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3岁儿童心理逆反原理、及其应对措施

(2012-09-09 19:37:10)
标签:

杂谈

分类: 儿童成长心理
三岁儿童的第一个逆反时期
情景一:

   “宝宝来。吃饭饭!”年轻的妈妈拿着饭碗从客厅一直追到阳台。

   “我不吃,我不要吃饭。”宝宝理直气壮地说。

   “宝宝乖乖,不吃饭饭肚子要饿的!”妈妈是不厌其烦,心里又恨又怜惜,你到底是吃一口。

   “我不要吃饭,我就是不要吃饭。”宝宝说完,不耐烦的推开嘴边的饭勺,一溜烟跑到自己的房间去了。

   妈妈真是有哭说不出,孩子刚刚满3岁,怎么就是一副大人像,说不吃就是不吃。

   情景二:

   “宝宝,你不可以打奶奶的,奶奶带你的呀!”下班回来,妈妈又听到奶奶的告状声。最近连着好几天,谁一旦惹宝宝生气了,他就毫不客气得打人。妈妈教育他很多遍了,很多事情宝宝还不能做,奶奶阻止你,是为了你好。可以宝宝不听,还是老样子,一不顺心就打人。

   “宝宝,不可以用脚踢妈妈!”宝宝不要妈妈抱,妈妈硬要抱,他对妈妈拳大脚踢。

   “宝宝,不可以!”妈妈声音高八度了,然而宝宝是变本加厉。

   “三岁看八岁!”我们家的宝宝就这么躁的脾气。

   情景三:

   天冷了,妈妈翻出了棉衣给宝宝穿。

   “我不要穿啊!我还是要穿昨天那件有米老鼠的衣服!”床上,宝宝狠狠地将衣服甩在地上。

   “宝宝乖,天冷了。不穿棉衣要生病的。”妈妈好言相劝,谁叫她是心头肉啊!

   “我生病了也不穿!”妈妈刚刚将衣服捡起来,她又将衣服扔掉!

   天那”Ρ矗你才三岁,不会就这么挑吃挑穿!

   ……

   年轻的爸爸妈妈碰到了太多类似的情况。其实宝宝也是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宝宝才能得到宝宝的尊重。同样,从很多实践中表明,三岁,宝宝的思维正在趋向成熟,他已经有了初步的思维,他能很精确得记得前几天发生的事情;三岁,宝宝的语言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绝大部分儿童已经基本掌握生活口语,能够很容易表达自己的需要,能自然的与人交流。伴随的思维的成熟,语言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增多,他已经不再是刚出生是什么也不懂的小毛头。当儿童离开家庭的呵护,进入幼儿园的时候,他深刻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甚至觉得自己是和爸爸妈妈一样的大人了。生理的成熟,加上心理的不成熟,所以三岁左右的儿童很快就产生的逆反心理,凡事,他们都喜欢说不。从心理学上分析,这是人心理和生理不同步成熟而造成的,主要的特征表现为喜欢说“不”,什么事情都要先说个不,你越是“求”他,他“不”的立场越坚定,搞的爸爸妈妈火冒三丈,恨不得打孩子一顿。

   面对宝宝的逆反,年轻的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办呢?我们的家长可真是办法多多,试试看以下这些方法能不能制你宝宝的逆反行为呢?

   方法一:在宝宝前面说“不”。

   有个爸爸一直为宝宝不吃饭的问题很头痛,试了很多办法都不行。有一次要吃饭了,妈妈在一旁一个劲地叫宝宝过来吃饭,宝宝爱理不理。爸爸生气了,拿过饭碗说:“不要给他盛饭,反正他不吃的。”不想儿子听到了,气呼呼地跑到父亲面前说:“我要吃饭!”果然,这一顿宝宝不吵不闹,乖乖地吃了一大碗。后来,父亲用这个方法试了还几次,果然奏效。

   当你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有的时候用激将法的方法可不错哦!

   方法二:用明确的指示告诉儿童应该做什么,而不是机械地说“你不可以做”。

   儿子不喜欢吃苹果,他把妈妈刚刚给他的苹果扔在地上。

   “宝宝把苹果扔在地上,苹果宝宝要哭了。”妈妈用会声会色的语言说。宝宝瞪着眼看着地上骨碌碌转的苹果,一声不吭。妈妈没有责备宝宝,而是轻轻捡起苹果,将苹果洗净放回果盘里。“宝宝说,苹果摔了一跤疼不疼啊!以后,宝宝如果不喜欢吃,就把苹果放回盆子里好不好,这样苹果宝宝就不哭了。”

   坚持告诉宝宝该怎么做,比一味的责备儿童比可以做什么效果要好的多。

   方法三:转移儿童的注意力

   爷爷要出去买菜,宝宝很坏,一定要跟爷爷去。天很冷,又下着雨,爷爷对小孙女是没有一点办法。这时。妈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宝宝,昨天你们是不是新教了一首儿童,今天你做小老师,教妈妈念儿歌好不好?”妈妈知道宝宝是最爱当“老师”的,幼儿园放学一到家,就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当小朋友,自己做老师敲小铃教“小朋友”念儿歌。宝宝一听开心极了,忙跑到房间去拿小铃。

   幼儿园的小朋友注意力非常短暂,而且很容易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影响,当儿童很顽皮的时候,不妨找一件儿童赶兴趣的事情,转移儿童的注意力。

   方法四:表扬儿童。

   任何一个人都是喜欢听表扬的,儿童也是。

   新买的一大桶橡皮泥。宝宝没玩几分钟就厌倦了,妈妈看在眼里惋惜在心里。“哇!这是宝宝造的大楼房是不是,好高好大啊!”妈妈拿起地上的一个橡皮泥柱,用惊喜的语气说到。宝宝听到妈妈的表扬,很快从桌子底下捡出好几块面目全非的泥团。“妈妈你看呀,我这里还造了很多很多楼房了!”“宝宝真棒,长大了肯定是个工程师,能造出许多许多大楼房!”妈妈夸奖儿子到。“哦!我长大了要当工程师了!”宝宝快乐得把角角落落里的橡皮泥都捡了起来,在一旁专心地做起“工程师”了!

   永远记住,当你要用苛刻的语言批评孩子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用美丽的表扬代替批评。好孩子是靠夸出来的!

 

2-3岁儿童心理逆反原理、及其应对措施

2岁的典典进入第一逆反期

虽然从很多书中读到关于小孩子第一逆反期的描述。然而当这一阶段在典典身上得到印证时,我还是不能从容应对。
典典以前是那么乖巧快乐的孩子。而今却动不动就发脾气。连做梦嘴里都在说:“不要,不要。”一开始我以为是哪里不舒服,或是睡眠不好。然而最近却愈演愈烈。稍微不合她的心意,就歇斯底里的哭闹。有时我甚至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她就会莫名其妙的发脾气。嘴里喊着:“不要妈妈,要找姑姑。”我想抱抱她安慰她,她还会把我推开。当时真是又气又伤心。可是没过一会同样的情形又会反过来。她又吵着要找妈妈,不要姑姑。来到我身边时,温顺的象个小天使。搂着我,和我亲热。还说:“爱妈妈,要妈妈。”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时刻吗?然而幸福归幸福,还是要冷静下来看看有什么好的对策来和她一起度过这个逆反期。
下面的一段话让我不安的心情得以安抚
根据调查,正常的幼儿有84%经历过反抗期,而意志薄弱儿只有21%出现反抗期。人们认为:“有反抗意识表示幼儿是正常的。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上的第一个“反抗期”。尤其是2岁~6岁这个阶段,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更大的选择性,所以经常会“闹独立”,你叫他这样,他偏不这样,面对这种情形,父母往往会束手无策。
   
造成幼儿期逆反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 自我意识的萌芽
二 蓬勃的运动力
三 自我中心性
四 语言能力不成熟
五 独立和依赖感相互矛盾
 
在了解了幼儿逆反心理的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利用逆反心理有利的一面。
      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增多,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探索欲望更加强烈,这是幼儿独立性发展的一个大好时机。这时候家长和老师就应该在保证安全与合理的前提下,尽量为幼儿提供自己动手的机会。例如买衣服或是吃东西时,都尽量征求幼儿的意见,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的机会。最重要是要平等对待幼儿,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情绪需要,从而减少幼儿和成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二、改变不合理的教养方式,实施一种民主、平等、尊重、包容的教养方式。 
     尊重幼儿的想法和观点,多给幼儿提供倾诉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而且在幼儿做错事情或是感到困惑的时候,家长和教师要对幼儿循循善诱,摆事实、讲道理,使幼儿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能够很好解决问题。很多情况下,幼儿的逆反心理往往是由于成人的教养方式不当造成的,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就应该注意为幼儿提供一个有秩序的,可以合理解决问题的生活环境。这样就十分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康的情绪情感表达方式,从而顺利度过人生的第一个“逆反期”。
产生逆反心理是正常发育现象,此时应注意教育方法,多讲道理,不要表现得过于焦急,否则会起负性强化作用,对孩子的无理取闹或不合理要求,可采取冷处理的办法,一般的孩子都怕亲近的人采取不理睬态度,平时不要对孩子限制过多或过于唠叨。
不要给孩子约束太紧
  孩子在两岁的时候,正是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发展的时候,我们虽然讲要约束孩子的行为,要孩子学习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和秩序。但也要帮助孩子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发展,这对孩子很重要,你们是不是给孩子管的太紧,什么都有大人替代,孩子很少有自由活动的空间,给孩子看的很紧,对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发展和锻炼很不利,方面什么都依着孩子,比如孩子不吃饭就不吃饭,不吃菜就不吃菜。另一方面,这也不敢让他玩,那也不敢让他去。

RE:

我家宝宝三周岁了,比如让他洗脸他就说不........

这是好事啊,说明你的宝宝有了很好的自我意识,他终于会说“不”了。

如果你们是自己带宝宝的话(没有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可以适当的对他的“不听话”实施惩戒,例如:不给看动画片、减少喜欢的游戏之类他喜欢喝专注的事情,但是要清楚的告诉他,为什么会给他这样的惩戒,然后不洗脸就不洗吧,惩戒一定要说到做到,不能心软。

我们大人要让他明白的是:有自我意识很好,但是还有规矩要守,而且是一定要遵守的!至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宝宝自己决定好了,有时让宝宝承担一点失误、责任,是件好事。哪里有不犯错误的孩子呢?

宝宝有逆反心理是正常的,家长要正确对待,告诉他洗脸的好处和不洗脸的坏处,注意他比较关注的问题,然后把那些问题和洗脸联系起来引导。

----------------------

宝宝到了两岁开始都会出现各种情况,打人也是这个阶段的敏感期,只要耐心的引导,告诉他正确的是非观念,相信他。在我眼里每个宝宝都是善良的。虽然有些宝宝的状况会久一些,但只要家长无数次告诉他,其实他都是知道的,只是有时候宝宝会控制不了自己,毕竟还太小,他语言表达有限,所以行动是他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有时候多沟通一下,问问他打人的原因,分析一下他的心理。我的宝宝也是这么过来的,但是现在我觉得他真的很棒  有一本书在东方爱婴有卖,叫《三岁决定一生》挺不错的

从父母课堂听来的三部曲:

1、爱。经常告诉孩子你们爱他,理由只有一个:因为他是你的宝宝。

2、惩罚,这个惩罚只是让他一点点不舒服。例如不能看电话、爬楼梯。总之抓住他最爱做的事暂时不给做。

3、惩罚后的拥抱和沟通。告诉他父母仍然爱他,惩罚他只是针对他做的错事。然后和他一起制订奖惩制度。但奖励尽量不用物质而且要保密,给他意外的惊喜!惩罚之前给三次机会,凡事不过三。

这是从高IQ父母课堂学来的。

--------------------------

三岁左右的孩子,心理上进入第一个反抗期,处处跟你对着干来显法自己的能力,心理学上叫逆反心理。越是不让知道的东西,越想知道;越是得不到的越想得到;您越高压,她越反抗。

  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呢?1、大人不要采取粗暴行为和压服办法,要知道这样的孩子不怕压力。2、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逆反心理在思维形式上是一种求异思维,恰是智慧的源头,是探术科学真理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家长应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发掘孩子的创造潜力,使其健康成长。

属于正常发育阶段。目前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要注意用兴趣带动孩子,不要强迫或过多的讲道理。

这是宝宝在成长呢.宝宝在他成长的第一个反抗期.他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也开始有了按自己意愿探索的意图,在大人看来,就特别"逆反".不要用听话来压制他,别太在意就行了.如果不是特别过分,就由他好了,特别过分的时候就要和他耐心地用他容易接受的方式说话,注意不要伤害了他的自尊心.每一个妈妈都会遇到这个问题!争取平和地渡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压制过分,宝宝会更逆反."堵"不如"疏".

逆反心理
  “逆反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原本乖巧可爱的孩子一到十五六岁,总爱和父母对着干,家长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有什么事宁可憋着也不跟父母说,这种状况一持续就是两三年。有些孩子表现得明目张胆,有的孩子表现为消极对抗,但不少父母悲哀地发现:亲生骨肉在和自己“作对”。心理分析学家把这段专爱和家长、老师“作对”的青少年时期称为“逆反期”。
  “逆反期”是怎么回事?
  家有正处于“逆反期”的孩子,家长可真犯了愁:孩子老跟大人“拧着劲儿”,不知是中了什么邪?其实这一现象并不难解释:人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到了青春期,除了身体方面的变化外,思维方式也由儿时的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这诸多变化中的一个特殊变化,就是自我意识的逐渐加强,处处要体现“自我”的存在,于是他们会靠和父母对着干来体现自我。其实他们逆反的对象并不只是父母亲,对老师乃至整个社会都会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
  “逆反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所以兼有两个时期的特点:一方面,青少年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独立思考能力、感受力和行动能力等;另一方面,初步觉醒的自我意识支配强烈的表现欲。即处处体现自己,通过展示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个时期的年轻人爱打扮得与别人不一样,爱做一些引人注目、与众不同的事,爱说一些令人吃惊的话,让人另眼相看,这都是他们想要的效果。了解到这些,家长就不难理解孩子们的表现了。
  “逆反期”的危害
  “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即你越是要求他这样,他偏不这样。而这种情形,最容易引起老师、父母的恼火。而老师、父母越是恼火,对于他(她)越发训斥,就会使他(她)更加反感,直接影响到与父母、老师之间的正常关系,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导致人格和行为的不健康。近年来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逆反期杀亲案、出走现象、自杀事件无不说明,如果在这一特定时期疏导失当将会发生多么惨痛的后果。
如何帮孩子顺利渡过“逆反期”
  对于“逆反期”孩子的心理加以正确引导,将使他们一生受益,但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和行为成长。对子女的这段“逆反期”应如何进行正确的帮助呢?这是每位家长都关心的问题。
  多进行情感交流
  情感交流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在青春期,孩子其实有与父母沟通的强烈愿望,所以家长要适时把握,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因为工作忙、应酬多而忽视孩子的对话需求,家长要勤于与这一特定生理时期的孩子对话。指导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这些教诲都是善意的,是为了帮助自己健康成长。
  2.当子女向你谈他感兴趣的话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心不在焉或不理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子女打个招呼,以便子女谅解。
  3.多陪孩子参加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如:看足球赛、欣赏演唱会等,鼓励其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展现自我价值,用知心朋友的态度与他们交流感受,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正确的待人接物观念。
  4.即使一开始就不同意子女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充分了解他们的看法后再以交换意见的方式提出你的想法,不要一味说教而不顾子女的感受;对需要干预的事应采取适宜的形式,避免间单粗暴导致更深的隔阂;
  5.要用尊重的语气而不是教训的语气说话。让孩子变得“听话”的良策是尊重子女,反之也会使子女尊重自己。
  6.父母要正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增长和对世界认知能力的提高,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孩子想干什么,不要用自己的经验去套,相信他能够设计自己的未来。家长只需耐心地帮助他们克服自身尚存的幼稚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即可。
  7.家里的大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的意见合理或和大人的意见一致,就以他的意见来决策,这样可以增加他的“参政(家政)感”和责任感,从而增加孩子对家长在其他问题上的顺应性。
  身教重于言传
  由于父母是子女最直接的老师,故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行为方式可以直接促进子女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平稳度过逆反期。
  1.家长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广闻博见,对具有逆反心理的子女能够采

 

RE:

孩子逆反心理的正效应发布时间:2006-01-17 点击:592

本文Tag标签:逆反心理

  孩子的逆反心理始终被认为有碍儿童身心健康。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它虽有妨碍孩子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效应。 

 

  1、产生逆反心理是幼儿教育弊端的曝光。当前,幼儿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许多年轻的父母不了解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对儿童提出的要求过高,让儿童承受的学习任务过重;不知道儿童具有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和资质,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为孩子过早定向,强制儿童过早地从事长时间的专业训练。也有些父母脾气暴躁,动辄打骂、罚跪、罚站甚至逐之门外;还有一些父母却相反,视自已的孩子为“太阳”,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百依百顺,本来孩子可以独自很好完成的任务,父母却要唠叨半天,甚至包办代替等等。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正是这些教育弊端造成的。教养方式和手段违背孩子的天性,自然会引起孩子的抵触、对抗和逆反心理。可见,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事出有因”,它在一定程度上敦促人们对幼儿教育作出改进。 

 

  2、逆反心理包含有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儿童产生逆反心理,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它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幼儿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迫切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开拓、能进取的人才。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并合理引导。只要引导得当,逆反心理是能够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作用的。 

 

  3、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其他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的形成。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的情况下,在愤闷、压抑、不满的时候,敢于发泄,他们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心中,他们不会让有碍自己身心健康的负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他们不会有畏缩心理、压抑心理,他们也不会懦弱、保守、逆来顺受。他们以这种形式保持心理平衡,有时也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因此,父母应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善加利用,而不应在孩子有逆反心理的时候,一味抱怨、恼火,甚至对孩子实行高压政策。
-----------------------
要克服孩子的逆反心理,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正确理解儿童的逆反行为。成人不能老是戴着一付有色眼镜去观察小孩,而要从小孩的角度去认识小孩,去理解小孩,去尊重小孩。儿童的逆反行为往往是由于他们对独立非常需求,而成人对他们限制过多造成的。随着小孩的成长,他的独立意识也不断的成长,儿童的独立愿望促使他想摆脱成人的干涉。而有些家长不理解这点,他们对小孩仍然是一切包办,这势必引起儿童的反抗。
  二、 对儿童合理的反抗行为要尊重、鼓励。儿童合理的反抗行为是有利于其独立人格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三、 对儿童的不合理的反抗行为则要制止、转化。对儿童的不合理的反抗行为要进行合理的引导,不能采取一种粗暴的态度。可以采用改变小孩的认识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冷处理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当然,最终目标就是要改变儿童对自己一概反抗行为的认识。
-----------------------
为什么小儿有逆反心理发布时间:2006-01-06 点击:577
本文Tag标签:逆反心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对事物渐渐有了自己思想、词汇也日渐丰富,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对父母的指挥及各方面的安排具有一定程度的选择,不完全按照家长的意志行事,有时还会有相反的相反和举止出现,这种现象称为逆反心理,在小儿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暂时出现这种现象。

使小儿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有:
  ★家长不考虑小儿的意志、兴趣而独断独行,如小儿正玩得高兴时,家长要求他立即停下来,去洗澡去睡觉;小儿不愿意学画画,而家长非逼着他坐着画……如不按家长的意见行事就给予训斥或惩罚。
  ★不能满足小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儿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有好奇心,未知欲非常旺盛,如对于新买的玩具,其常会拆拆弄弄,敲敲打打,最终玩具被拆坏,或由于拆弄玩具而致小手损伤,此时,家长如果不是正面诱导而采取阻止反对或没收玩具的做法,则会使小儿心中耿耿不满,则会千方百计地想法拆开这个玩具。
  ★家长不尊重小儿,管教过“严“。小儿有自尊心,对于他们的正确想法和行为家长应予尊重、支持,如果小儿不按父母的意志办事,就要受惩罚,日久必会产生反抗,甚至对立情绪。
  如何纠正小儿的逆反心理?
  对于此类小儿,家长平时要多关心、了解、信任及尊重,鼓励他的正确言行,对于不正确的或无理取闹的言行,在小儿吵闹时可采取不理睬的方法表示反对,至小儿心平气和时再向他讲明道理。对于某些小儿想做而无法完成的事,家长可让他试一下,让其从实践中证明家长的意见是正确的。对于小儿喜拆玩具的好奇心、求知欲,家长可采取与小儿一起拆开玩具共同研究的方法,这样既满足了小儿的好奇心,又保存了玩具。

RE:

产生逆反心理的常见原因发布时间:2005-12-10 点击:970

本文Tag标签:逆反心理

   3岁左右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对成人的要求、安排、训斥、惩罚等常执拗、任性、逆向而行,这就是孩子的逆反心理。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3岁左右的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要摸摸、碰碰,这常会惹恼成人,轻则行动被限制,重则受到训斥、体罚。这样简单地对待孩子,势必引起孩子的反感。

  ·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成人应尊重他们,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遇事唠唠叨叨。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会儿说注意这,一会儿说注意那,唠叨没完,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不顾孩子的个别差异和意愿,强行“定向”。一些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心切,他们要孩子学这学那,如规定每天读多少单词、练几小时琴等,否则给予惩罚。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缺乏感情沟通。爸妈缺乏与孩子经常的感情沟通,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也会以不尊重来对待爸妈。

  ·成人对孩子过分迁就。孩子认为犯了错误不会受到批评,这种错误的信息让孩子不明是非,一旦家长想管教时,孩子就很不适应,出现逆反。

  ·家长式的作风。专横式的教育使孩子感到不舒畅、压抑,因而便以反抗来回答爸爸妈妈。

  ·孩子对家庭和父母不满意。尤其当父母感情不和使得孩子心理发生障碍时,孩子往往以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的不满。还有,常因父母没有榜样作用而使孩子感到没有精神支柱而苦恼时,也会以逆反情绪作为发泄。

  ·缺乏满足感。由于种种原因父母不能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尽管物质上极为丰富,但孩子在情感上却感到十分饥饿,时间长了,在缺少双亲爱的情况下就会以逆反和沉默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如何化解宝宝的逆反心理发布时间:2005-11-15 点击:965
本文Tag标签:逆反心理
    孩子3岁左右,心理发展处于自我中心时期,即开始明确地意识到“我”是一个与其他人相独立的人,“我”的愿望和要求可以经过自己的坚持而达到,而在这之前他还能把自己与周围的环境和他人完全分开,于是表现出要求独立的愿望,这是孩子独立性开始发展的一个标志。这时的孩子本领不大,却常要表现自己的独立性,这要自己来,那个不要做,显得不太听话了。
  由于3岁左右的孩子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亲子间的沟通主动权在父母一边。如果孩子不听话,其主要原因在于父母不了解这个时期的孩子,不愿意主动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而父母的错误认识和处理方法会影响到孩子的发展。
  此年龄段孩子的父母要多和孩子交流和沟通,多看一些如何发现孩子的天性、如何了解孩子需要的书籍,必要时可求助于儿童心理咨询机构。
  绝对不认错的奇奇
  不到3岁的奇奇嘴特别硬,在他的字典里,似乎没有“我错了”这3个字。每次做了错事,比如上周六由于爸爸不小心将鞋子放到了他的小画片上,他一下子把爸爸的鞋子和鞋架全都推倒在地上,任爸爸和妈妈怎么讲道理,怎么吓唬他,他都不承认错误,而且绝没有一滴眼泪,直到整件事情都过去了,他都无动于衷,好像跟他没关系似的。有时候,气得爸爸说:“不想要你了”,或“你不是我家的孩子,你出去吧”,还把他往门外推,他的眼睛里分明也有恐惧,但却始终坚持“沉默是金”的原则,将不认错的行动贯彻到底。
  奇奇认为:不认错有理
  像奇奇这样不认错的孩子其实并不少,3岁左右的孩子还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事情的对错,他只会很自我中心地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即使当他认为自己犯了错误时,也不会轻易承认,因为他的自我接纳性还较差,如果他认了错,他将难以想象认错之后的结果,比如父母是不是就会不要他了,他是不是就不再是好孩子了。虽然爸爸妈妈会哄他,只要承认错误就是个乖孩子,但他仍然不相信他们说的是真的。3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虽然开始发展了,但并还没有达到自省后能接受自己的弱点的程度。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有些事情很难在短时间内解释清楚,有时明明是父母的错也很难说清。
  在孩子犯错误之后,父母只要用言语和表情表示不赞成,并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以后遇到同样问题应当如何解决就可以了,不必非要让孩子在嘴上承认错误。如果孩子是因为怕失去父母的爱,或为避免惩罚而承认错误,孩子还是不知道错在哪里,下次还要犯的。尤其不要用惩罚的方式逼迫孩子承认错误,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喜欢反着说、反着做的涛涛
  现在3岁多一点的涛涛,最近几个月总是跟妈妈对着干。一次早上起床,妈妈说,穿上裤子吧,否则就冻感冒了。

RE:

怎样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发布时间:2005-11-04 点击:879

本文Tag标签:个性/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儿童知识经验增长、个性和独立性发展的必然表现,每个儿童都不同程度、 不同方式地表现出逆反心理。对于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应持冷静、民主的态度。以下几种教育方法,您不妨一试。

?ぁ∫弧⑹导?体验法??

  夏季的一天晚饭后,我们到街上散步,孩子见到西瓜摊的西瓜很大,兴奋地叫我买。我解释说,天气这么热,回家还有两站路,抱个大西瓜太累人了,不买。孩子先是说这说那,弯眉撇嘴,后来怨气连天地说:"我最喜欢吃西瓜,你们不买。你们最喜欢我学习好,我也不认真学。"我想,我硬压孩子也没用,不如让他体验一下,以后他就不会这样犟了。于是,我说:"买瓜可以,你要负责拿回家。"孩子同意了,抱着瓜就走。一会儿就满身大汗累 得抱不动了。一路歇了好几次才把大西瓜抱回家。孩子深有体会地说:"吃这个瓜太不划算了!"??

  二、顺水推舟法??

  一个星期天,我们计划在家做家务,搞大扫除,孩子叫我野外去玩,我说去不了。他玩 耍心切,很不满意地说:"我叫你做什么你不做,以后,你叫我做什么,我也可以不听。" 我就顺着他说:"你不要我管太好了,我确实不想管你,以后,你的衣裤你洗,你用的文具 你买,你的事情你自己管……"话还说完,孩子变得嬉皮笑脸地说:"爸爸,我要你管,我听你的,下次到野外去。"??

  三、将心比己法

  孩子称呼长辈直呼其名,以此为乐。这样不尊敬人很不好。一天在路上遇见熟人黄新荣,他抢先招呼道"黄新荣、黄新荣。"事后我教育他,他反而生气地说:"他是叫黄新荣, 你为啥不许我喊?叫名字有啥错嘛?"我说:"如果有个小朋友不尊敬我,在街上见到我叫我唐心贵,你怎么想?你以后长到三四十岁,小朋友不叫你唐叔叔,叫你唐井,你怎么想?"孩子沉思了一会儿。这以后,对长辈直呼其名的缺点改正了。

  四、分析说明法??

  一天,我见孩子做作业时字写得很潦草,不如过去写得好。我叫他把字写好些。他说:"我们班长罗意的字写得那么潦草,老师还表扬他写得好,我比罗意写得好多了,却没得到表扬,我也不好好写了。"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他做完作业后,我给他分析:"全班几十个学生,老师一时没注意到你,这没什么。从今天起,你认真写,要不了几天,老师肯定会表扬你。"过了两天,孩子放学回家,高兴地说:"爸爸,就和你说的一样,今天,老师在全班表扬我的字写得好。"

 

-----------------------
宝宝张口咬别人
  宝宝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就带回来一个特殊的纪念,脸上有两个深深的牙齿印——他被别的小朋友咬了。妈妈问他:“你今天被人咬了?”“是的”,宝宝委屈地回答。妈妈又问他:“为什么有人会咬你的脸呢?”他半天也没有开口,可能他还太小,说不清楚或者根本就不会说。妈妈猜测或许是宝宝和其他小朋友发生了争执,就被人咬了,于是也就没有深究下去。
  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老师告诉妈妈,宝宝在幼儿园里一天之内居然咬了三个人。妈妈非常担忧,怎么自己的孩子有这么野蛮的攻击性行为,不知该怎么教育才好……
  2到3岁的宝宝发生咬人事件相当频繁,你的宝宝或许也被人咬过,或者你的宝宝也张口咬过别人。那么,宝宝是真的想攻击别人吗?他们真的野蛮吗?怎样的教育才能适当制止宝宝的咬人行为呢?
  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公共卫生系的教授朱迪恩·加勒德博士认为:2岁宝宝习惯用嘴去感觉事物,这是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一种途径,也是他们自我放松的一种方式。
  美国圣地亚哥市儿童医院的心理学家奥本·史达姆博士认为:“这个年龄的宝宝咬人并无恶意。”“这是刚刚学步的孩子还不懂得用语言表达他们的生活感受,所以常常喜欢通过咬人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兴奋和激动。”
  原因分析:
  生理性原因
  1. 长牙发痒而引起的咬人行为。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处于生理发育的高峰期,这种快速增长的生理因素,有时会带来生理上的不适感,如关节痛、肌肉酸等。长牙时期会因为牙龈粘膜受到刺激而发生牙痒痒的现象,于是有不少孩子由于牙痒而咬人,他们有很强的咬东西的欲望而无法得到满足。
  对策:给宝宝一个可以满足咬的需要的替代品。
  如毛巾之类的软物。还可以采用让孩子吃磨干棒、五香豆、兰花豆和青苹果等方式,来缓解孩子们的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同时应多给予一些纤维较丰富的新鲜蔬菜及水果,如白菜、菠菜、苹果、雪梨等,将这些蔬果切碎成丝或细粒状,也是让孩子有更多的咀嚼机会。
  2. 语言贫乏所致。
2岁的宝宝在学会走路之后,随着他们活动能力的增强,活动范围的扩大,交往的需要快速的发展起来。但是,由于言语贫乏,又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所以他们常常用推、拉、咬等非常手段来引起同伴的注意,以此实现交往和表达意愿的目的。
  对策:应让宝宝学会使用语言。

RE:

“小气霸道”的2岁宝宝

2岁宝宝总是被冠上“小气”与“霸道”的“头衔”,其实不是他们不愿意为别人设想,只是受限于“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无法顾及到他人的感受。

  自我为中心的2岁儿

  “自我为中心”是2岁多宝宝的思考特征。他们只想到自己的感觉与需求,而不考虑别人或周围的状态。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影响着宝宝的人际关系,因此,他们不容易产生与别人合作、轮流,或分享的行为。

  玩具比朋友重要

  因为以自我为中心,这阶段的孩子对于玩具总以为“只要是我玩的,都是我的玩具”。为了捍卫玩具的“所有权”,他命令、威胁别人不要拿他的玩具,甚至以打人、抢夺的方式拿回自己的所爱。

  对这阶段的宝宝而言,“玩具”可比“朋友”重要多了。要他为了友谊而放弃玩具的可能性很低。因为他只知道自己很想玩,若别人把玩具抢走,他会很难过、很生气,至于别人的想法与感受,他则无法体会。

  避免发生争夺的措施

  既然2岁多的孩子适应他人需求的能力很弱,这时就需要大人帮忙。首先,大人应先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避免将孩子归类为“慷慨的”、“小气的”。其次,还要主动制造机会,并给予一些简单的指导,鼓励宝宝社会行为的发展。比如,提供足够的积木、粘土、色纸、颜料,让宝宝可以一起参与,减少因争夺玩具而引发争执,并借机让他们练习社交技巧。

  学会体贴与分享

  2岁宝宝因为无法体会他人的感受,又欠缺沟通的技巧,因此,不要期望一群宝宝自己可以玩得很好,如果没有大人的监督,宝宝的游戏很快就会落入一团混乱的纷争。此时,大人适时地引导,可帮助孩子发展社会能力。比如,老师可以跟小文解释:“宝宝园的玩具是属于大家的,如果你想先玩滑梯,就让小慧先玩娃娃。”并教他问其他正在玩滑梯的小朋友:“我可不可以和你们一起玩?”若孩子们坚持不愿意一起玩,老师也可充当计时员,指导宝宝学习轮流,一人玩一段时间。

  虽然宝宝是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但只要大人耐心辅导,让孩子多经历几次成功的合作游戏,那他们心中刚刚萌芽的友谊观念会渐渐成熟,并学会体贴别人、与人合作和轮流玩具了

2岁以后是宝宝语言发展的加速期,这时宝宝已掌握较多的词汇,能说完整的句子,特别爱说话;喜欢看电视中的广告和动画片;颜色和图形的识别能力提高;大动作和精细动作趋向灵活和协调。
适合25-30个月宝宝的玩具(购买玩具)有:
形状分类器;拼图游戏;玩的面团;粘贴物;彩色书;彩色笔;手指画用具;硬纸板书;乐器;儿童三轮车。
适合31-36个月宝宝的玩具(购买玩具)有:
画架;颜料;较复杂的书,如立体书;小篮球圈;木凳;配对游戏;磁性字母和数字;图钉板;需要自己装配的玩具(购买玩具);简单的卡片游戏和大型拼图;厨房设备玩具(购买玩具)。
 
2岁孩子为何与父母心理较量 
  宝贝怎么变得那么不听话了?家长好话歹话,软硬兼施,怎么还不奏效?如果你有这种感觉,那么就意味着宝贝在暗暗地挑战你的权威了。个中缘由倒不是他故意对你“以怨报恩”、“忤逆不孝”,而是在学习揣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到底哪些权限是大人的,哪些权限是小孩子的?彼此之间的“势力范围”又是怎么样扩张和萎缩的?
  彤彤最近一口咬伤了老师,爸爸妈妈伤透了脑筋,一时不知从何说起,2岁的时候彤彤上了日托幼儿园,分离焦虑闹得厉害,第一周就生病了,发烧住进医院一星期,爸爸妈妈被折腾得劳累不堪,干脆请个保姆在家看护得了,于是彤彤退园了。该上小班的时候,正赶上“非典”,自然还是在家呆着比较好。接着就“直升”中班,彤彤自然闹别扭,在幼儿园哪里比得上在家自由?于是每天早晨劝哄儿子上幼儿园成了爸爸妈妈的第一项“工作事务”。有一天爸爸突发奇想:“儿子,咱们来一次‘石头、剪子、布’,我赢你就得上幼儿园,你赢就随你便。”玩游戏的办法彤彤自然是高兴,结果爸爸赢了,彤彤就大哭起来,爸爸心软了:“好吧,别哭了,今天咱不去幼儿园了。”
  从此以后孩子上幼儿园就变得更加艰难。过了暑假,彤彤要上大班了。开学第一天,妈妈把他领到班里准备走了,彤彤跟在后面追妈妈,老师赶紧用胳膊拦着他,他抱着老师的胳膊狠狠地咬了一口,老师疼得禁不住一声大叫,镇住了他。妈妈转身回来,看见老师的胳膊被咬破流血了,忙说“对不起”,并让老师看她的胳膊,上面全是被儿子咬的大包小包,惨不忍睹。
2岁的孩子开始与家长进行权力较量了
  彤彤咬人的不良行为固然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情,但更令人担忧的是矫正彤彤这种不良习惯面临一个很大的难题———爸爸妈妈薄弱的教育权威。虽然不能说爸爸妈妈在彤彤面前的教育权威丧失殆尽,但是可以说彤彤眼里的爸爸妈妈是“软弱可欺”的,他已经习惯了挑战家长的权威,并知道怎么样使自己成为最后的“赢家”。
  对爸爸这个大伙伴来说,虽然通过做游戏是决定选择权的一个有趣办法,但

很多家长都希望能早点教会孩子“数数”。不过,我们首先应该区分“数数”和“计数”:儿童会“1、2、3……”地数数,有时只是一种单纯的口头唱数行为,并不是一种计数活动。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煞有介事地对着一堆物品数数:“1、2、3、4、5、6、7、8……”然而他尽管口中念念有词,小手的动作却不见得能同步跟上。由此可见计数并不如数数那样简单。

  计数(数数)是一种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的活动。人们要知道一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就要进行计数。计数的过程就是把要数的那个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在计数过程中,无论按什么顺序去数,只要没有遗漏,没有重复,所得的结果总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计数的结果与计数的顺序无关。

  美国学者格尔曼等认为,儿童数数时必须遵循五条基本原则:

  (1)一一对应原则,即儿童在数数时,一个数只能对应一个物体。

  (2)固定顺序原则,即数与数之间有一个不变的顺序(1、2、3……)。

  (3)基数原则,即数到最后的一个数的值就代表这个集合所含元素的个数。

  (4)顺序无关原则,即一个集合的数目,和从什么地方开始数数无关。

  (5)抽象原则,即关于数数的原则可以用于任何事物。

  我们知道,儿童计数能力的发展要经历三个不同的水平:“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那么,2-3岁儿童的计数能力发展到什么水平了呢?

  这时的孩子正处于从对事物的笼统感知到计数的过渡阶段。他们可以笼统地感知物体数量的多少,对于明显的“多”和“少”是可以区分的,但还不能对物体的精确数量进行计数。一般说来,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认识的数量不超过3。

  但是,这一阶段儿童口头数数的能力往往会远远超过3。有研究表明:2岁左右的孩子可以掌握的口头数数的范围一般是顺数1——10。从实质上看,这种口头数数只凭机械记忆就能完成,并不是真正的计数操作。但这种口头数数的学习却是计数的必要基础。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教孩子学习口头数数,至少是教1——10的口头数数。

  至于第二种水平——按物点数,则可以在1——3的范围内进行。因为掌握按物点数的技能要比口头数数困难地多,孩子能掌握按物点数的范围也就比口头数数的范围小得多。在孩子能一下一下按物点数到3的时候,就可以教他们用数到的最后一个数来表示总数。没有必要把“说出总数”与“按物点数”的学习割裂开来,事实上,这样做对孩子获取“总数”的经验是有帮助的。不过此时孩子即使能说出总数3,甚至更大一点的总数,也完全有可能不明白“最后一个数”标志总数的道理。所以,家长并没有理由暗自窃喜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