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下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材分析

(2014-02-14 11:27:27)
标签:

还是

应注

又是

都是

铺垫

分类: 教学相长
五下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一、教学内容

1.因数和倍数

2. 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编排特点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1)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3)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四、具体编排

1.因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过去:用b÷an表示b能被a整除,b÷nn表示b能被n整除。

现在:用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用2×612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用3×412进一步巩固上述概念。

3)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自主发现12的其他因数。

4)可引导学生利用一般的乘法算式×=归纳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5)说明本单元的研究范围。

注意以下几点:

1)虽然不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因此,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和积都必须是整数。

2)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注意区分乘法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4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

1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

1)可用不同的方法求出18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但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2)用集合圈表示因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作铺垫。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1)最大因数是其自身,最小因数是1

2)因数个数有限。

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2: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1)求法:用该数乘任一非0自然数所得的积都是该数的倍数。

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倍数作铺垫。

做一做

与例1结合起来,提供了235的倍数,为后面探讨235倍数的特征做准备。

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1)最小倍数是其自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2)因数个数无限。

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2253的倍数的特征

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在个位数上就体现出来了,而3的倍数涉及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较为复杂,因此后安排3的倍数的特征。本部分内容对于熟练掌握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有很重要的作用。

2的倍数的特征

1)从生活情境“双号”引入。

2)观察2的倍数的个位数,总结出2的倍数的特征。

3)介绍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4)可让学生随意找一些数进行验证,但不要求严格的证明。

5的倍数的特征

1)编排方式与2的倍数的特征类似。

2)可进一步总结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即10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

1)强调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

2)可任意选择一个数,用正面、反面的例子对结论进一步验证。

3)也可对任一3的倍数的各位数调换位置,更深刻地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1)根据20以内各数的因数个数把数分成三类:1、质数、合数。

2)可任出一个数,让学生根据概念判断其为质数还是合数。

1:找100以内的质数

1)方法多样。可以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用筛法。

2)把握教学要求: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