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波因特代表19世纪英国裸体艺术主旋律 23图

标签:
转载 |
分类: 艺术史论 |
这幅《紧头带》作于1884年,波因特的裸体绘画非常注重细节描写,尤其是那些古代建筑和用具,总是以考古学家的眼光去考证并表现到画面上。此画描绘了一个古希腊少女束紧头发,准备走下浴池。少女的体态标致而又稳重,在柔和的光线下体现出古典的美学追求。古典主义画家常借沐浴情节描绘美丽的女性人体,传达自己的艺术追求和美学观念。波因特遵循古典主义的原则,继承了自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杰出的艺术大师人体造型传统,塑造了一位维纳斯式的裸女形象。画家以极工丽的装饰造型,细致地描绘周围环境,复杂的纹样组成了富有东方情调的空间。细腻单纯的人体动势呈全开放式地立于画面中间,她在五颜六色的背景衬托下显得鲜明突出。画家创作这类题材的画,真正含义是想让观赏者去欣赏在这个美妙的环境中展现的人体的独特美感。
《算命先生》
《女歌手》
爱德华·约翰·波因特(Edward John Poynter)于1836年3月20日生于法国巴黎,父亲是位建筑师,外祖父是著名雕刻家托马斯·班克斯。波因特在英国雷斯学院开始艺术学习。17岁时赴意大利,在罗马结识莱顿受到指点,他具备莱顿的严谨,也学到了莱顿的明净和光润。19岁的波因特进入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尔后又赴巴黎入古典主义画家格莱尔画室。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和英国作家、画家莫里斯都曾经在这个画室学习过。
《被捆住的安德洛墨达》,1869年
约翰·波因特(1836-1919)自1860年开始定居伦敦,主要从事于装饰艺术,后来成为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人物画家。在绘画风格上,自从结识莱顿以后,更加坚定了新古典主义绘画风格。到十九世纪,神话传说中的安德罗墨达已经失去原有的神话意义,几乎演化为标准美女的符号。波因特在此画中根本没有安排英雄出场,着重描绘了被捆少女的动人身姿,其目的不在她的故事性,而是强调女性裸体之美。
《示巴女王访问所罗门王》
波因特从1870年以后开始走古典主义创作道路,善于描绘裸体女性。波因特除创作了大量的历史题材作品外,还画了许多风俗画。在他的风俗画中往往着意于情调美的表达,在题材上亦多取古希腊神话。他通过考察和想像,把这类风俗画创作得极富观赏性。
《出水芙蓉》,1900年
此画表现两个在喷水池中嬉戏的贵族少女,展示出胴体的娇美,流露出天真无邪的品性。尽管画家用了很大精力去描绘建筑、花草,使浴室内的光线柔和,装饰华丽,以刻意营造古典气氛。
《灵魂在爱的圣殿》(局部)
1896年开始,波因特继莱顿之后担任皇家美术学院的院长,艺术地位达到顶峰。此时欧洲的现代主义各画派已纷纷兴起,古典主义走向衰败。
《抛弹机》,1868年
这是一幅描绘古代战争的历史风俗画。在刀箭作武器的时代,能运用这种“抛弹机” 就已经很先进了。画家突出描绘士兵们团结一致,以巨大力量使用这台笨重机械。复杂的机械衬托了士兵健壮的人体动态美。画家具有很强的写实造型功力,背景具有空间真实感,展现了波因特精湛严谨的艺术特质。
《退潮》
《暴风雨中水仙女的巢穴》
许多学院艺术画家的绘画作品都只简单的取名为“黎明”、“黄昏”、“视觉”或“品尝”等等,而这些观念都只由画中裸体的人物来具体化,以这种方法来说明观念的本质。古典主义的“学院派”相当偏向“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成为强烈反面对比。画中的角色都被描绘的简单而更抽象化、理想化,以表现出他们所要表达的观念。这包含了自然状态下的一般形式,以及将其转化以和艺术作品中的主题搭配。
A Visit to
Aesculipius
学院派的学生们要花上数年进行严格的训练。在法国,只有已经通过严格考试并带有著名艺术教授推荐函的学生才会被艺术学院招收。以法国美术学院École des Beaux-Arts为例,对于裸体的素描和绘画被称为“académies”,为学院艺术基本的架构,也是学习中的必经步骤。首先学生要临摹一些经典雕像的图片,以熟悉轮廓的原理、以及光线的明暗。学院艺术非常重视这种临摹的训练;学生经由如此训练将能吸收这些大师的艺术技巧。要前进到下一个阶段,学生必须递交作品以供评估。如果评估认可了,他们会开始直接临摹经典的雕像。只有在习得这些技巧后才会开始进行真人模特的阶段。而在学习使用画笔之前,学生必须先证明自己在素描上的熟练度,素描技巧被视为是学院艺术的基础。在这之后学生才能加入学院院士的画室学习。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们经由事先决定的题材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竞争,以判定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
波因特一生获得过官方的诸多荣誉,1869年也就是画家33岁时被选为皇家美术学院准院士,40岁时选为院士。1896年60岁时担任皇家美术学院院长,直到1918年。他是第一位伦敦大学荣誉教授,还出任过伦敦国家美术馆馆长。1919年7月26日在伦敦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