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71zone
71zone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838
  • 关注人气:2,2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之业

(2013-07-18 09:02:11)
标签:

文化

法则

很简单

师友

关于心

分类: 情感散文随记

   业力与转生是佛教的概念。这两个概念联系紧密,将我们束缚于轮回之中的,是三毒:贪、嗔、痴。这些毒害是轮回之中的众生所共有的,无论是人类,动物,或是我们通常无法察觉的另一个世界的生灵。由是观之,众生皆有相似处。在我们可感知的众生之中,也有许多差别。例如,我们之中有人富贵,有人贫贱;有人健壮,有人残疾,等等。众生之间各自有差别,乃至人类与动物之间亦各自有差别。种种差别乃是因缘业力所致。

佛之业


 

    我们所共有的---贪、嗔、痴---对众生来说相当普遍,而我们所感知的自己的特殊状态,则是我们特殊的因缘制约着我们的感知情况的结果。这种情况指的就是我们的富有、强壮等等。这些境况取决于业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业力解释了众生间的差别,解释了为什么有人幸运,有人却不幸,有些人快乐,有些人却忧愁。佛祖明确开示了,因缘业力乃是众生差别之源。你也许可以领悟关于业力是如何影响人出生时环境的好坏的。关于众生如何从好的环境转移至坏的环境(反之亦然,由坏的移至好的)的知识,也是佛祖在祂顿悟之夜获得的经验。业力解释了众生自觉所在的环境。


   佛之业

佛之业

 

  说了这么多业力的功效,让我们看看业力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来定义一下业。也许我们得先清楚业不是什么,才能更好的定义它。我们经常遇到人们错误理解业的概念的事。这是我们日常对这一术语的随意运用中的事实。我们发现人们经常说人不能改变自己的境遇,因为业力。这种时候,业力成为了一种逃避。它变得和宿命论相似。这显然不是正确理解业力的一种方式。有可能这种误解产生于我们对幸运和不幸的通俗理解。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业力的理解被通俗的宿命论概念掩盖了。业力,并非所谓宿命论。

 

佛之业


   如果它不是宿命,又是什么呢?我们看看这个词语本身,“业”的意思是行动,是“做”的意思。于是我们立即得到了这样一个启示:业力不等同于命运,因为它是一种行动,是动态的。它比行动的含义更丰富,因为它不仅仅是机械的运动。它不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运动。它是蓄意的、自觉的、从容的、随性的一种运动。这样一种蓄意的、随性的运动怎么会制约和决定我们的状况?因为每一个行动都有它的反馈,或者成效。这个真理已经在物理世界被物理学家牛顿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表达了。在意识行为的道德层面,我们有与作用力与反作用了相应的理论,即每个蓄意、随性的行为都会有相应的后果。这些我们有时候也叫做“业报”,自觉的行为及其果报,或者说“业果”,业的行为和它的结果。我们再说业的行为和他的效果之时,就涉及了业的法则。

佛之业


 佛之业


  在最基本层面上,业的法则在道德上教导人们同样的行为会导致同样的结果。比如,我们种下一粒芒果种子,会长成芒果树,当然也会结出芒果。另外,当我们种下百花海芒果的种子,也只会长出百花海芒果的树,结出百花海芒果。有耕耘必有收获,有行动必有结果。相似地,在业的法则中,我们做了一件有益的事,就会得到有益的结果,如果做了有害的事,就有有害的结果。这就是我们说的,有因必有果。我们举几个善行或者恶行的例子,就可以看得更清楚点了。

佛之业



  从上面的总体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业有两种变体---善业与恶业。为了不让大家误解我对业的描述,我们先看一下原始词汇---KushalaAkushala。即所谓业之善者与恶者。为了了解这些术语的用法,我们先看看KushalaAkushala的本义。-Kushala意味智慧的、灵巧的,而 Akushala意为不智慧的、不灵巧的。这些有助于我们理解词汇的本义,并非出于道德上的善恶是灵巧与否、智慧与否、圆满与否。那么何谓圆满?何谓不圆满?圆满意味着该行为有利于自身及众生,并非源自贪、嗔、痴,而是来自克己、仁爱、慈悲和智慧。


  也许有人问如何知道一个行动是圆满或者不圆满的,会产生什么样的结局。答案是时间。佛祖也是这么回答的。祂解释道,只要还没有承受到业力带来的苦果,愚顽的人们就还以为那是好的。直到不圆满的苦果来临,人们才会意识到行为的不圆满,也只有幸福来临时,才会想起曾经的善行。所以人们需要从长远角度考虑造业圆满与否的后果。很简单,圆满的行为会给自己或他人产生幸福的结果,而不圆满的则相反。

佛之业



也许有人问如何知道一个行动是圆满或者不圆满的,会产生什么样的结局。答案是时间。佛祖也是这么回答的。祂解释道,只要还没有承受到业力带来的苦果,愚顽的人们就还以为那是好的。直到不圆满的苦果来临,人们才会意识到行为的不圆满,也只有幸福来临时,才会想起曾经的善行。所以人们需要从长远角度考虑造业圆满与否的后果。很简单,圆满的行为会给自己或他人产生幸福的结果,而不圆满的则相反。



    特别地,完满的功业是不能和三重门(贪、嗔、痴)或三戒律(身、心、言)相联系的。有3种关于身的不圆满行为,4种关于言的,3种关于心的,它们都必须避免。3种关于身的行为是:杀生、盗窃、奸淫。4种关于言的行为是:欺诈、诽谤、辱骂、造谣。3种关于心的行为是:贪、嗔、痴?  特别地,完满的功业是不能和三重门(贪、嗔、痴)或三戒律(身、心、言)相联系的。有3种关于身的不圆满行为,4种关于言的,3种关于心的,它们都必须避免。3种关于身的行为是:杀生、盗窃、奸淫。4种关于言的行为是:欺诈、诽谤、辱骂、造谣。3种关于心的行为是:贪、嗔、痴?

佛之业


   通过避免这些不好的行为我们可以避免它们的后果。不好的行为带来不好的后果,这种后果有各种形式。完全成熟的恶的业报包含了低一级世界的转生---堕入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倘若恶行不足以令其转生恶道,也会以人类的形式饱尝苦果。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因果原理正在起作用。例如,由憎恨导致习惯性杀人的人会转生至充满愤怒和憎恨的地域,在那里他会反复被人杀害。如果杀人的恶行还不足以导致堕入地狱的程度,他会在人世以人类的形式承受折寿的痛苦,比如爱别离,恐惧或妄想。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因果的作用。杀生折了别人的寿命,剥夺了别人的所爱,等等,所以如果我们杀生我们也要承受这些苦果。同样地,偷窃因贪念而起,所以会导致转生到完全是贫穷和贪婪生物的饿鬼道中。如果尚不足以转生至饿鬼道,结果是一生贫穷,无依无靠之类。奸淫则是战争遇险或婚姻不幸。


  恶行导致恶果。善行导致善果。可以从两方面解释善行。善行可以简单的解释为避免了恶行,避免了杀生、偷窃、奸淫等等。当然也可以从正面解释,我们可以参考下面列出的善行,包括慷慨、端正、冥想、敬畏、恭顺、饶恕、欣赏别人的优点、听闻佛法、传颂佛法、纠正别人的想法。正如恶行导致痛苦,这些圆满的行为产生益处。效果与行为相似。例如,慷慨会产生财富,听闻佛法会带来智慧。好的行为会产生相似的好的结果。

佛之业


  业,无论善恶,受行为实行时的条件制约。换句话说,善行或恶行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它发生时的条件。决定业的轻重的条件被分为两部分:主体(行动实施者)和客体(行动接受者)。因此它的行为也被分为主体行为和客体行为。特别地,如果以杀生为例,如果要它获得完整的终极的能量,需要5个条件存在---生命的存在,对生命的感知,杀生的意愿,杀生的行动或效果,生命死亡的结果。这里我们也能看出主体或客体条件。主体条件是:对生命的感知,杀生的意愿,杀生的行动。客体条件是:生命的存在,生命死亡的结果。


      同样地,有5种制约业的轻重的条件:行动上的恒心、坚毅、无悔、为了非凡品质的贤者、为了曾经施恩于己者。主观的条件有:恒心、坚毅、无悔。如果人持续做着恶行,并且有强烈的意愿而不愿悔改,其所受业力效果会增强。客观的条件是为了非凡品质的贤者、为了曾经施恩于己者。换句话说,若有人行业的对象是贤者如阿罗汉、佛等,业的效力会大大增加。最后,当人行业的对象是曾经的恩人,如双亲、师友等时,效果也会大增。  同样地,有5种制约业的轻重的条件:行动上的恒心、坚毅、无悔、为了非凡品质的贤者、为了曾经施恩于己者。主观的条件有:恒心、坚毅、无悔。如果人持续做着恶行,并且有强烈的意愿而不愿悔改,其所受业力效果会增强。客观的条件是为了非凡品质的贤者、为了曾经施恩于己者。换句话说,若有人行业的对象是贤者如阿罗汉、佛等,业的效力会大大增加。最后,当人行业的对象是曾经的恩人,如双亲、师友等时,效果也会大增。

 佛之业

  主观与客观条件共同决定了业的轻重,这很重要,因为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理解业并非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说法。业,是道德的行动与反馈,业的法则被很平和地受它的起因制衡着。主客观的条件纳入考量,决定着行为的本性。这些 确保行为的效果与起因的本性是等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