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书讯】《荒野行吟:美国自然文学之旅》重新认识大自然 @生活书店

标签:
旅行文学随笔环保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
分类: 新书书讯 |
逃离大城市、回归自然与田园,身边的河水变黑变臭,雾霾困扰,癌症小镇,滥伐树木,土地荒漠化,杀戮野牛鲸鱼,物种加速灭绝,噪音污染,温室效应,冰川退缩……二百年来,这些问题都曾在美国发生过,或依旧存在着。今天的中国应该借鉴。这本书,将引领中国读者重新认识大自然
【基本信息】
作 者 孙重人 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17年2月
书 号 ISBN 978-7-80768-183-0
定 价 56.00元
开 本 32K,140*210
印 张 11.5印张,368页,240千字
【建议上架】 旅行文学、随笔
【目标读者】 大众读者
【同类参考】 《瓦尔登湖》、《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程虹《心灵的慰藉》《寻归荒野》《宁静无价》
【关键词】
【编辑推荐】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源泉。逃离大城市、回归自然与田园,河水变黑变臭,雾霾困扰,癌症小镇,滥伐树木,土地荒漠化,杀戮野牛鲸鱼,物种加速灭绝,噪音污染,温室效应,冰川退缩……二百年来,这些问题都曾在美国发生过,或依旧存在着。
本书以美国二百年来形成的自然文学流派发展脉络为线索,叙说了一场余韵悠长的“返乡”之旅。作者撷取美国自然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和主要作品,立足美国,又不唯美国,将视野放入地球自然发展史;立足作品,又不唯作品,将自己所思所想涵盖其中。通过行思结合,图文并茂,发见自然生存的窘态,勾勒自然历史发展图景,为活色生香的荒野或自然找寻一个存在的理由,并结合当下,反思美国的生态环保问题、应对措施,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极佳的借鉴。
【媒体推荐】
《深圳商报》:
作者不仅爱书,同时也喜欢旅行——听从内心的召唤,一边行走,一边阅读,在行走中丈量自然山水,在阅读中感悟现实人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谓作者读书与旅行生活的真实写照。
因为阅读积累下的深厚学养,既使得作者引用起那些中外旅人的文字来,显得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也使得他本人的文字流露出一股浓浓的书卷气。
【内容简介】
逃离大城市、回归自然与田园,身边的河水变黑变臭,雾霾困扰,癌症小镇,滥伐树木,土地荒漠化,杀戮野牛鲸鱼,物种加速灭绝,噪音污染,温室效应,冰川退缩……二百年来,这些问题都曾在美国发生过,或依旧存在着。今天的中国应该借鉴。
本书是一部“非虚构”写作的旅行随笔集,生动解读了美国三十余位作家的四十篇自然文学名篇,并将作者自己的阅读体会和实地考察经历一并展示,“用干净的文字表达描述”,可以说是集科学性、文学性与可读性为一体。此书深入浅出,图文并茂,不仅可以雅俗共赏,而且能引发读者对生态与环境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作者简介】 孙重人
知名作家,资深旅行者,阅读推广人。
喜好阅读、旅行和写作,关注博物学与自然生态环境。曾多次走进中国西部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探寻自然与人文的奥秘。已出版《书缘》《读来读往》《野性的旅程》三部读书、旅行札记,受到读者喜爱。
本书为作者前往美国,阅读美国所完成的一部关于自然文学的寻思之作。
【图书卖点】
作为前车之鉴,美国曾经历过严重的生态危机,这本书,将引领中国读者重新认识大自然
知名作家、资深旅行者、优秀阅读推广人孙重人,历时五年完成
反思二百年美国自然文学、生态环保难题
文笔灵动,寻归自然之美、心灵慰藉
全书70幅美景图片,装帧雅致
【目录】
辑一
“贝格尔”号上的“博物学家” / 2
爱默生的自然观 / 10
梭罗:一个人的远行 / 19
瓦尔登湖,梭罗的湖 / 28
睡谷,一则梦想寓言 / 37
大地歌者惠特曼 / 46
相信你有一颗种子 / 55
国家公园:美国的,世界的 / 64
蓝山湾畔的高级农夫 / 73
辑二
荒野:杀戮的土地 / 82
北方荒原进行曲 / 92
走进约塞米蒂山谷 / 100
倾听大自然的声迹 / 110
大漠深处的忘忧岁月 / 119
冰川上的来客 / 127
心灵前门的“窗眼” / 135
心灵与自然的对话 / 144
坛城上的一叶知秋 / 153
洛克的丽江时光 / 162
辑三
像山一样思考 / 172
清新荒野北国风 / 181
荒原,多样性储蓄地 / 189
一个远北极地古老的梦 / 199
大盐湖,给自己铺一条回家的路 / 207
大洋深处的“荒野” / 215
大地上的无名英雄 / 223
苹果,一个美国梦的隐喻 / 231
静谧:一种国家资源 / 239
乡村、城镇与乡土景观 / 248
我们的小镇 / 257
辑四
旷野中的一声呐喊 / 266
身边的,遥远的熊猫 / 274
终将逝去的必然 / 283
西部,边疆的故事 / 291
地球的阿喀琉斯之踵 / 299
还诸天地的想象 / 308
海豚湾:天堂与地狱 / 316
花园之州里的较量 / 324
人类世:地球表面的变革 / 332
碧玉岭上的思想实验 / 340
后语 / 350
【序言】
不 仅 自 然 ,而 且 文 学
小时候,即 20 世纪 60 年代末,我随父母在赣西山区一个叫毛立山的小山村足足生活了三年。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我这一生至今为止充满野趣的几年生活。山村距离小镇温汤不远,步行十里便可进入,但依然得翻越两道山梁,绕过一个山坳。村庄四面环山,一条小河自西而东穿越而过。小河之水源于西边明月山上的山泉,清澈透亮,水流潺潺。那时,村民的民宅大都建在山之半腰,清晨雾霭缭绕,傍晚薄雾朦胧。四面山上多林木,有杉树、松树、竹子、香樟树、茶树,以及成片的杜鹃林和灌木。山下则是农田,村民们种植水稻和供自家吃的菜蔬,田垄上种黄豆。在幽闭的小山村里,村民自给自足,他们的收入虽然不多,但生活无虞。用土砖筑就的房屋呈现原生态,冬暖夏凉,宽敞恬适。房前屋后种植或野生着诸多果树,有板栗、柚子、枇杷、李子和柑橘树,山上还生长着杨梅树。茶树,春开白花,秋结硕果,果实即种子,可榨成野生食用植物油;杜鹃,在当地人的称谓中,叫映山红。每到春天,杜鹃花开,漫山遍野,姹紫嫣红。对我来说,最心仪的还是田港中那条由鹅卵石堆砌形成的小河。每天放学后我便在河边放牛,在河里抓鱼。放牛是任务,抓鱼则在水中追着鱼儿跑,多数情况下未必能抓着,但充满快乐。当时,据老人们讲,再往山的纵深走一些,森林更加苍郁,有人还曾在挖竹笋时遭遇过老虎。
至今已四十余年过去。每次我回到江西,还是忍不住要回到小山村去。毛立山,山还是那样青翠,水还是那样清澈,公路修到了家门口。为了方便,现在村民的房子大多已搬建于山下,曾遭砍伐的林木,近年来也已复种。那些儿时记忆中印象深刻的果树只剩零星几株点缀着。山下的田畴里种上了大棚蔬菜,已经商品化,专供镇上酒店。我心仪的小河里,也搞起了游乐设施,或漂流。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块地,但已物是人非。不远处的明月山已成旅游景区。温汤小镇,因为著名的富硒温泉而变得有名起来,每天游人如织。曾经的华南虎早已销声匿迹,或许已经灭绝。
这就是我所历经的四十年变迁故事,我的自然故事。这也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所谓“人类世” 。小山村,发生了大变迁。此时,文明成为一股力量,进步与倒退相向而行。在我看来,这还是一个充满悖论与矛盾的时代。自从人类先祖“露西”把我们从东非大裂谷的丛林中带出来,就没有哪一个时代的科技与经济会像今天这样发展得如此之快,也没有哪一个年代,地球上的物种会像今天这样如此快地“灭绝” 。这是一个令人不堪回首的过程。
近年来,我的业余阅读,多沉浸于自然文学作品之中,阅读并收藏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籍。2014 年,我终于像 1847 年的福建人林鍼那样有了一次近距离看美国的机会。我们选择在新泽西州落脚,自驾穿越,先东部,后西部;从中部至北部,然后又从北部到南部。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一口气穿越美国十几个州,深入了十几家国家公园或纪念地。
19 世纪是人类社会受地理环境严格制约的最后一个历史时期。回溯美国自然文学的发展历程,这时,小木屋成为作家们生活的一种隐喻。从亨利·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建造小木屋,过着“鸟兽若比邻”的生活开始,到约翰·巴勒斯在河畔小屋演绎“众鸟欢乐颂” ,约翰·海恩斯在荒原小屋里做“远北极地古老的梦” ,安妮·迪拉德在蓝岭山谷溪畔小屋中寻找“自然真义” ,再到 E.B. 怀特在缅因州盖起一座湖畔农场小屋,享受农夫般“超逸的优雅”生活,小木屋俨然成为一个自由、静寂和向往孤独的实验台,一种慢节奏生活的试验田,一个“自然爱隐藏”的伊西斯形象,一枚奥古斯都“螃蟹与蝴蝶”金币的两面,让人充满遐想,想着要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事实上,阅读自然文学方面的书并非都如此赏心悦目。在美国,这类书或题材,写作者不少,关注者更多,但读起来依然显得沉重。这其中,既包括拉尔夫·爱默生的《论自然》 ,也包括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 。即便我们能够浸淫于沃尔特·惠特曼的激情与浪漫之中,仍然能感受到他饱含的忧思;即便是像比尔·布莱森那样陶醉于轻松的行旅之中,也仍能体味到他的失落。爱德华·威尔逊《缤纷的生命》一书,篇幅很长,但全面而又平和。有人将威尔逊称为“最后的博物学家” 。而他所做的,在通过与世人分享自然世界与生物多样性趣味的同时,告诉人们自然是我们的归属之地,我们要呵护它。威尔逊道出了自然文学所要表达的终极意义。
说起美国自然文学,有一个地方无法回避,这便是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小镇。我不是说康科德有多大多著名,也不想说康科德有多漂亮多迷人,想说的是那儿的人。近两百年前,生活于康科德小镇的拉尔夫·爱默生、亨利·梭罗和纳撒尼尔·霍桑等文人学者,他们立足于人的本体与归宿,倡导人的价值以及人性的解放与自由,为美国自然文学“大张旗帜” 。
【内文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