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头有一本画册《永远的丁丁》,是个英国记者研究了好多年写就的《丁丁历险记》50年创作历程。这是一本读起来感觉很奇怪的书,如果光看图,会觉得漫画家埃尔热名过其实—他充其量就是个技艺高超的临摹师,大量丁丁漫画都是照着异域照片、电影招贴画、进口货广告之类画的,有的构图样貌与原作几乎毫厘不差。但在一堆图片对比中,又有埃尔热这样的自叙:“我对印第安人的贫穷和衰弱感到深深痛惜。就在不久之前,他们还是那样自由和自豪,他们中的许多人离开了保留地,穿过州界,到邻州去喝酒,因为在保留地禁止喝酒和卖酒。他们回家时,已喝得醉醺醺了,因此经常成为重大交通事故的受害者。”

埃尔热不仅仅是个剪报爱好者,他还阅读大量游记,是《国家地理》的忠实读者,靠神游对世界产生认识,像个会画画的普鲁斯特一样,足不出户,却用二手资料武装了丁丁,领着他一次又一次游历那些迷人国度。我没有经历过靠丁丁了解世界的年代,我所经历的时代只消买一张机票,就可以抵达不再神秘的目的地,全球化的虚幻概念给了我最自以为是的想法:世界是彼此相连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地方都不过如此。
所以斯皮尔伯格联手彼得·杰克逊投拍《丁丁历险记》电影?我第一个念头是:丁丁跟印第安那·琼斯一样,是探索旧世界的先锋,称职的怀旧符号。
1929年1月10号,第一部丁丁漫画出现在埃尔热供职的比利时报纸《Le Vingtieme
Siecle》上,题头广告语为:“《Le Vingtieme
Siecle》是一份致力于满足人们了解世界愿望的报纸,永远专注国外新闻,所以它派出了最棒的记者前往苏联,他叫丁丁。”后来丁丁去了刚果、美洲、中国、埃及、苏格兰、月球......一开始还带着点政治和种族的偏见,比如《丁丁在刚果》,里面一句对白总被揪住不放:“白人实在太伟大了!”

可更多的还是原始风情:丁丁和白雪被乐开怀的黑人簇拥着,犀牛四处奔跑......从《蓝莲花》开始,丁丁更具全球视角和平等观念。这是个关于中国的故事,里面有个确有其人的主角:张充仁。1934年,27岁的埃尔热认识了同样是27岁,在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留学的张充仁。他帮助埃尔热确保中国景物的如实描绘,创作了以抗日时期的中国为背景的《蓝莲花》。后来张充仁回国后与埃尔热断了联系,于是《丁丁在西藏》出炉,主人公之一就叫张充仁,他乘坐的飞机在西藏失事,所有人都认为张已经死了,只有丁丁坚信他还活着,于是,他和白雪、阿道克船长踏上了营救张充仁的西藏探险之路......
晚年辗转再相见,埃尔热拥抱也是白发人的张充仁说:“是你教会我不炫耀优越,不哭诉仇恨,摆脱那些竞争的理论,而只是讲述事实。”
丁丁从来不缺注释者,“丁丁的世界”,是他们对丁丁所到之处的统称。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丁丁的变异》一书说,就像丁丁在《绿宝石失窃案》封皮上的样子:他拿手指抵住嘴唇,用嘘声提醒读者,不要出声,这其实是场容易惊醒的梦。也许没那么悬乎,大人可以在丁丁身上寻找隐喻和时代变迁,对孩子来说,这是一块糖果,它散发的味道不是英雄气概,而是一种柔嫩甜美的气息。http://hd-cdn.iweek.ly/api/update/entry_view/126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