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兽派花店
把说不出的故事插成花
野兽派花店是国内第一家在微博上开的花店。与其他花店不同的是,野兽派花店倾听客人的故事,然后将故事转化成花束。对于不在他们家买花的读者来说,把140
字的离奇故事当作微型情感小说来阅读,也是一件乐事。
野兽派花店所选用的花束绝不是市面上常见的,这些进口花卉品种经精心雕饰之后,针对不同的人群、送花与收花人的心境,被起上颇有文艺范儿的名字,比如“洛丽塔”、“仲夏夜之梦”、“潮流之香”、“写给父亲的信”⋯⋯包装完成的花束,只在微博上出售,顾客也都是花店的粉丝,在微博上通过私信下订单,客服通过私信回答顾客的问题,最终达成交易。看起来与传统的销售模式大相径庭,但并不妨碍它的走红。
从去年12 月开博到现在,野兽派花店粉丝已达11
万。经常见到有微博红人、知名模特、艺人在微博中贴出自己与野兽派花店作品的合影。创办人Amber
从未主动打过广告,都是通过别人的口耳相传才有了今天的火爆局面。 Amber 甚至都不愿意露出真身让我们拍照,出镜的是花店店长
Shawn 和公关经理 Fangfang 。对她来说,花店只是副业。
Amber
身形单薄,穿丝质衫,踏平底鞋。于媒体业工作多年,如今的主业是投资。关于那个“为何卖花”的老套问题,她说,当时只是想找件“即便是老了也能做并想做的事”。首次作品全因负责室内花艺的公司未能及时完工,她取可用花材随手插出,凭借自己已有的审美,跟着感觉走,有了“野兽派”雏形。
之后的一段日子里, Amber 每天 6
点起床,必须做的事情便是去花市看花买花。如城中爱花人一样,起初从曹家渡之类的大型花市取货,在经历过想得到买不到的折磨后,有了自己的花商。如今在花店的花库内,备有各种进口花卉,大到一盒只能容下几朵的洛丽塔玫瑰,小到
35 元一颗的诱人果实。有时,为了得到一种花卉, Amber
和她的同事不辞劳苦。比如一款名叫伯爵的玫瑰是野兽派第一次直接从种植园进口的高级别花材,之前经历百多个越洋电话和邮件的沟通,无数次机场往返接货,更曾经历一桶桶玫瑰花溃烂的心痛,如今才获得稳定长期的供货。
野兽派花店开微博两三个月就差点放弃。一心扑在花店之上的结果,除了让人身心疲惫,周边的人也觉得少了关怀。而相比微博上的无理要求,这些都显得微不足道。微博也是一个小江湖,各色客人都有,因此时常会有些胸闷的事情发生:有人在收花若干天后抱怨为何花谢得快,有人出了钱就摆出高人一等的姿态⋯⋯
Amber
的解决方法是尽量满足客人的要求,太过火的便谢绝下回预订。好在微博是个体现众生态的地方,有苛求的也必有善的,有客人汇钱时多打了些,就说请吃零食不用找了。
在设计每款作品的雏形时, Amber
都是亲力亲为。她制作花束的灵感通常从当季花卉出发,比如散发欲望气息的“ Tryto love
”,灵感来自电影《浓情巧克力》,从片中一句“没有试过,怎知不喜欢”,生出带有淡香的姜花,代表憧憬的西番莲以及适合夏日午后的迷情色调。
更多的时候,野兽派花店负责倾听客人的故事,然后将故事转化成花束。
一个男生订花给女朋友,希望花束能再现两年前相识的场景:“五角场 xxx
商城,下雨,看电影,晚饭吃复茂小龙虾。”这样指向明确的要求需要制作人的想象力。红姜花是长得最像小龙虾的花,贵子花代表花椒,至于下雨,用荷叶来个莲蓬。数月前
Y 先生订花,希望表现莫奈的《睡莲》。当时客服告诉他,因为没有适合花材可能无法创作。 Y
先生回信说:“美,值得等待。”之后也从未催促过。这件事让 Amber
很感动,但也从未停止寻找灵感。直到她在地中美术馆得到灵感,再觅花材。她将这束起名为“莫奈花园”的花视为向 Y
先生的致敬之作,代表了普通人对美的执着。
这样的微博多了以后,每束花因为被赋予了丰满的故事而耐人寻味,很多人把野兽派花店的微博当作情感微小说来阅读。这其中,有幸福的人儿祝自己结婚周年快乐的,有求婚的,有祝父母健康的;有纠结的人儿送花给暗恋已久的男同事,祝对方结婚快乐的,有送给同窗纪念年少时因为倔强而无法挽回的爱情的⋯⋯在日复一日的寻常日子里,阅读
140 字内离奇情节,成为粉丝们的一种生活调剂。

花的故事
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
你好,我想订一份花。知道贵店也只是几个月前的事,是一位朋友特别郑重地介绍的。订花就是想送给这位朋友。她是一个特别好的姑娘,比我大几岁,我从英国留学回国后在朋友的公司里帮忙时认识了她。那时她已经有一个交往正常、即将一起步入婚姻殿堂的男朋友了。要说我这个人,做了
20
多年快乐的光棍汉。但是这次,如你们所知,我就这么失控了。头脑不清楚的我,甚至有一天在听说她正在装修婚房准备年底或明年年初结婚时,一下子没控制住,在下班的破旧的公交车上坐着就求婚了。她说,对于我们可能不可能,她也不知道,只能听从心声,她怕很多事,也希望能顾及尽量多的人的感受。所以她回答不了我什么,只希望没有对我做错事。这次订花,并不是想给自己加分,或是想通过这束花来谋求什么。单纯的只是想让她能开心点,告诉她,请她坚持自己,那样的道路虽然不会很平坦,但最后一定会很精彩。
从一起摆地摊到向她求婚
朋友都说我俩的故事可以写小说了。我们都不是本地人,彼此都是因为自己的姐姐来到了这个小县城。我们是在我摆地摊的时候认识的,后来我开店了,巧的是她就开在我隔壁。再后来我们就在一起了,两家店变成了一家店。这辈子除了我妈外没有碰到对我这么好的女性,她人真的很好,实在,没有现在很多人身上常见的浮夸。没房没车我们还是在一起了。她说只要我努力,这些东西迟早会有的。这个月我们就要结婚了,所以就想在求婚的时候给她一个惊喜,让她开心。我是个嘴巴很笨的人,开始觉得有很多话要说,打着打着就不会说了,总之包花的事情拜托了,在这里给大家说声辛苦。
送给妈妈的花
妈妈是外公外婆的第三个女儿,由于当时社会动荡,生活条件艰苦,他们原本想不要她的。没想到出生当天上街看到路上睡着的都是解放军,上海解放了,想着日子会好过了,就留下了妈妈。妈妈怀我时正是计划生育开始实施的时候,已经有了姐姐,于是她犹豫,去问外婆。外婆说生下我,家里多个孩子热闹,于是有了我。感谢外婆,感谢妈妈,感谢姐姐,这些我生命中最重要最深爱的女性。她们坚强、努力、执着,她们给我爱,给我力量。祝妈妈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陈薇
微博成就的婚礼甜品师
靠着朋友的推荐和微博上一次一次的转发,陈薇从一个单纯的甜品爱好者变成了沪上知名的婚礼甜品师。

婚礼上,新人携手切下蛋糕的场景几乎每场必有。虽说只是一道例行程序,但对于那些力求完美的人,与做寿无差别的奶油蛋糕是坚决不能容忍的。
和他们一样,本就爱吃甜品的陈薇在筹备自己的婚礼时,为了找到称心的婚礼蛋糕及甜品,几乎寻遍了上海。可当时婚宴蛋糕这块还是个空缺,品相好些的无非就是去酒店订,款式老套不说,缺的是独一无二的人情味。陈薇对这件事始终不能释怀,后来怀孕在家闲来无事,她开始自学甜品制作,一步一步试做心中的蛋糕。
在甜品制作过程中,微博起初起的是记录的作用。将一只反复试验终获成功的蛋糕,与色调协调的器具摆在一起,拍图发微博。蛋糕便有了灵魂,承载着制作者的心念。随后的分分秒秒,陈薇都会留意谁来评论,说了些什么。是鼓励?是建议?寥寥几字都能让她多一份坚持。又或是将制作过程一一拍下,于微博上现场直播,那些爱甜品却无暇亲手制作的朋友便也参与到这个趣味游戏中。
某一次朋友聚会,陈薇忍不住把前一晚做的甜品也带了过去。在网络上,单凭眼睛无法真正理解甜品的内涵;而在聚会场合,朋友们一面八卦女性话题,一面给出些对蛋糕口味、外形的看法。那次的聚会上,朋友们一个个在吃之前必定先拍照并发微博。随后朋友的朋友也就知道了她的甜品手艺,微博上的知名度靠的就是这样一次次转发。
当时,甜品制作还只是陈薇增添生活情趣的配角,谁都没想到之后面对的竟是每周一到两场婚礼。 2010
圣诞节前夕是个起始点,陈薇得到一个特别的姜饼配方,想着届时能给朋友们一份独到惊喜,便动手制作。她说至今还记得那晚,将原料按比例称量,搅拌揉捏。推烤盘入烤箱,心里信心满满。随后姜饼香慢慢由淡变浓,钻到家里每个角落。打开烤箱,面对烤出的姜饼虽无瑕疵,却又觉得该给它们一些装饰。于是学设计出身的她,动手画上了糖霜,这样一块接一块,直到把一打出炉的姜饼都打造成了雪花样。次日,给一位领事馆工作的朋友送了些。当晚朋友便来电,赞叹不只外形抢眼,糖霜甜味与姜饼辣味结合甚是到位,更提出“能不能帮个忙,再做些,想送给同事”的请求。虽然在夜里独自面对100
块姜饼画到手抖,却也成就了陈薇对外的第一笔订单。
今天的陈薇已从微博上的甜品达人,转型为沪上知名婚礼蛋糕、甜品桌制作人,这一提升源自于她制作的第一个婚礼蛋糕。第一位新娘是朋友的朋友,在微博上看到陈薇的作品,便主动来询问可否为婚礼做专属甜品。抱着怎么都要把婚礼蛋糕做成
360
度无死角美人的心,陈薇与新娘聊了很久。其中包括新娘和新郎的背景、喜好、婚宴场地的布置等等,为的是从各个侧面将适合这场婚礼的甜品蓝图从无形化为有形。之后的成品令新人、宾客打出满分,婚礼策划团队及摄影师更觉新奇。于他们来说,这些可口甜点不只为现场增添柔美细节,也是各种镜头上好题材。单靠这次婚礼,陈薇的名气便在本城婚礼策划圈中传开,更多新人陆续慕名而来。
因为本身学的是设计,甜品对于陈薇就好比是一种表现审美的载体。色彩、构成等基础美学,通过甜品的用料、质地、制作、装饰,将她的个人风格铺展开。而之后每一对新人的性格都不同,爱情历程也不会重复。于是每一场婚礼的主题色调、细节都可视为情感甜点的可设计元素。而她也坦言,想要每一次的不重复,实际是自己与自己较劲的过程。在形式和技术上都要追求突破,瓶颈就不可避免。有技术难关,也有气候影响。汗水和泪水交织的过程、那种纠结,唯有半夜独自做蛋糕做到哭的人才能明了。
从微博上红起,却非以推销为唯一目的。微博也不只是展示甜点的工具,生活点滴皆在其中。陈薇说:“大家接受并喜欢的我是真实自然的我,是释放正能量的人,而非一个从头到底只说蛋糕的推销者。”

蛋糕故事
最小型的婚礼
有一位新娘向我预订婚礼蛋糕,一场 16
人的婚礼。当我为她设计好了蛋糕,她对我说了一句话“这不是我第一次结婚,但我希望这是最后一次。”她告诉我,他们曾经是大学时的恋人,赌气分手,之后各自成婚,却都被自己的原配背叛。一次同学聚会,两人再次见面。之后的日子,彼此互相鼓励。直到新郎因为工作要定居国外,他鼓起勇气提出要带她走,离开彼此的伤心地,重新开始新的生活,继续他们的爱情。
幸福之花
新娘麦麦在婚礼前一年来向我预订蛋糕,她与我一样是平面设计师,新郎是与我先生一样的建筑行业,并且我们都有中英异地恋的经历,瞬间就拉近了距离。她很信赖我的设计,唯一的要求是她希望出现铃兰花,这是他们喜爱的花朵,花语是“
return of happiness
”,就好像多年的彼此守候,终成眷属。婚礼当天,我为他们制作了一组铃兰蛋糕。婚礼后再次见面,我送上了一株自制的“
铃兰花糖花”,虽然不新鲜,但可以长期保存家中,可以回家便看到他们的幸福之花。
结婚狂新娘 C
新娘 C
是不折不扣的结婚狂,她很爱找出各种理由折腾聚会,所以每一次聚会都像是一场婚礼。她的想法天马行空,这次是 1950
年代欧洲的复古风格,下一场她要办成老上海风情的上海滩故事,还邀请收藏古董的朋友来教大家识别旧物。现在,她正按照我的时间空当筹备了下一场派对,主题就是我制作的婚礼蛋糕。
管家
粉丝们的贴心面点师
卖面在管家眼里是件被动的事,因为微博粉丝的强烈要求,他才开始卖面。现在是停不下了,一个月要做一吨面。

在微博上他的名字叫“管家的日子”。外形是有小胡子的
MUJI
男,养了一条被他称为公子的狗,一日三餐吃的是清爽饭菜。他是个可以松就不紧的人。一直喜欢棉麻,平时自己做些衣服,一年两三条裤子就够了。在那个生他养他的大家庭里,年幼时由哥哥姐姐们操持家务,基本不用自己动手。母亲不喜欢求人,要动手自己做。父亲是园艺师,做饭远近闻名,印象中附近只要有人家要结婚,必要请父亲去掌勺。他出生那年,父亲已
50 岁。
管家自己有一家设计公司。公司上了轨道之后,他的生活就停在一个松弛的状态。一个人住,平时没有太多想法,偶尔也做点东西吃。毕竟是敏感心细的人,即便只是抱着一份好奇心,也能把吃过一次的东西做出自己的版本来。吃了西餐做西餐,但感觉一般。念及小时候吃面的味道,那份滑爽至今难忘。他回忆道:“那时候,可以吃的碱水面肯定得花时间去做。现在
10 分钟做出来的面,过去得用 1
个小时。”他没有办法欺骗自己的嘴巴,所以别人揉几道面,他就要多加几道,才能达到过去的效果。“很多东西不是只有味道,那是一种综合在一起的可以让你想到以前的场景,我们怀念的是那个时光。”管家说。他做面,用的材料是进口中筋粉、鸭蛋和水。外面的面通常没有香味,可他的面冷藏几天后,打开包装还能闻到蛋与麦的香。
在决定微博卖面之前,管家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粉丝。起初,他只是在微博上发一些照片,记录的不光是吃喝,也有生活照、旅行游记及日记。其中与面条有关的微博被评论和转发的次数总是最多。于是,有人提出要买面,“要买面的基本都是女性,她们买给自己的孩子吃,不卖又觉得过意不去,尤其是她们打感情牌时候。”
要求买面的人越来越多之后,单靠自己的家用轧面机已经无法满足要面人的需求了,管家就找了工厂。工厂给他时段、机器,再派一个小工帮手。他负责面的配比及发酵,靠手的感觉寻找那个对的时间点。“醒到那个时候,你可以摸得出来。有时候同一个牌子的面粉也会有差异,鸭蛋也有大有小,最后把关的就是手感。”他一个月做一次,每次一吨面,前前后后要用一周时间。
某天,当朋友们帮忙统计订单、商量订面细则到半夜时,管家突然就不想做了。在微博上通过私信订面实在是耗时又费力。最后突然想到一个好办法,直接让订面人上淘宝拍下,交易数据便自动生成,操作简单了,他才又继续做下去。“不管什么事情,变成任务,就没意思了。”也有人要求做宽面。他只答:“我不做的,我只按照我的口味来做,适合不适合是你的事情。”
之后,微博上的面食控越聚越多,管家开设了自己的“管家面馆”微群,一般都会提前发帖,告之本次面条预约的具体事宜。基本都靠手快,否则眨眼面条就被预约光了。出售的种类也越来越多,都是管家拿手的馄饨皮、葱油、辣肉。葱油用来做葱油拌面,辣肉用来做浇头。但是每个月卖出的份数都是限量的,面条
200 份,馄饨皮 50 份,葱油和辣肉各 50 份。
微博让管家看到了网民之间相互影响的力量之大,对于好的评价,管家很感激;但是对于把他的面说成是“全上海最好吃的面”之类的评价,他又很惶恐。“对美食我怕‘最’字。不要相信网络,理性购物。”
管家从没想过以卖面为生。对他来说,卖面是件被动的事,因为别人喜欢吃,所以他才卖,现在是停不下了。可也说不定之后谁又做了更好的新面,取代了他。未来,他可能选择继续做,但是少做点,只做
100 斤,也可以退出“面界”。
好在他不靠卖面为生。

面的故事
BY “幸福的 sonny ”
初识管家的第一印象——绝对美食家。管家用不同的浇头不同的汤头配上自己秘制的面条,看得我那个馋啊。而且管家的粉丝们也很踊跃地把自己的手艺晒在博文里,看得我跃跃欲试。终于轮到了我订的那面做好了。一打开袋子,一股面香扑面而来,食欲一下喷涌而出。急不可待地把极有弹性的面条放入滚烫的开水,一分钟,好了。淋上葱油,拌上酱油,再撒一些浇头,色、香、味融为一体。夹起面条,根根分明,均匀地和酱料结合,拉起面条感觉超级弹性,入口极有嚼劲。五分钟之内结束战斗,满足度简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BY“心泉之家”
认识管家是通过我的一个好朋友。她向我描述说,管家做的面,是全上海第一。正好去上海出差,顺路去管家家里取了面。车到管家住的小区门口,我刚问保安怎么走,保安就说:“来取面条的吧?右边直走到头左拐。”看来管家是大大的有名啊。进了管家的家里,看到满屋子都是分装好的面条,管家亲手煮了一碗面给我吃,那滋味至今难忘。然后,就是一次次地寄面条或者是托朋友带面条到北京,大半夜地在北京的超五星级酒店门口“分赃”,居然就是为了这不起眼的面条。我们甚至在微博上展开了
PK
,大家纷纷秀一下自己是怎么吃管家的面条的,有纯上海式的吃法:葱油拌面;也有豪华的吃法:秃黄油拌面;还有南北结合的吃法,北京的炸酱配上海的面条;还有下火锅吃的,煮汤面的,日式的⋯⋯不一而足。
BY 小拧拧
作为一个受老公深深影响的面食控,面条是我家必不可少的食物。当管家发售自家秘方的定制面开始福利大家的时候,我的心情可想而知。拿到面,按照自己家里一顿的分量秤好,放入冰箱冷冻保存,要吃面的时候拿一包,几分钟内,便是一碗弹性十足的好面了。管家的面非常容易煮好煮透,不仅作拌面
Q
弹,作汤面也有很好的口感。这更说明管家的面用料很棒,做法也很地道。再配上按照管家私家配方熬制的葱油,一碗五星级的葱油拌面就能在自己家里也吃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