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连载8】 《从一个人开始》 @北京时代华语

(2015-11-16 09:02:57)
标签:

从一个人开始

连载

书摘

精神

连载8

 

“马拉松”正因为是独自奔跑才获得好评

马拉松跑者是孤独的。即便有一大群人一起跑,沿路还有众多的声援者,但对跑者个人而言,42.195公里的路程,可说是一场与孤独的奋战。甚至还有一本小说就叫作《长跑者的孤独》[1]

然而,“马拉松”后来却有了奇异的变化。配速员(pace maker)的存在,近年来开始愈发醒目。在野口水木选手创下日本纪录的柏林马拉松赛上,就有四名男子选手作为配速员在前头领跑。

我想应该不少人对于配速员的存在感到疑惑。配速员是为了协助跑者缔造新纪录而雇用的选手。据说由于马拉松大会的主办者也很期待能创下新纪录,因此也认同了配速员的存在。

但是,这让我感到很不协调,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就我这种门外汉来看,为了缔造自己的新纪录,还得借助他人之力,动机不纯的印象就是难以抹去。这不是违反了应该要光明磊落的运动精神吗?

尤其是当我一听说受雇用的配速员,每个人在一场赛事中能领到约百万日元的报酬后,心中的不协调感更是强烈。如此一来,孤独马拉松跑者的美学不就被糟蹋了!?

不仅是“马拉松”,世界上受到许多人认同的丰功伟业,多半都是出于个人的孤独体验。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甚至是优秀的小说作品、创意点子,以及令人钦佩的决心,都是如此。

即便是团体竞技的棒球,投手与打者也是在孤独中奋战,完成伟业的。铃木一郎“孤高的天才”的外号并非徒负虚名。唯有置身于孤独中,人类才得以真正发挥自己的力量。如此想来,若总是过着成群结伴去远足般的生活,便无法充分发挥自己拥有的能力。

大家偶尔也可试着这样反思。虽然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但我觉得最高深的智慧,还是成就于一个人勇于独自面对的时候。因为这世上的伟大宗教都不是由集团所创立出来的。

“独自前往者,随时随地都可立即启程;与他人同行者,却得等候他人做好准备。”美国的随笔作家梭罗说了这么一句话,赞扬一个人独处的好处。想要提升自我,就要学着一个人独处,将自己置身于孤独之中。

 

 

无论到哪儿都能一个人行动:女性篇

在女性之间,曾有一段时间相当盛行“一个人”。譬如说,一个人到咖啡厅去;一个人在吧台倾杯小酌;或是中午的时候,一个人在餐厅享用豪华大餐;甚至是一个人去旅行——这些便是所谓的“一个人现象”。

女性鲜少单独行动,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原因就出在社会的眼光。如果女性一个人到餐厅去用餐,社会是以这样的眼光在看待她们的:

 

“她没有可以一起用餐的朋友吗?想必她的个性一定很差吧!”

若是一个人在咖啡厅的吧台饮酒,大家则会这么想:

“她没什么人缘儿吧!”

“她是来钓男人的吗?”

若是一个人去旅行的话,那可就更严重了。

“女人会独自旅行,失意?自杀?”

会受到世人如此看待,是常有的事。女性都知道结果是这样,因此就算想一个人行动,也很难如己所愿,而打破此般女性心理的,正是“一个人现象”。

这个现象是有人发起的。契机就在于记者岩下久美子小姐(已故)创立了名为“一个人促进委员会”的组织,开始展开推广运动。媒体随即闻风而至,透过杂志的介绍、电视的播放,就这样加快了女性一个人行动的脚步。

虽然到了现在,这件事的话题性已没那么强,不过,女性的一个人行动,已不再是那么稀奇的事,社会的眼光也完全改变了。女性独自一人坐在咖啡厅的吧台、在餐厅用餐,反倒会让人觉得她是一名独立自主的女性,带给别人的印象全然是好的。一旦被社会视为是好的,自然就会成为人人所憧憬的。

所谓的一个人生活,便是指自己一个人单独行动。如果做不到这件事,就无法在今后的社会上生存。想要让自己拥有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办法独自一个人处理的能力,“一个人行动”是不可欠缺的。

如今,女性已会一个人行动了;但反观男性这边,却还是经常跟工作上的伙伴一起行动。就一个人生活的时代来看,男性若再这样下去,以后可就要令人大伤脑筋了。所以说,男性朋友们最好也该学着一个人行动了。

 



[1] 原书名为“The Loneliness of the Long Distance Runner”,英国作家艾伦·西利托〔Alan Sillitoe,一九二八年至二O一O年〕的作品。

 

 

书摘8

 

适度拥有放任不管的精神


纵使写了不少本书,用词依旧相当含蓄的天才中谷彰宏说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他说,人的身体仅有一个地方无论如何都不会得皮肤病,那就是背部的正中央。

理由是:“因为就算发痒,手也够不到、搔不着。”中谷并不是真的去查证过,而是想要说:“放任不管就是最大的治疗。”我也很赞同他的看法。

大体而言,现在的社会之所以会如此乱,就是因为有些时候管太多了。例如,父母亲管孩子管太多,所得到的大多是反效果。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例子。也许自从战后日本进入高度成长期以来,我们在各个领域插手管太多积欠的“债务”,如今得开始偿还了。

我老早之前便觉得奇怪的是有关年金的问题。我并不是说,当我们年纪大了之后不需要年金。年金对老百姓来说是绝对必要的。只是照目前的年金制度来看,即便是大企业的董事长,退休后也能领取年金,这点可就让人觉得奇怪了。

不仅如此,孤陋寡闻如我,甚至从没听过这群人说这一句话:“我生活富裕、不愁衣食,所以不需要年金。”仅有在报纸上读到,不知是哪家公司的董事长说了一句:“我已经把年金归还了。”而在那之后,经常在电视上露脸的几位评论家与节目主持人自以为是地站在老百姓这一边,说出“政府用这种方式来增税实在太过分了”的话,他们也很奇怪。

以前,新闻媒体曾为了年金保费缴纳额度的提高,闹得鸡飞狗跳。然而,事实上额度提高的是年收入达五百万日元的人,每个月的月费提高五百日元罢了。若说出发点是为了维持年金制度这一崇高的目的,应该要说:“就让我们一起来省下一杯咖啡的钱吧!”这类表示肯定的意见才是对的吧!

再说,因物价上涨而义愤填膺的评论家与大学教授,他们的年收入究竟有多少呢?节目主持人又能赚到多少钱呢?我想他们的年收入应该都远高于一般老百姓所能赚取到的金额吧!就这一点来说,这些人竟然还执意说自己是站在老百姓这一边的,简直与伪善者没什么两样。

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我们,都必须更要有放任不管的精神。要是把全部力量用在没有必要使力的地方,就无法在关键时刻凝聚力量。唯有适度拥有放任不管的精神,才能在紧急的时候,施展出具有冲击力的想法与行动,不是吗?

谨以此书献给曾经害怕“一个人”的你!
曾经在各种关系状态中,失去自我、忘记独处美好的你!

将今日的历练化作未来的勇气,
无论谁离开了你,别忘了你本就可以一个人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