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宋人用香最高境界
扬之水
中土文献提到沉香(Chinese Eaglewood),东汉杨孚的《交州异物志》或属最早。
《志》曰:“蜜香,欲取先断其根,经年,外皮烂,中心及节坚黑者,置水中则沉,是谓沉香,次有置水中不沉与水面平者,名栈香。其最小粗者,名日椠香。”稍后于此,三国吴人万震的《南州异物志》中说到“木香”,与杨氏的叙述大抵相同,惟“最小粗者”,作“最小粗白者”。二氏之所谓蜜香与木香,均指瑞香科的沉香(Aquilaria agallocha Roxb.),当时只产于今东南亚一带。经年老树受到伤害后,某种真菌侵入,于是薄壁组织细胞内贮存的淀粉等物质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最后结成香脂,便成为外皮朽烂而心部富含香脂之材。
结香的过程很长久,十几年,几十年,总是久而坚劲,而质重,色则愈黑,入水即沉,因名沉香,列在一等。所谓“最小粗白者”,粗,质也,白,木也,白多黑少,则木多脂少,因此又次于心白间半的栈香,而列在第三等。此中尚有所谓“生结”与“熟结”之别,熟结乃天然形成,人力无与,生结则经人工,“欲取先断其根”云云,是也。宋末元初开始出现在文献中的伽阑木亦称茄蓝木、奇南香或作伽南香,也是沉香的一种,油性足,质重而性糯。旧说它的成因是“香木枝柯窍露者,木立死而本存者,气性皆温,为大蚁所穴,蚁食石蜜,归而遗于香中,岁久渐渍,木受蜜气,结而坚润,则香成” 不过确切说来,它是因树木受到蚁酸刺激而引起薄壁组织贮存的物质发生变化,积成树脂,即所谓“结香”。明人论沉香,以此为最。同属瑞香科的还有一种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 Gilg.),产于今海南和两广。它差不多与沉香同时被人认识。作于三国两晋间的《异物志》说到“出日南国”的沉香,也说到“木蜜香”:“木蜜香,名日香树,生千岁,根本甚大。先伐僵之,四五岁乃往看,岁月久,树材恶者腐败,唯中节坚贞,芬香独在耳。”与出自日南国的沉香对举,这里的木蜜香,应指土沉香,宋齐间人沈怀远作《南越志》,曰:“盆元县利山,上多香林”。盆元,乃盆允之误。盆允县,东晋置,在今广东新会。这里说的也是土沉香。白木香出在海南者最为有名,因又称之为海南沉,这是宋人所钟爱的沉香。
南北朝时期沉香已经入药,成书于此际的《雷公炮炙论》说:“沉香,凡使须要不枯者,如觜角硬重沉于水下为上也;半沉者次也。夫如人丸散中用,须候众药出,即入拌和用之。”作为香料,它也被这时候的合香家引入香方。《宋书》卷69《范哗传》录有哗撰《和香方序》,其评说香料的品类与性能,所举便有沉香,即所谓“沉实易和,盈斤无伤”。同时代咏及沉香的名篇是清商曲辞《读曲歌》中的一首:“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依作博山炉。”(《乐府诗集》卷46{清商曲辞三》)不过这时候合香所用,仍以霍香、零陵香、甘松、郁金、艾纳、苏合、安息、麝香为多,即如《和香方序》所举。屡被诗人咏及的百和香,亦以郁金、苏合、都梁为要,吴均《行路难》“博山炉中百和香,郁金苏合及都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册下,页1729,中华书局,1983),其例也。苏合即主产于西亚的苏合香树的树脂,属金缕梅科,其外皮一旦被创,树脂便会慢慢渗出到表面,历经三五个月,割下树皮,榨取浸润其中的树脂,即成苏合香,陶隐居说它“不复入药,惟供合好香尔”(《证类本草》卷l2“苏合香”条)。苏合香虽然东汉即已传人中土,但它自西而来,路途遥遥,总不免带着远方的神秘与新鲜,其时便常常成为诗作中的好字面。梁简文帝萧纲《药名诗》“烛映合欢被,帷飘苏合香”(同前,册下,页1950),傅玄《拟四愁诗》“佳人贻我苏合香,何以要之翠鸳鸯”(同前,册上,页574),而“我所思”的这一位佳人,便是远在经悬度过弱水的昆山。
沉香在唐代已经可以说是引人注目。土产的白木香作为土贡,唐代也已列入制度。《唐六典》卷20“右藏署”条记述职掌,“杂物州土”中列有“广府之沉香”。《旧唐书》卷105《韦坚传》日,天宝元年,坚于长安城东望春楼下穿广运潭以通舟楫,取小斛底船三二百只置于潭侧,外郡进土物,其船则署牌表之,若南海郡船,便表以玳瑁、真珠、象牙、沉香。不过白木香和沉香,当时对此区分得尚不是十分清楚,即便是本草书。苏敬《唐本草》注:“沉香、青桂、鸡骨、马蹄、煎香等同是一树,叶似橘叶,花白,子似槟榔,大如桑椹,紫色而味辛,树皮青色,木似榉柳。”陈藏器《本草拾遗》:“沉香,枝叶并似椿,苏云如橘,恐未是也。其枝节不朽,最紧实者为沉香,浮者为煎香,以次形如鸡骨者为鸡骨香,如马蹄者为马蹄香,细枝未烂紧实者为青桂香。其马蹄、鸡骨,只是煎香。”这里意见的分歧,或在于二人见到的香木本来不同,苏敬所谓“叶似橘”者,乃沉香,陈藏器疑其非,而日“枝叶并似椿”,实为白木香。
海南香为世所重是在宋代。仁宗时丁谓作《天香传》,于海南香的叙述至为详尽。其时他获罪贬官崖州司户参军,实地访察,所见所闻自然亲切,举凡结香始末,采香时地,又品类名称之细微,转贩贸易之委曲,皆有特识。苏颂《本草图经》“沉香”条日“此香之奇异,最多品,故相丁谓在海南作《天香传》,言之尽矣”,而颇引述其说。这里所谓“多品”,也是宋代才有的情景,此际以用量大增而交易过程中不能不有细致的区别。《天香传》云“贵重沉栈香,与黄金同价”,而“余杭市香之家有万斤黄熟者,得真栈百斤,则为希矣;百斤真栈,得上等沉香数十斤,亦为难矣”。这里说到的黄熟,即“质轻而散,理疏以粗”者,属沉香之下品,它与前引《南州异物志》之所谓“最小粗白者”,约略相当。沉香之优等,又分作若干品目,最常用到的两种,一日黑角沉,一日黄蜡沉。黑角沉,《天香传》说它“如乌文木之色而泽,更取其坚,是格美之至也”。黄蜡沉,“其表如蜡,少刮削之,檗紫相半,乌文格之次也”。次于角沉、黄蜡而优于黄熟的栈香,也有多品,其实宋代的焚香原以这一类栈香用到的最多。
而沉香之于焚香,若论这一面的品鉴之精,则首推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的《志香》一篇。宋叶寅《坦斋笔衡》日“范致能平生酷爱水沉香,有精鉴”,石湖之精鉴便正显露在《志香》,它因此也成为品鉴沉香的经典。成书稍后于此的周去非《岭外代答》记“岭外”事远较范《志》为详,但其《香门》一卷却泰半取自《志香》,而宋代的沉香及香事中的种种趣味和好尚,述之近实与纤悉者也可说舍此无他。其略云:
沉水香,上品出海南黎峒,亦名土沉香。少大块,其次如茧栗角,如附子,如芝菌,如茅竹叶者,皆佳。至轻薄如纸者,入水亦沉。香之节因久蛰土中,滋液下流,结而为香。采时香面悉在下,其背带木性者乃出土上。环岛四郡界皆有之,悉冠诸蕃所出,又以出万安者为最胜。说者谓万安山在岛正东,钟朝阳之气,香尤蕴藉丰美。大抵海南香气皆清淑,如莲花、梅英、鹅梨、蜜脾之类,焚香一博投许,氛翳弥室,翻之四面悉香,至煤烬气不焦,此海南香之辨也。北人多不甚识,盖海上亦自难得。省民以牛博之于黎,一牛博香一担,归自差择,得沉水十不一二。中州人士但用广州舶上占城真腊等香,近年又贵丁流眉来者,余试之,乃不及海南中下品。舶香往往腥烈,不甚腥者,意味又短,带木性,尾烟必焦。其出海北者,生交趾,及交人得之,海外蕃舶而聚于钦州,谓之钦香。质重实,多大块,气尤酷烈,不复风味,惟可入药,南人贱之。
蓬莱香,亦出海南,即沉水香结未成者。多成片如小笠及大菌之状,有径一二尺者,极坚实,色状皆似沉香,惟入水则浮,刳去其背带木处,亦多沉水。
鹧鸪斑香,亦得之于海南沉水、蓬莱及绝好笺香中。槎牙轻松,色褐黑而有白斑点点如鹧鸪臆上毛,气尤清婉似莲花。
笺香出海南,香如猬皮笠蓬及渔蓑状,盖修治时雕镂费工,去木留香,棘刺森然。香之精,钟于刺,端芳气与他处笺香复别。出海北者,聚于钦州,品极凡,与广东舶上生熟速结等香相埒。海南笺香之下,又有重漏、生结等香,皆下色。
光香,与笺香同品第。出海北及交趾,亦聚于钦州。多大块,如山石枯槎,气粗烈如焚松桧,曾不能与海南笺香比。南入常以供日用及常时祭享。
所谓“黎峒”,在黎母山,即今海南琼中的五指山。“环岛四郡”,乃北之琼州,南之吉阳,西之昌化,东之万安。蔡僚《铁围山丛谈》卷5日水沉“产占城国则不若真腊国,真腊国则不若海南,诸黎洞又皆不若万安、吉阳两军之问黎母山,至是冠绝天下之香,无能及之矣”。
出自“诸番”的沉香,可以说多是传统的进口沉香,宋代则又把它别作“上岸香”与“下岸香”。上岸即真腊、占城,下岸则大食、三佛齐。《岭外代答》:“沉香来自诸番国者,真腊为上,占城次之。真腊种类固多,以登流眉所产者气味馨郁,胜于诸番。若三佛齐等国所产,则为下岸香矣,以婆罗蛮香为差胜。下岸香味皆腥烈,不甚贵重,沉水者但可入药饵。”登流眉,即《志香》中的丁流眉,地在今泰国南部马来半岛六坤。《坦斋笔衡》日“登流眉有绝品,乃千年枯木所结”,“焚一片则盈屋香雾,越三日不散。彼人自谓之无价宝,世罕有之,多归两广帅府及大贵势之家”,与石湖的品题很是不同。
石湖作《志》大约即在乾道末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之际,于沉香诸品的比较多得自亲试,信其取舍得中也,叶氏或未免仍是记述传闻。
钦州,南宋时治所在今广西钦州县,时设有博易场。《岭外代答》卷5《财计门》“钦州博易场”条:“凡交耻生生之具,悉仰于钦,舟楫往来不绝也,博易场在城外江东驿。”“其国富商来博易者,必自其边永安州移牒于钦,谓之小纲。其国遣使来钦,因以博易,谓之大纲。所赍乃金银,铜钱,沉香,光香,熟香,生香,真珠,象齿,犀角。”
省民,这里是指黎母山外的贩香者。《岭外代答》卷2“海外黎蛮”条日:“商贾多贩牛以易香。”《天香传》云:“黎人皆力耕治业,不以采香专利。闽越海贾惟以余杭船即香市,每岁冬季,黎峒待此船至,方人山寻采。州人役而贾贩尽归船商,故非时不有也。”《志香》“省民以牛博之于黎”云云,可与丁《传》互观。采集来的海南沉多为片状或不规则的长条状,即“少大块”也,故日如芝菌,如茅竹叶。所谓“香面”,便是棕黑色的含树脂的部分同木质部的淡黄色交错成文,且略现光泽的一面;“背带木性者”,则为已朽的伤面。
“博投”,即骰子,周氏《代答》蕞录此节,把“焚香一博投许”易作“焚一铢许”,宋人说到焚香,又常常日“一豆”,意思都是相同。
“煤”,这里指焚香时用的炭饼,也称香炭或香饼子。张邦基《墨庄漫录》卷2:“茄根并枝暴干,烧作灰为香煤,甚奇,能养火延夕。”洪刍《香谱》有造香饼子法,日:“软灰三斤,蜀葵叶或花一斤半(贵其粘),同捣令匀细如末可丸,更入薄糊少许,逐旋烧用。”燕居用小炉焚香,炉中预置特为焚香而精制的香灰,香炭一饼,烧透人炉,轻拨香灰,浅埋香炭——约及其半。香炭上面置隔火,隔火可以是玉片,也可以是银片,宋人则多喜欢用银,而称它作银叶。之后,方在隔火上面置香。总之是求香之发散舒缓,少烟,多气,香味持久,香韵悠长。苏轼《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余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唐圭璋《全宋词》,册一,页306,中华书局,1965)宝钗翻香,沉香也,下半阕“更将沉水暗同然”,可知。此是北宋故事,而石湖以“翻之四面悉香,至煤烬气不焦”品第优劣,意趣正与之无别,焚香之要,实也在此。
总之,宋代水沉大的分别,仍是沉香,栈香(或作笺香、煎香),黄熟香,不论舶来品还是本土的出产。三等之中又各有生结、熟结之分。其中栈香用量最大,品类因此格外区分得细,名称最多且以时地不同而各异,此中则又以海南沉最为士人所喜。蓬莱香,鹧鸪斑香,如茅竹叶者亦即洪刍《香谱》所谓“叶子香”、寇宗爽《本草衍义》所谓“龙麟香”,均栈香之属,而居于上品。最下之黄熟香,质地轻虚,香气既速且短,实多用作合香。
宋代士人视焚香为日常,燕居而求幽玄的清境,实少它不得。“麈尾唾壶俱屏去,尚存余习炷炉香”(《书事》,《全宋诗》,册四o,页25374;下引宋人诗,均据此),陆游晚年的生活情景,不是一个殊例。“开门七件”之外若再添得一件,那么该是香——彼时之香,举水沉可概其要。《志香》所述种种,原有它独特的角度,优劣高下,其标准并非基于“日用及常程祭享”,而是士人燕居之焚香。
沉水一铢销永昼,蠹书数叶伴残更”(刘克庄《身在》,册五八,页36168),怡神涤虑,澹志忘情,皆是其境界,虽然未必真的是怡,是忘。
由《志香》中的品评,可知宋人所重为花香,果香。莲花,梅英,鹅梨,日清疏,日清婉,皆是也。饶此风味的蓬莱香、鹧鸪斑香,自是最受钟爱。赵蕃《简梁叔昭觅香》:“雨住山岚更郁深,病夫晨起畏岑岑。可能乞我蓬莱炷,要遣衣襟润不侵。”“蓬莱”下其自注云:“香名”(册四九,页30790)。周必大致友人书中提到以“海南蓬莱香十两”为赠(淳熙元年致刘焯书,《文忠集》卷190)。至于鹧鸪斑,则香好,名字也起得好,以端砚之名品之一称作鹤鹆眼,而正好同它凑成巧对,何况巧更在于香与砚本是书房中的必须。南宋朱羿《书事》“洗砚谛视鹤鹆眼,焚香仍拣鹧鸪斑”(册三三,页20843);陆游《斋中杂题》“荣几砚涵鹤鹆眼,古奁香斫鹧鸪斑”(册四o,页24900);赵汝链《谢人送端砚水沉》“砚寄下岩鹤鹆眼,沉分上岸鹧鸪班”(册五五,页34284),皆其例。鹧鸪班,即鹧鸪斑。北宋魏泰《东轩笔录》卷l5日端砚有眼者三种,日岩石,日西坑,日后历,“石色深紫,衬手而润,几于有水,扣之声清远,石上有黯,青绿间,晕圆而紧者谓之鹃鹆眼”,此即一等之“岩石”,乃采于水底,最贵重,便是诗中的“下岩鹤鹆眼”。端砚水沉合作一份土仪,正是现成的诗材,不过鹧鸪斑本不属上岸香,诗大约只是为了舍不得“下岩”“上岸”的好对。
放翁诗中的“古奁”,乃一种奁形香炉,宋侯真《菩萨蛮·木犀十咏》“熏沉”一阕,句有“小奁熏水沉”(《全宋词》,册二,页1432),亦此。小,正是它的特色之一。如浙江绍兴县钱清镇环翠塔地宫出土的一件龙泉窑青瓷炉,高9.5厘米,口径14厘米,直筒式亦即奁形的炉身,两面对饰福和寿并牡丹花两
枝,炉底三个兽蹄足,香炉里面尚存着香灰。它出土在“咸淳乙丑六月廿八辛未”的纪年石函中(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纪年瓷》,图二一四,文物出版社,2000),时代很是明确。
此外常见的尚有古鼎形,古鬲形,香炉的高矮均在10厘米上下,宋人的独坐焚香,所用便多是此类小炉。风晨月夕,把重帘低下,焚一炉水沉,看它细烟轻聚,参它香远韵清,此在宋人生活中算是平常的享受。“长安市里人如海,静寄庵中日似年。梦断午窗花影转,小炉犹有睡时烟”(周紫芝《北湖暮春十首》,《全宋诗》,册二六,页17393)。午梦里,也少不得香烟一缕。清雅不是莺边按谱花前觅句,而是“独坐闲无事,烧香赋小诗。可怜清夜雨,及此种花时”(陆游《移花遇小雨喜甚为赋二十字》,册三九,页24595)。独处如此,享客亦然。曾几《东轩小室即事五首》之五:“有客过丈室,呼儿具炉薰。清谈似微馥,妙处渠应闻。沉水已成烬,博山尚停云。斯须客辞去,趺坐对余芬。”(册二九,页18512)嫩日软阴,落花微雨,轻漾在清昼与黄昏中的水沉,是宋人生活中一种特别的温存。传世的几幅宋元人绘《听琴图》,抚琴者身边设一香几,几上小炉香烟袅袅,所焚或亦水沉。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琴辨》:“焚香惟取香清而烟少者,若浓烟扑鼻,大败佳兴,当用水沉、蓬莱,忌用龙涎、笃耨凡儿女态者。”“夜深人静,月明当轩,香燕水沉,曲弹古调,此与羲皇上人何异。”
水沉的清雅已经令人喜欢,而宋人还要更求它的婉转动人,于是增益花韵,便是用香花的精油薰制水沉,宋人诗词每云“蒸沉”,即此。周紫芝《刘文卿烧木犀沉为作长句》:“海南万里水沉树,江南九月木犀花。不知谁作造化手,幻出此等无品差。刘郎嗜好与众异,煮蜜成香出新意。短窗护日度春深,石鼎生云得烟细。梦回依约在秋山,马上清香扑霜霁。平生可笑范蔚宗,甲煎浅俗语未公。此香似有郢人质,能受匠石斤成风。不须百和费假合,成一种性无异同。能知二物本同气,鼻观已有香严通。聊将戏事作薄相,办此一笑供儿童。”(册二六,页17290)诗中的石鼎,指香炉。范蔚宗即范晔,其《和香方序》有“甲煎浅俗”之句。百和,百和香也,宋代虽然不大用此称,但调和众香制为焚香用的香丸和香饼本也风味各异,这里不过抑彼扬此,而意在称扬水沉与木犀犹如郢人与匠石的“二难并”,各存本性而气味同清,因此相对而又相谐得恰好。其实用来精制水沉的香花不止于木犀,宋人常常提到的尚有朱栾花和柚花,素馨和茉莉。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5:“永嘉之柑为天下冠,有一种名朱栾,花比柑橘,其香绝胜,以笺香或降真香作片,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窍甑之旁,以泄汗液,以器贮之,毕,则彻甑去花,以液渍香,明日再蒸,凡三四易,花暴干,置磁器中密封,其香最佳。”朱栾,枳也,即芸香科的酸橙或枳橘,宋人常把它用来当作嫁接好柑的砧木。酸橙尚有一变种今名代代花,白花开在春夏,香气馥郁,与《桂海虞衡志·志花》篇中说到的用来蒸香的柚花大抵相当。杨万里《和仲良分送柚花沉三首》句有“薰然真腊水沉片,承以洞庭春雪花”,“锯沉百叠糁琼英,一日
三薰更九蒸”(册二六,页17290)。春雪花,状柚花之色也;“锯沉百叠”云云,便是《游宦纪闻》中说到的香木作片,在锡制的小甑里,叠花一层,叠香一层;“一日三薰”句,则《纪闻》所述之蒸花。蒸花的过程类似今天以蒸馏法提炼香花中的精油,不过宋人是把蒸馏香水与薰制水沉合为一事。诚斋诗《红玫瑰》“别有国香收不得,诗人熏入水沉中”(册四二,页26367),用作熏沉的办法也应如是。
两宋重水沉,和合众香制作香饼,水沉亦为核心。
调和众香制作香饼,从诗文描写和文献记载中的香方来看,基本原则与现代调香工艺多有相通。合香所使用的原料不外三类。其一,构成主体香韵的基本香料,如水沉,白檀香,降真香。其一,用作调和与修饰的一类,如甘松,丁香,藿香,零陵香。其一,用作发香和聚香的一类,如艾纳,甲香,龙脑,乳香,安息香或金颜香,麝香,龙涎香。所谓发香,即令各种香料成分挥发均匀;聚香,便是使香气尽可能留长。
合香的技艺南北朝时便已发达,许多配方原是得自佛经,不过施用于中土之后,又加人了自己原有的药草炮制的经验,其实二者之间的道理本来相通。《陈氏香谱》卷1“合香”条:“合香之法,贵于使众香咸为一体。麝滋而散,挠之使匀;沉实而腴,碎之使和;檀坚而燥,揉之使腻。比其性,等其物,而高下如医者,则药使气味各不相掩。”说得很是透彻。此中其实尚包括着对各种香料品质特性的了解,对香气之清浊的精鉴更不待言。两宋的调香也是对前代的继承。晚唐及五代宫廷合香之风已经很盛,其时大抵水沉和白檀香为骨,而麝香龙脑用作发香和聚香,和凝《宫词》“多把沉檀配龙麝”(《全唐诗》卷735),是也。王建《宫词》:“供御香方加减频,水沉山麝每回新。内中不许相传出,已被医家写与人。”(《全唐诗》卷302)南唐的“江南李王帐中香”传人民间,宋人依然喜欢调制,王灼《张元举惠李王帐中香》“此香那得到君手,妙诀无乃当时传”(册三七,页23296),纪其事也。江南宫中的宜爱香,黄庭坚得其方,而别名之日“意可”,成为“黄太史四香”之一,载入《陈氏香谱》。不过宋人把“蒸沉”的办法也用到合香,其香谱便更多花之韵,词咏制香,所以日“龙沫流芳旎旎,犀沉锯屑霏霏。薇心玉露练香泥,压尽人间花气”(陈深《西江月·制香》,《全宋词》,册五,页3532)。
梅在宋代最受宠爱,梅香的清韵自然也为合香家所求,返魂梅,笑梅香,香谱中列有多品,曾几《返魂梅》及《诸人见和返魂梅再次韵》,咏其香也,《瀛奎律髓》卷2O录此两首,方回日:“此非梅花也,乃制香者,合诸香,令气味如梅花,号之日返魂梅。”又周紫芝《汉宫春》词前小序云:“别乘赵李成以山谷道人返魂梅香材见遗,明日剂成,下帏一炷,恍然如身在孤山,雪后园林,水边篱落,使人神气俱清。”(《全宋词》,册二,页878)亦其例。当然此际合香中最有名的仍推水沉为骨的龙涎香品,说见小文《龙涎真品与龙涎香品》(《文史知识》2004年第1期),此不赘。(作者:扬之水)
扬之水
中土文献提到沉香(Chinese Eaglewood),东汉杨孚的《交州异物志》或属最早。
《志》曰:“蜜香,欲取先断其根,经年,外皮烂,中心及节坚黑者,置水中则沉,是谓沉香,次有置水中不沉与水面平者,名栈香。其最小粗者,名日椠香。”稍后于此,三国吴人万震的《南州异物志》中说到“木香”,与杨氏的叙述大抵相同,惟“最小粗者”,作“最小粗白者”。二氏之所谓蜜香与木香,均指瑞香科的沉香(Aquilaria agallocha Roxb.),当时只产于今东南亚一带。经年老树受到伤害后,某种真菌侵入,于是薄壁组织细胞内贮存的淀粉等物质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最后结成香脂,便成为外皮朽烂而心部富含香脂之材。
结香的过程很长久,十几年,几十年,总是久而坚劲,而质重,色则愈黑,入水即沉,因名沉香,列在一等。所谓“最小粗白者”,粗,质也,白,木也,白多黑少,则木多脂少,因此又次于心白间半的栈香,而列在第三等。此中尚有所谓“生结”与“熟结”之别,熟结乃天然形成,人力无与,生结则经人工,“欲取先断其根”云云,是也。宋末元初开始出现在文献中的伽阑木亦称茄蓝木、奇南香或作伽南香,也是沉香的一种,油性足,质重而性糯。旧说它的成因是“香木枝柯窍露者,木立死而本存者,气性皆温,为大蚁所穴,蚁食石蜜,归而遗于香中,岁久渐渍,木受蜜气,结而坚润,则香成” 不过确切说来,它是因树木受到蚁酸刺激而引起薄壁组织贮存的物质发生变化,积成树脂,即所谓“结香”。明人论沉香,以此为最。同属瑞香科的还有一种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 Gilg.),产于今海南和两广。它差不多与沉香同时被人认识。作于三国两晋间的《异物志》说到“出日南国”的沉香,也说到“木蜜香”:“木蜜香,名日香树,生千岁,根本甚大。先伐僵之,四五岁乃往看,岁月久,树材恶者腐败,唯中节坚贞,芬香独在耳。”与出自日南国的沉香对举,这里的木蜜香,应指土沉香,宋齐间人沈怀远作《南越志》,曰:“盆元县利山,上多香林”。盆元,乃盆允之误。盆允县,东晋置,在今广东新会。这里说的也是土沉香。白木香出在海南者最为有名,因又称之为海南沉,这是宋人所钟爱的沉香。
南北朝时期沉香已经入药,成书于此际的《雷公炮炙论》说:“沉香,凡使须要不枯者,如觜角硬重沉于水下为上也;半沉者次也。夫如人丸散中用,须候众药出,即入拌和用之。”作为香料,它也被这时候的合香家引入香方。《宋书》卷69《范哗传》录有哗撰《和香方序》,其评说香料的品类与性能,所举便有沉香,即所谓“沉实易和,盈斤无伤”。同时代咏及沉香的名篇是清商曲辞《读曲歌》中的一首:“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依作博山炉。”(《乐府诗集》卷46{清商曲辞三》)不过这时候合香所用,仍以霍香、零陵香、甘松、郁金、艾纳、苏合、安息、麝香为多,即如《和香方序》所举。屡被诗人咏及的百和香,亦以郁金、苏合、都梁为要,吴均《行路难》“博山炉中百和香,郁金苏合及都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册下,页1729,中华书局,1983),其例也。苏合即主产于西亚的苏合香树的树脂,属金缕梅科,其外皮一旦被创,树脂便会慢慢渗出到表面,历经三五个月,割下树皮,榨取浸润其中的树脂,即成苏合香,陶隐居说它“不复入药,惟供合好香尔”(《证类本草》卷l2“苏合香”条)。苏合香虽然东汉即已传人中土,但它自西而来,路途遥遥,总不免带着远方的神秘与新鲜,其时便常常成为诗作中的好字面。梁简文帝萧纲《药名诗》“烛映合欢被,帷飘苏合香”(同前,册下,页1950),傅玄《拟四愁诗》“佳人贻我苏合香,何以要之翠鸳鸯”(同前,册上,页574),而“我所思”的这一位佳人,便是远在经悬度过弱水的昆山。
沉香在唐代已经可以说是引人注目。土产的白木香作为土贡,唐代也已列入制度。《唐六典》卷20“右藏署”条记述职掌,“杂物州土”中列有“广府之沉香”。《旧唐书》卷105《韦坚传》日,天宝元年,坚于长安城东望春楼下穿广运潭以通舟楫,取小斛底船三二百只置于潭侧,外郡进土物,其船则署牌表之,若南海郡船,便表以玳瑁、真珠、象牙、沉香。不过白木香和沉香,当时对此区分得尚不是十分清楚,即便是本草书。苏敬《唐本草》注:“沉香、青桂、鸡骨、马蹄、煎香等同是一树,叶似橘叶,花白,子似槟榔,大如桑椹,紫色而味辛,树皮青色,木似榉柳。”陈藏器《本草拾遗》:“沉香,枝叶并似椿,苏云如橘,恐未是也。其枝节不朽,最紧实者为沉香,浮者为煎香,以次形如鸡骨者为鸡骨香,如马蹄者为马蹄香,细枝未烂紧实者为青桂香。其马蹄、鸡骨,只是煎香。”这里意见的分歧,或在于二人见到的香木本来不同,苏敬所谓“叶似橘”者,乃沉香,陈藏器疑其非,而日“枝叶并似椿”,实为白木香。
海南香为世所重是在宋代。仁宗时丁谓作《天香传》,于海南香的叙述至为详尽。其时他获罪贬官崖州司户参军,实地访察,所见所闻自然亲切,举凡结香始末,采香时地,又品类名称之细微,转贩贸易之委曲,皆有特识。苏颂《本草图经》“沉香”条日“此香之奇异,最多品,故相丁谓在海南作《天香传》,言之尽矣”,而颇引述其说。这里所谓“多品”,也是宋代才有的情景,此际以用量大增而交易过程中不能不有细致的区别。《天香传》云“贵重沉栈香,与黄金同价”,而“余杭市香之家有万斤黄熟者,得真栈百斤,则为希矣;百斤真栈,得上等沉香数十斤,亦为难矣”。这里说到的黄熟,即“质轻而散,理疏以粗”者,属沉香之下品,它与前引《南州异物志》之所谓“最小粗白者”,约略相当。沉香之优等,又分作若干品目,最常用到的两种,一日黑角沉,一日黄蜡沉。黑角沉,《天香传》说它“如乌文木之色而泽,更取其坚,是格美之至也”。黄蜡沉,“其表如蜡,少刮削之,檗紫相半,乌文格之次也”。次于角沉、黄蜡而优于黄熟的栈香,也有多品,其实宋代的焚香原以这一类栈香用到的最多。
而沉香之于焚香,若论这一面的品鉴之精,则首推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的《志香》一篇。宋叶寅《坦斋笔衡》日“范致能平生酷爱水沉香,有精鉴”,石湖之精鉴便正显露在《志香》,它因此也成为品鉴沉香的经典。成书稍后于此的周去非《岭外代答》记“岭外”事远较范《志》为详,但其《香门》一卷却泰半取自《志香》,而宋代的沉香及香事中的种种趣味和好尚,述之近实与纤悉者也可说舍此无他。其略云:
沉水香,上品出海南黎峒,亦名土沉香。少大块,其次如茧栗角,如附子,如芝菌,如茅竹叶者,皆佳。至轻薄如纸者,入水亦沉。香之节因久蛰土中,滋液下流,结而为香。采时香面悉在下,其背带木性者乃出土上。环岛四郡界皆有之,悉冠诸蕃所出,又以出万安者为最胜。说者谓万安山在岛正东,钟朝阳之气,香尤蕴藉丰美。大抵海南香气皆清淑,如莲花、梅英、鹅梨、蜜脾之类,焚香一博投许,氛翳弥室,翻之四面悉香,至煤烬气不焦,此海南香之辨也。北人多不甚识,盖海上亦自难得。省民以牛博之于黎,一牛博香一担,归自差择,得沉水十不一二。中州人士但用广州舶上占城真腊等香,近年又贵丁流眉来者,余试之,乃不及海南中下品。舶香往往腥烈,不甚腥者,意味又短,带木性,尾烟必焦。其出海北者,生交趾,及交人得之,海外蕃舶而聚于钦州,谓之钦香。质重实,多大块,气尤酷烈,不复风味,惟可入药,南人贱之。
蓬莱香,亦出海南,即沉水香结未成者。多成片如小笠及大菌之状,有径一二尺者,极坚实,色状皆似沉香,惟入水则浮,刳去其背带木处,亦多沉水。
鹧鸪斑香,亦得之于海南沉水、蓬莱及绝好笺香中。槎牙轻松,色褐黑而有白斑点点如鹧鸪臆上毛,气尤清婉似莲花。
笺香出海南,香如猬皮笠蓬及渔蓑状,盖修治时雕镂费工,去木留香,棘刺森然。香之精,钟于刺,端芳气与他处笺香复别。出海北者,聚于钦州,品极凡,与广东舶上生熟速结等香相埒。海南笺香之下,又有重漏、生结等香,皆下色。
光香,与笺香同品第。出海北及交趾,亦聚于钦州。多大块,如山石枯槎,气粗烈如焚松桧,曾不能与海南笺香比。南入常以供日用及常时祭享。
所谓“黎峒”,在黎母山,即今海南琼中的五指山。“环岛四郡”,乃北之琼州,南之吉阳,西之昌化,东之万安。蔡僚《铁围山丛谈》卷5日水沉“产占城国则不若真腊国,真腊国则不若海南,诸黎洞又皆不若万安、吉阳两军之问黎母山,至是冠绝天下之香,无能及之矣”。
出自“诸番”的沉香,可以说多是传统的进口沉香,宋代则又把它别作“上岸香”与“下岸香”。上岸即真腊、占城,下岸则大食、三佛齐。《岭外代答》:“沉香来自诸番国者,真腊为上,占城次之。真腊种类固多,以登流眉所产者气味馨郁,胜于诸番。若三佛齐等国所产,则为下岸香矣,以婆罗蛮香为差胜。下岸香味皆腥烈,不甚贵重,沉水者但可入药饵。”登流眉,即《志香》中的丁流眉,地在今泰国南部马来半岛六坤。《坦斋笔衡》日“登流眉有绝品,乃千年枯木所结”,“焚一片则盈屋香雾,越三日不散。彼人自谓之无价宝,世罕有之,多归两广帅府及大贵势之家”,与石湖的品题很是不同。
石湖作《志》大约即在乾道末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之际,于沉香诸品的比较多得自亲试,信其取舍得中也,叶氏或未免仍是记述传闻。
钦州,南宋时治所在今广西钦州县,时设有博易场。《岭外代答》卷5《财计门》“钦州博易场”条:“凡交耻生生之具,悉仰于钦,舟楫往来不绝也,博易场在城外江东驿。”“其国富商来博易者,必自其边永安州移牒于钦,谓之小纲。其国遣使来钦,因以博易,谓之大纲。所赍乃金银,铜钱,沉香,光香,熟香,生香,真珠,象齿,犀角。”
省民,这里是指黎母山外的贩香者。《岭外代答》卷2“海外黎蛮”条日:“商贾多贩牛以易香。”《天香传》云:“黎人皆力耕治业,不以采香专利。闽越海贾惟以余杭船即香市,每岁冬季,黎峒待此船至,方人山寻采。州人役而贾贩尽归船商,故非时不有也。”《志香》“省民以牛博之于黎”云云,可与丁《传》互观。采集来的海南沉多为片状或不规则的长条状,即“少大块”也,故日如芝菌,如茅竹叶。所谓“香面”,便是棕黑色的含树脂的部分同木质部的淡黄色交错成文,且略现光泽的一面;“背带木性者”,则为已朽的伤面。
“博投”,即骰子,周氏《代答》蕞录此节,把“焚香一博投许”易作“焚一铢许”,宋人说到焚香,又常常日“一豆”,意思都是相同。
“煤”,这里指焚香时用的炭饼,也称香炭或香饼子。张邦基《墨庄漫录》卷2:“茄根并枝暴干,烧作灰为香煤,甚奇,能养火延夕。”洪刍《香谱》有造香饼子法,日:“软灰三斤,蜀葵叶或花一斤半(贵其粘),同捣令匀细如末可丸,更入薄糊少许,逐旋烧用。”燕居用小炉焚香,炉中预置特为焚香而精制的香灰,香炭一饼,烧透人炉,轻拨香灰,浅埋香炭——约及其半。香炭上面置隔火,隔火可以是玉片,也可以是银片,宋人则多喜欢用银,而称它作银叶。之后,方在隔火上面置香。总之是求香之发散舒缓,少烟,多气,香味持久,香韵悠长。苏轼《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余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唐圭璋《全宋词》,册一,页306,中华书局,1965)宝钗翻香,沉香也,下半阕“更将沉水暗同然”,可知。此是北宋故事,而石湖以“翻之四面悉香,至煤烬气不焦”品第优劣,意趣正与之无别,焚香之要,实也在此。
总之,宋代水沉大的分别,仍是沉香,栈香(或作笺香、煎香),黄熟香,不论舶来品还是本土的出产。三等之中又各有生结、熟结之分。其中栈香用量最大,品类因此格外区分得细,名称最多且以时地不同而各异,此中则又以海南沉最为士人所喜。蓬莱香,鹧鸪斑香,如茅竹叶者亦即洪刍《香谱》所谓“叶子香”、寇宗爽《本草衍义》所谓“龙麟香”,均栈香之属,而居于上品。最下之黄熟香,质地轻虚,香气既速且短,实多用作合香。
宋代士人视焚香为日常,燕居而求幽玄的清境,实少它不得。“麈尾唾壶俱屏去,尚存余习炷炉香”(《书事》,《全宋诗》,册四o,页25374;下引宋人诗,均据此),陆游晚年的生活情景,不是一个殊例。“开门七件”之外若再添得一件,那么该是香——彼时之香,举水沉可概其要。《志香》所述种种,原有它独特的角度,优劣高下,其标准并非基于“日用及常程祭享”,而是士人燕居之焚香。
沉水一铢销永昼,蠹书数叶伴残更”(刘克庄《身在》,册五八,页36168),怡神涤虑,澹志忘情,皆是其境界,虽然未必真的是怡,是忘。
由《志香》中的品评,可知宋人所重为花香,果香。莲花,梅英,鹅梨,日清疏,日清婉,皆是也。饶此风味的蓬莱香、鹧鸪斑香,自是最受钟爱。赵蕃《简梁叔昭觅香》:“雨住山岚更郁深,病夫晨起畏岑岑。可能乞我蓬莱炷,要遣衣襟润不侵。”“蓬莱”下其自注云:“香名”(册四九,页30790)。周必大致友人书中提到以“海南蓬莱香十两”为赠(淳熙元年致刘焯书,《文忠集》卷190)。至于鹧鸪斑,则香好,名字也起得好,以端砚之名品之一称作鹤鹆眼,而正好同它凑成巧对,何况巧更在于香与砚本是书房中的必须。南宋朱羿《书事》“洗砚谛视鹤鹆眼,焚香仍拣鹧鸪斑”(册三三,页20843);陆游《斋中杂题》“荣几砚涵鹤鹆眼,古奁香斫鹧鸪斑”(册四o,页24900);赵汝链《谢人送端砚水沉》“砚寄下岩鹤鹆眼,沉分上岸鹧鸪班”(册五五,页34284),皆其例。鹧鸪班,即鹧鸪斑。北宋魏泰《东轩笔录》卷l5日端砚有眼者三种,日岩石,日西坑,日后历,“石色深紫,衬手而润,几于有水,扣之声清远,石上有黯,青绿间,晕圆而紧者谓之鹃鹆眼”,此即一等之“岩石”,乃采于水底,最贵重,便是诗中的“下岩鹤鹆眼”。端砚水沉合作一份土仪,正是现成的诗材,不过鹧鸪斑本不属上岸香,诗大约只是为了舍不得“下岩”“上岸”的好对。
放翁诗中的“古奁”,乃一种奁形香炉,宋侯真《菩萨蛮·木犀十咏》“熏沉”一阕,句有“小奁熏水沉”(《全宋词》,册二,页1432),亦此。小,正是它的特色之一。如浙江绍兴县钱清镇环翠塔地宫出土的一件龙泉窑青瓷炉,高9.5厘米,口径14厘米,直筒式亦即奁形的炉身,两面对饰福和寿并牡丹花两
枝,炉底三个兽蹄足,香炉里面尚存着香灰。它出土在“咸淳乙丑六月廿八辛未”的纪年石函中(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纪年瓷》,图二一四,文物出版社,2000),时代很是明确。
此外常见的尚有古鼎形,古鬲形,香炉的高矮均在10厘米上下,宋人的独坐焚香,所用便多是此类小炉。风晨月夕,把重帘低下,焚一炉水沉,看它细烟轻聚,参它香远韵清,此在宋人生活中算是平常的享受。“长安市里人如海,静寄庵中日似年。梦断午窗花影转,小炉犹有睡时烟”(周紫芝《北湖暮春十首》,《全宋诗》,册二六,页17393)。午梦里,也少不得香烟一缕。清雅不是莺边按谱花前觅句,而是“独坐闲无事,烧香赋小诗。可怜清夜雨,及此种花时”(陆游《移花遇小雨喜甚为赋二十字》,册三九,页24595)。独处如此,享客亦然。曾几《东轩小室即事五首》之五:“有客过丈室,呼儿具炉薰。清谈似微馥,妙处渠应闻。沉水已成烬,博山尚停云。斯须客辞去,趺坐对余芬。”(册二九,页18512)嫩日软阴,落花微雨,轻漾在清昼与黄昏中的水沉,是宋人生活中一种特别的温存。传世的几幅宋元人绘《听琴图》,抚琴者身边设一香几,几上小炉香烟袅袅,所焚或亦水沉。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琴辨》:“焚香惟取香清而烟少者,若浓烟扑鼻,大败佳兴,当用水沉、蓬莱,忌用龙涎、笃耨凡儿女态者。”“夜深人静,月明当轩,香燕水沉,曲弹古调,此与羲皇上人何异。”
水沉的清雅已经令人喜欢,而宋人还要更求它的婉转动人,于是增益花韵,便是用香花的精油薰制水沉,宋人诗词每云“蒸沉”,即此。周紫芝《刘文卿烧木犀沉为作长句》:“海南万里水沉树,江南九月木犀花。不知谁作造化手,幻出此等无品差。刘郎嗜好与众异,煮蜜成香出新意。短窗护日度春深,石鼎生云得烟细。梦回依约在秋山,马上清香扑霜霁。平生可笑范蔚宗,甲煎浅俗语未公。此香似有郢人质,能受匠石斤成风。不须百和费假合,成一种性无异同。能知二物本同气,鼻观已有香严通。聊将戏事作薄相,办此一笑供儿童。”(册二六,页17290)诗中的石鼎,指香炉。范蔚宗即范晔,其《和香方序》有“甲煎浅俗”之句。百和,百和香也,宋代虽然不大用此称,但调和众香制为焚香用的香丸和香饼本也风味各异,这里不过抑彼扬此,而意在称扬水沉与木犀犹如郢人与匠石的“二难并”,各存本性而气味同清,因此相对而又相谐得恰好。其实用来精制水沉的香花不止于木犀,宋人常常提到的尚有朱栾花和柚花,素馨和茉莉。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5:“永嘉之柑为天下冠,有一种名朱栾,花比柑橘,其香绝胜,以笺香或降真香作片,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窍甑之旁,以泄汗液,以器贮之,毕,则彻甑去花,以液渍香,明日再蒸,凡三四易,花暴干,置磁器中密封,其香最佳。”朱栾,枳也,即芸香科的酸橙或枳橘,宋人常把它用来当作嫁接好柑的砧木。酸橙尚有一变种今名代代花,白花开在春夏,香气馥郁,与《桂海虞衡志·志花》篇中说到的用来蒸香的柚花大抵相当。杨万里《和仲良分送柚花沉三首》句有“薰然真腊水沉片,承以洞庭春雪花”,“锯沉百叠糁琼英,一日
三薰更九蒸”(册二六,页17290)。春雪花,状柚花之色也;“锯沉百叠”云云,便是《游宦纪闻》中说到的香木作片,在锡制的小甑里,叠花一层,叠香一层;“一日三薰”句,则《纪闻》所述之蒸花。蒸花的过程类似今天以蒸馏法提炼香花中的精油,不过宋人是把蒸馏香水与薰制水沉合为一事。诚斋诗《红玫瑰》“别有国香收不得,诗人熏入水沉中”(册四二,页26367),用作熏沉的办法也应如是。
两宋重水沉,和合众香制作香饼,水沉亦为核心。
调和众香制作香饼,从诗文描写和文献记载中的香方来看,基本原则与现代调香工艺多有相通。合香所使用的原料不外三类。其一,构成主体香韵的基本香料,如水沉,白檀香,降真香。其一,用作调和与修饰的一类,如甘松,丁香,藿香,零陵香。其一,用作发香和聚香的一类,如艾纳,甲香,龙脑,乳香,安息香或金颜香,麝香,龙涎香。所谓发香,即令各种香料成分挥发均匀;聚香,便是使香气尽可能留长。
合香的技艺南北朝时便已发达,许多配方原是得自佛经,不过施用于中土之后,又加人了自己原有的药草炮制的经验,其实二者之间的道理本来相通。《陈氏香谱》卷1“合香”条:“合香之法,贵于使众香咸为一体。麝滋而散,挠之使匀;沉实而腴,碎之使和;檀坚而燥,揉之使腻。比其性,等其物,而高下如医者,则药使气味各不相掩。”说得很是透彻。此中其实尚包括着对各种香料品质特性的了解,对香气之清浊的精鉴更不待言。两宋的调香也是对前代的继承。晚唐及五代宫廷合香之风已经很盛,其时大抵水沉和白檀香为骨,而麝香龙脑用作发香和聚香,和凝《宫词》“多把沉檀配龙麝”(《全唐诗》卷735),是也。王建《宫词》:“供御香方加减频,水沉山麝每回新。内中不许相传出,已被医家写与人。”(《全唐诗》卷302)南唐的“江南李王帐中香”传人民间,宋人依然喜欢调制,王灼《张元举惠李王帐中香》“此香那得到君手,妙诀无乃当时传”(册三七,页23296),纪其事也。江南宫中的宜爱香,黄庭坚得其方,而别名之日“意可”,成为“黄太史四香”之一,载入《陈氏香谱》。不过宋人把“蒸沉”的办法也用到合香,其香谱便更多花之韵,词咏制香,所以日“龙沫流芳旎旎,犀沉锯屑霏霏。薇心玉露练香泥,压尽人间花气”(陈深《西江月·制香》,《全宋词》,册五,页3532)。
梅在宋代最受宠爱,梅香的清韵自然也为合香家所求,返魂梅,笑梅香,香谱中列有多品,曾几《返魂梅》及《诸人见和返魂梅再次韵》,咏其香也,《瀛奎律髓》卷2O录此两首,方回日:“此非梅花也,乃制香者,合诸香,令气味如梅花,号之日返魂梅。”又周紫芝《汉宫春》词前小序云:“别乘赵李成以山谷道人返魂梅香材见遗,明日剂成,下帏一炷,恍然如身在孤山,雪后园林,水边篱落,使人神气俱清。”(《全宋词》,册二,页878)亦其例。当然此际合香中最有名的仍推水沉为骨的龙涎香品,说见小文《龙涎真品与龙涎香品》(《文史知识》2004年第1期),此不赘。(作者:扬之水)
后一篇:回到“青藤白阳”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