离开内地,与弟弟和小姨在西藏拉萨的小北郊开了一家名叫“白拉姆”的客栈。在这间客栈里,来来往往的过客们,呈现着世间百态、人性的救赎。一对四川夫妻逃离虐缘、一个藏族少年执着寻梦、一个年轻女子游戏人生、一对藏汉青年的生死爱恋……最终,通过这间小小的客栈,回归人性最美最纯的本性,爱情落地生根,梦想开出五彩的花……
作者简介
宋晓俐,1978年生于山西朔州,现居北京。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网站中国工会网,任多媒体中心总监。作为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批原创深度报道记者,采写的许多稿件在业界引起一定反响,并获得大量转载。2009年创办了《中工明星汇》栏目,以“最贴近职工的名人访谈”为主旨,先后采访两百多名艺人。节目持续四年以来,成为互联网娱乐访谈节目的品牌。2012年5月创办系列人物专访《劳模故事》,带领导团队拍摄劳模人物专题200期左右,用镜头真实纪录了中国当代劳模的风采,成为中工网品牌。2013年参与四川雅安地震、2014年参与云南鲁甸地震报道工作。
宋晓俐从事新闻行业15年,始终笔耕不辍。已出版长篇小说《北京遥望香巴拉》。
书讯
温暖与救赎同在的人间四月天
在如今这个不太“淡定”的时代,仿佛都市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已经不再是更多内心清净之人的追求,广阔的西部,纯净圣洁的西藏则成为了人们所向往的地方,甚至可以说,那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境界,纯粹、清澈,似乎一切都是可以一眼望穿、所见即所得的。
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一切都是那样美好,却仍有那么多的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或许,每个自称“不会再爱”的人,都需要一份北京遥望香巴拉的至真爱情,或许,每个迷茫却又有恃无恐的人,都需要遇到白拉姆客栈这样一个可以使内心得到稍许救赎的落脚点。
2017年1月,由专业图书策划机构北京汇智博达图书音像公司策划,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小说—《白拉姆客栈》震撼上市!
汉族女子端阳背负巨大秘密离开内地,与弟弟和小姨在西藏拉萨的小北郊开了一家名叫“白拉姆”的客栈。在这间客栈里,来来往往的过客们,呈现着世间百态、人性的救赎。一对四川夫妻逃离虐缘、一个藏族少年执着寻梦、一个年轻女子游戏人生、一对藏汉青年的生死爱恋……最终,通过这间小小的客栈,回归人性最美最纯的本性,爱情落地生根,梦想开出五彩的花。这是一家见证人生百态的小客栈,漫长的人生修行路,一步步地走......
书评1
幸福从不缺席
——读宋晓俐《白拉姆客栈》有感
文/林
书评2
我想去白拉姆客栈耗费光阴
文/包士山
8月27日,我网购买了大热小说《北京遥望香巴拉》,作者宋晓俐是一个山西姑娘,却比很多西藏人更爱西藏。我读完这部小说,很震撼,本来想写点什么,可一看网上评论很多,我想要说的话,基本上别人都说了,而且说得比我好,又看到这本书已经雄踞亚洲好书榜,接连几周名列前茅,于是我决定藏拙。不过,我觉得作者意犹未尽,就跟她联系。果然,她说计划写西藏三部曲,第一部就是《北京遥望香巴拉》,可称之为“结缘西藏”;第二部是《白拉姆客栈》,可称之为“我在西藏”;第三部仍然在酝酿中,一切保密。我细问之下,才知道《白拉姆客栈》已经成书,出版在即。于是,我要来了清样先睹为快。自然,抢在别人评论之前,先抛砖头。遗憾的是,我不擅写评论,只能是乡里娃玩打仗——砖头乱飞了!
《白拉姆客栈》是一本认真的小说,为何这样说呢,认真就认真在对生活的高度还原。
宋晓俐在拉萨北郊创建了一座白拉姆客栈。这家客栈显然在作者的头脑里,一砖一瓦都是赫然成形的,根据她的描绘,人们很容易复制出这座客栈的全图,不用看招牌,就能够在万千的客栈里,一眼认出它来。我不知其他读者怎么看,至于我,总觉得这座客栈就活生生地耸立在眼前,我能看到它的瓦背上,覆盖着一层浅浅的灰,去年一只小鸟落在上面的几行浅浅的足印,还依稀可辨——这不是作者的描绘,而是我读小说时的臆想。只有这么真实的描绘的场景,才会给读者以这种神往。在我的印象中,读过的小说里,能在头脑中对主人公生活的环境,能够有一个清晰印象的小说,只有两部,一部是《红楼梦》,一部是《基督山伯爵》。大观园已经被复制出来两座,一座在北京,一座在上海远郊,我都去游玩过;据说基督山伯爵的囚室也被复制出来了,跟大观园一样成为旅游经典,也不知真假,反正我至今无缘得见。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拉萨的郊外,也会矗立起一座真正的白拉姆客栈……
小说中处处体现出生活中的真实。白拉姆客栈,本来按照女主人公端阳的设想,应该是一座纯汉式的客栈,可是,无论是设计师还是施工人员,都是土生土长的西藏人,尽管有图纸在,可在施工的不经意间,在一些细微处仍然将它做成了藏式,导致端阳的设想落空。看到这里,我就想起一个湘菜厨师朋友的故事。有一次,老板吩咐他做一碗青菜汤,特意交代不能放辣椒。不让湘菜厨师用辣椒当佐料?这个要求太丧心病狂了!果然,他把汤做完了,总觉得哪里不对,直到往汤里扔了一勺辣椒粉,才舒了一口气。当然,结局是老板大发雷霆,将他炒了鱿鱼。我不厌其烦讲述这个厨师的故事,是为了说明两件事:一,这种习惯成自然的生活细节,被宋晓俐准确捕捉到了。捕捉不到这些惯常无损小说的主题表达,但是能捕捉到却很了不起,这就使得小说经得起反复研究和推敲。那么多的红学家在研究《红楼梦》,甚至办了一本期刊连续几十年就是发表研究《红楼梦》的文章,这些研究难道都是在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吗?显然不是,而是通过其中的各种细节,推导文章人物的性格、思想和行为方式的轨迹,然后得出一些有说服力和站得住脚的结论。结果,越研究越可怕,觉得曹雪芹真的太伟大了,根据他透露的蛛丝马迹,研究一个人物,就能得出一个经得起现代心理学、逻辑学和行为学检验的结论。可这里有一个前提,曹老先生每一句描绘必须真实靠谱,人物可以是虚构的,但是在作者脑海里一定有真实原型,才成其为一整套的言行思想体系。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作者太高深莫测,凭空想象就能天衣无缝,这基本是红学家的看法,在他们眼中,曹雪芹就是天才中的天才;要么就是作者忠实于生活原型,只是实录而已。如果是这样,笔者就被红学家喷死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曹老先生的天才。其实不必如此看待,这从另一面赞颂了曹老先生的伟大,他对生活和人性观察入微,入木三分,千百年来,前无古人,后未必有来者。我东拉西扯了半天,其实只是说明一件事,宋晓俐的小说受《红楼梦》影响极大,在叙事的细致方面,能看到其中的影子。这对于一个青年作家来说,非常了不起;第二件事,“汉式改藏”在不经意间,隐含了女主人公端阳的性格特征。要知道,端阳的一生夙愿就是在西藏建一座汉式客栈,可历尽艰辛万苦总算把房子盖起来了,却被工匠的习惯使然前功尽弃。换一个女人,可能会发狂,再不济也要让工匠改回来吧?端阳却微笑着接受了,然后继续建一座汉式的房子而努力,甚至不惜辜负了陈默的爱情。至于端阳为何一定要在拉萨建一栋纯汉式的房子,我就不剧透了,还是看小说去吧。
让我惊讶的是雍措患白血病那一节。作者仔细的叙事了雍措从病发、诊断、手术、日常护理和最后去世的全程,每一处都是严谨的,是经得起专业医生的质疑的。我在这里摘录一小段,读者就可以体会此中的精妙之处——“(韩浩)动手之前,心里一直想着要小心,千万不能剪破伤到雍措。可越想小心,越是紧张,还没等回过神来,鲜红的鲜血就从雍措食指间涌了出来/韩浩慌了神,情急之下拿起一块酒精棉压在伤口上,可谁知酒精棉刚放到伤口处,瞬间就被染红,换一块新的上去,又是转眼就全部染红,反反复复多次,血一直止不住,万般无奈,只好临时叫来值班医生,值班医生打了止血针才算是止了血/除了伤口之外,雍措的牙龈和鼻腔也开始出血的症状。韩浩担心刷牙会伤到牙龈造成出血,干脆不让雍措刷牙,只是用医用的纱布沾水清洗一下,可谁知这种方式持续不久之后,纱布碰到的地方也开始渗血……”护理一个白血病人的日常是如此艰难,宋晓俐描绘得细致而栩栩如生,犹如就在一旁目睹。当然,白血病的症状以及手术过程,问问度娘就能得到答案,但是病人日常护理遭遇的各种状况,度娘也无从知晓。笔者曾经采访过几位白血病人,聊起他们在病中的日常,与宋晓俐的描述是基本一致的,甚至在大出血中的昏眩中的意识想象,都类似。这就非常难得。可能有人要问,一部小说,写得如此认真,是否有必要呢?
有大师说,文学作品来自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升华。其实,这是一句可笑的话。文学来自于生活不假,但是绝对不会高于生活,生活的高深莫测,远远高于人类的想象。先不说思想观念无法超越人类的认识——神仙圈子也是按照人间模式尊卑有序、上下分明的,各种关系交错犹如人世间的翻版;就算是技术细节方面也不大可能。有人不服气了,先不说科幻小说,单说神话故事,孙悟空七十二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摩西随手一指,红海就分开了,在生活中绝不可能出现。问题是,七十二变现在的VR技术就能做到N变化,航天飞机不仅是腾云驾雾,而且一个筋斗还不止十万八千里了;至于分开海水,无非是跨海大桥或潜水艇的表现方式。只能说,文学作品能超越当时一般人的认知,但是无法超越人类在未来的认知,可这些奥秘已经隐含在宇宙中,等待人类来认知。至于思维观念,可以囿于一时,却不能囿于万世,再怎么不合时宜的思维方式,到了一定时段,就会被世人普遍接受。因此,在我看来,文学作品应该是生活的集中反映,优秀作家的可贵之处在于对世事的认识和预测性。这种认知和预测,就需要真实的生活来做基石。不管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不管是悲观主义,还是乐观主义;不管是先锋派还是保守派,仅仅只是观念和表现方式的不同,但都不能脱离的本真。所以,说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升华,真不知从何说起。而且,什么叫升华呢?就是作者按照自己的三观,对故事予以拔高和提炼而已。由于一个人思想观念的局限性,不升华还好,一升华反倒俗不可耐。写小说,难的不是讲故事,难的是故事背后的生活。宋晓俐的小说,极大的保留了生活的真实,这需要广博的知识,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信手拈来,有匠心却无斧凿痕迹,真的很不简单,已经列于冯唐的金线之上!
宋晓俐像痴情的女人一样迷恋西藏,她迷恋的不仅仅是高山、蓝天、白云,她爱的其实是仓央嘉措,爱的是西藏的文化。而她对西藏文化的理解,让我产生了一种“知人知面不知心”的无力感。因为,我跟宋晓俐是熟悉的,8年前的冬季,我们在丹麦旅游时认识,坐在一辆大巴车上,天南海北瞎扯,很快就成为好朋友。我以为,宋晓俐跟我的文化、眼界以及思想境界是差不多的,可是没想到啊没想到,英俊潇洒的朱时茂竟然是打入八路军内部的卧底(陈佩斯语),宋晓俐不过是假装文化屌丝跟我聊天而已,这就是传说中的反向装逼,跟亿万富豪穿布鞋穿圆领汗衫差不多。说起来也蛮得罪人,我说宋晓俐是西藏文化的百科全书吧,李彦宏可能不同意,他的度娘也蛮懂的;我说宋晓俐对西藏文化的理解达到化境,陈庆英教授或许不同意。好吧,我只能说,宋晓俐对西藏文化的理解,超出我的想象,偏偏又对我的胃口。谈西藏文化,绕不开的人是仓央嘉措。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圣人,既是活佛,又是情圣,迷恋他的人,会顶礼膜拜;不喜欢他的人,就觉得他是一个会写诗又谈恋爱的和尚。就我来说,对仓央嘉措的感情就有点复杂了,首先我不喜欢写诗的僧人,念小学时把僧志南的“杖藜扶我过桥东”的错写成“仗犁”被语文老师讥讽为“让和尚耕田”而罚站,就对写诗的僧人很不喜欢;谈恋爱的僧人在我心目中只有一个裴如海,还被石秀给杀了,自然也没有留下什么好印象。但是,面对这个又能写诗又是“拉萨最美的情郎”的活佛,我却不得不崇敬,又有那么一点羡慕嫉妒恨——你说如果那些美丽的诗句是我写的,然后全世界有很多美丽少女都因我的诗句而爱我,你说这多美……唉,我想得太多了!
好吧,继续谈宋晓俐作品中浓浓的西藏文化味,那不可避免地要谈到藏传佛教。因为书中蕴含的佛教文化太艰深,我只能谈我所能理解的一些东西。包士山是个没文化的孩子,最早接触到与佛有关的东西,竟然是小时候看到村里死了老人,家属请来一般和尚、道士来念经超度亡灵。那时,我觉得佛祖他老人家,就是天上的神仙,后来又看动画片《西游记》,更是对佛祖法力无边印象深刻,后来再看济公系列的电视剧,自然认为学佛就是学法术,就算不能腾云驾雾,捉个把鬼降个把妖,肯定是手到擒来,所以,我那时第一个理想跟别的小伙伴那样要当解放军叔叔扛枪打敌人,而是想当一个和尚,那样我走夜路就不怕了,顺便还能抓几个鬼,免得他们吓小孩子;后来又看电影《神秘的大佛》和《少林寺》,一下就大失所望,里面两个方丈,极厉害的和尚,一个被人挖了眼睛,一个被人放火烧死了。按道理,这两个老和尚必然是法力高强的,怎么面对坏人如此软蛋没用呢?后来的后来,包士山多认得一些字了,读过一些关于佛祖的传记,是那种比较正式的报告文学,然后就形成了一种印象,所谓的佛,是没有什么超自然能力的,不过就是能顿悟了生老病死,从而淡薄了名利情欲。也就是说,我从有神论者变成了无神论者,觉得佛教不过是一种哲学理念,参悟透了,可以少很多的执念,而执念其实是痛苦之源。自然,一个能坦然面对痛苦,而不受其折磨的,自然是最大的法力。甚至,朱清时教授认为,佛教跟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两极,一个是从心出发,一个是从物出发,犹如攀登珠穆朗玛峰,一个是从南面登山,一个是从北面登山,总有一天,两者会在山顶会面。然而,我相信更多的人不是这样看待佛教,他们是认为佛是有神力的,而佛教之所以在民间兴盛,广泛传播,恰恰是人们相信其有神力,如果不是达摩老祖一苇渡江,就没有佛教在中原大地的香火兴盛。不然,南岳衡山、浙江普陀等为代表的佛教名刹的香火炉才常年不熄,香烟缭绕。求神拜佛,许各种愿望,希望佛祖保佑得以实现。如果人们普遍相信佛教只是一种哲学,只是修身养性法门,就没有必要建立那么多的寺院,只在大学哲学系里开一个佛教专业罢了,那样佛教就难以称其为一种宗教了。东拉西扯这么多,包士山就是想说,关于佛是否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争论是很激烈的,文学作品里关于佛的故事很多,有的谈超能力,有的只谈修身。不管是隐喻也罢,还是真的相信六道轮回的佛法世界,就连超级暖男宝二爷,就是一僧一道贪玩带到人世间的一块顽石。当然,这块石头也不普通,据说是女娲补天用剩的边角余料。那么宋晓俐如何写佛教力量呢?她在书中介绍了多座名寺,也介绍了多位活佛,但是她没有说一个关于超能力的故事,就连梅尔基亚德斯这样的预言者也没有出现一个,然而每一座寺院、每一位活佛,都佛光笼罩,不仅如此,整个雪域高原,都在佛光笼罩之下,因佛的护佑,人们变得宁静而祥和,可以忘却痛苦,甚至连死亡也具备了往生的幸福感。小姨是个单亲妈妈,好不容易将儿子培养成大学生,就在他即将成家之时,突然不幸遭遇车祸身亡。这原本是一个观音山式的悲剧,可是小姨却用转佛,找到了灵魂的静谧;雍措在最美好的年纪,爱情正好的时刻,却不幸病逝,可她的死宛若重生,让人伤感却不必悲戚……宋晓俐是这样处理佛的影响力,可以说恰到好处,很自然地避免了争议,却很好地宣扬了佛家文化,至少在包士山这种无神论者看来,对佛家增添了无数的好感和向往,顺嘴就会念几句佛……
西藏文化如此神奇,令人着迷,很多女文青视进藏就是灵魂净化之旅,可女主人公为啥一定要在拉萨建立一座汉式房子,宋晓俐不透露原因,我也猜不出来,只能笼统的猜测,要么就是跟端阳有约之人太年轻任性,就是那么任性,难道你想打他?要么就是一种隐喻,作者无非就是想说,拉萨不仅仅是藏族人的拉萨,也是全中国人的拉萨,更是世界的拉萨,藏文化雄踞高山之巅,但是绝对不是封闭的文化,而是一种包容的文化,兼容并蓄。
写到这里,我还没有交代《白拉姆客栈》到底是写什么的?有人肯定认为是爱情小说,因为里面的故事基本是围绕爱情来写的,可在我心目中,这是一本西藏文化的风情图。可爱情就像白云铺满西藏的天空一样,也铺满了整整一部小说。我不得不说,宋晓俐是一个对爱情有着特别向往和幻想的女子,在她眼里,只要是真心的相爱,就是美好的,哪怕是婚外恋,也是那样真诚而动人,里面有夺爱却没有撕逼,大概是佛光的照耀,小说中的爱情,都是阳光的,不是说没有痛苦,是没有阴谋,没有相爱相杀的残忍,只有爱与不爱的取舍。这一点,与很多虐恋的爱情,阴谋的爱情,是极大不同的,不是说里面的男女主人公都是圣人,也不是他们没有痛苦,而是宋晓俐独特的表达和叙述爱情的方式,即使没有很强的喜剧冲突,都很好看。怎么说呢,不管是王勇跟落梅、小夏的感情纠葛,还是端阳跟陈默、洛桑的之间的抉择,还是欢欢在爱情海洋中东飘西荡——我叙述起来就很俗,沾满了腹黑的冷笑;可她叙述起来却很美,飘散着雪域阳光的味道。可能同样的爱情故事,别人写成了撕逼大战,她写成了玫瑰飞扬。但我更惊叹于宋晓俐把最动人最痛苦的爱情高度凝练的艺术表现方式。譬如,端阳和前男友的故事,具体内容我不便剧透,但这其实是《白拉姆客栈》的主线,完全可以写满三百页纸,然而,前后不过千字,就写尽了一切爱恨情仇。
宋晓俐写西藏风情,写爱情,写人性,更写她心中的善念和爱意。关于宋晓俐文学作品的价值,关于其艺术特色,留待专业人士去评判。作为文学圈外人,我只能谈点随感。现不过,出于一个读者的直觉,我觉得宋晓俐今后在文学领域的影响力,肯定不只局限在中国,不只局限在亚洲!,所以,我希望这部优秀的小说早日上市,也希望有心人把这座客栈在拉萨北郊复制出来,如果还有一个像端阳一样年轻美丽温婉的老板娘,那就更美了。如果那样,我就会去西藏,我就会住在白拉姆客栈,转佛,诵经,看各色人等,就这样虚度时光……
年11月15日于武汉 2016
书摘
爱情落地、生根。梦想,开出五彩的花
在很久或者不久以前,在拉萨,所有的藏漂儿们都知道一间客栈的故事。去往珠峰的路上星斗满天。
山高,月小,人小得像蚂蚁。
一个小伙子在半路上接到一个陌生女孩儿的电话,女孩儿说自己在去往珠峰的路上迷路了,问可不可以帮忙。男孩儿有些意外,但还是点头答应。
后来才知道,女孩儿在拉萨的一间客栈住了一夜,出门前闲来无事看到客栈软轧板上内容丰富有趣,顺手用手机拍了下来。出发去珠峰的路上,包的车走在半路抛了锚,被拖车拖回了拉萨。女孩儿一心想去珠峰,决定留在路上等到顺风车再继续前行,结果等了几个小时没有等到,眼看天黑,女孩儿心里着急,百无聊赖翻看手机,无意中看到了出门前拍的照片里,有人在客栈软扎板上贴着的同去珠峰的小广告。女孩判断出电话的主人也在往珠峰去的路上,于是把电话打了过去……
三百公里,虽月朗星稀,但是青藏高原夜色中的道路处处悬崖峭壁,无比凶险,小伙子折返三百公里在路边找到了女孩儿。寒夜里,小伙子递上的除了一句“你还好吗”,还有一件从自己身上脱下来的大衣……
十天后,他们一起从珠峰下来。
又过了不久,他们两个人结了婚。
后来,这个故事被广泛传播,传说中的这间客栈叫白拉姆客栈,就在从拉萨往北去往色拉寺的路上。
客栈的主人是个明媚的汉族女子,她的名字叫端阳。
入秋之后,落地的玻璃阳台成了端阳最喜欢停留的地方。
穿上练功的水袖,细长的衣袖从她单薄的肩头倾泻而下,把她原本修长、纤细的身体拉得更长,水袖仿佛两条春日里扭着身子的水蛇。和着伴奏,端阳口中吟出一句软软长长的念白“摆驾”,踩着细碎的步子绕着巨大的阳台转了一个圈儿,转身站立、抬眼亮相。玻璃窗映照着端阳的一招一式,端阳看着看着,自己先笑了。
“端阳阿佳,你这唱的是藏戏吗?”
多吉站在玻璃窗户外面许久,正盘算着怎么和端阳开口,就被窗户里影影绰绰的端阳吸引得忘记了自己想要说什么。
多吉把一张黝黑的脸整个地贴到了玻璃平面上,像一只巨大的壁虎,一张黢黑的脸严重变了形。因为脸黑,龇着的两排牙齿便显得格外白,端阳无端被吓了一跳正要发作,就被这张脸逗得“扑哧”一声笑出声来。
“什么藏戏!这叫京剧!”端阳一面脱下水袖,一面抬起眼睛问了一句,“大中午的你不在画院待着,怎么跑回来了?”
“端阳阿佳,欢欢回来了,今晚你还让她住客栈吗?”多吉终于收起满脸的笑,明亮的瞳孔里塞满了期待。
其实,端阳从来没有想过这个名叫“白拉姆”的客栈能为她赚回多少钱。
一是拉萨的小北郊原本就不是这个城市最热闹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端阳压根儿就不是一个会三下五除二的精明商人。当初选定这个院子做客栈的时候,端阳身边绝大多数朋友并不看好它的前景,偏远是最大弊病。
偏偏端阳不这么认为。
在端阳看来,绝不能把拉萨简单地定位成一个旅游城市。每一个有勇气千里迢迢来拉萨的人,绝不是为了看个红火热闹。一万个来拉萨旅行的人,一定有一万个不同的理由,而这些理由的背后,必然藏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这些故事像是冬日里蛰伏在泥土中的蟾蜍,只等着有一天春回大地,它们终将用不同的方式破土而出。这些故事,需要一个安静的可以听到自己心跳的场所来倾诉,有的甜蜜如糖,有的却血肉模糊。
端阳愿意给这些故事提供一个久久回荡的空间。
两幢三层的藏式楼房,一前一后,地基相连。每幢楼共三层,分出大大小小不同的房间。端阳把朝南的卧室全部用来做客房,朝北的用作他途。连贯相通的走廊全部由木头搭成,看起来古色古香的,上面挂满洁白的哈达、五彩的经幡。尤其是两边拐角处高高挂起的镶满松石和蜜蜡的牦牛头骨,更是在无意中让这个院子充满了藏族的特色。
谁也不知道,这样一个满眼西藏风格的院子,其实按照端阳当初的设想,原本应该是一间红砖碧瓦的纯汉式房子。
说起房子的装修风格,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
客栈开张后不久,端阳突然动了重新装修的念头......
内容出处: 《白拉姆客栈》
作者:宋晓俐
本文内容由北京汇智博达图书音像有限公司(微博 @北京汇智博达)授权。
欢迎关注本博“阅读好书推荐”,申请试读请加入“阅读好书推荐图书试读”
QQ群(群号:129273743),我们努力为大家服务!争取更多试读书籍给博友们看。谢谢大家的支持和理解,请推广阅读,介绍给喜欢阅读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