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观主义派这一叫法是相对于20
世纪2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画派“新客观主义派”而言。1976年在巴黎的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进行国际展览时,由博物馆保管专家和艺评家让-克莱尔命名。美国画家大卫-霍克内代表了20世纪60年代末的这一潮流。这个派产生于一个美学与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是对观念艺术、极简主义理论、新具象派以及波普艺术的“肤浅”的一面的反击。从此以后,画家们开始反对上述潮流。跟前卫艺术家们相反,他们表现出对“回归到事物的现实性”的关注。对可见的世界加以专注的观察,重新强调事物的存在。英美艺术家构成了新主观主义派的核心。
艺术家们运用从特别小到特别大的各种规格大小的画幅,在上面加上丙烯颜料。他们也用水彩,色粉和油画颜料。他们选择了“事物的现实性”,回到具象表现,回到大自然,表现花园、草地、画室一角的静物、游泳池、心理肖像等。既是素描家也是油画家,强调要好好的画画,并运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的传统透视与空间中俯览透视法去构图。有些画很象摄影,别的又强调“情感表情”,强调一丝回忆,上面留有情感、感性、欲望的一丝痕迹,也就是为塞尚所钟爱的、寻找“世界的贞洁性”的那种细微的感觉。
丙烯被画家们大片平涂,有时鲜艳,有时冷色、凝固
、人工味道很强,有时又正相反,根据选择题材的不同以及对绘画材料的处理的不同而颇具感性,光线、阴影与色彩为物体带来体积感。
代表艺术家如:David Hockney
他的艺术是构建的奇思异想和事物迷人的现实性相结合的奇特混合物,多为装饰性的油画,表面上很天真。






Ronald B。Kitaj创作一些灵感源自诗歌的暧昧而复杂的图像。以犹太大屠杀为背景的作品也不少。




瑞士人Samuel Buri 定居法国,多画一些静止的东西。




Alberto Gironella 墨西哥画家,定居法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