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拳理功法的历史寻绎(四) 《梅拳秘谱》
周伟良 梅花拳道馆 2017-09-1——续前期推送 《三份梅花拳谱》
《梅花拳秘谱》据燕子杰同志介绍,原为韩其昌先生所藏抄本,1963年11月曾油印过,原件在“文革”中遗失,1990年燕同志对1963年的油印本进行校对,1992年将该谱收录于他的《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附录》中。关于此谱的作者和时间,燕同志在《梅花拳秘谱·序》中认为,“此秘谱是清乾隆年间,与当时著名武术家苌乃周同乡之人所作。”笔者通过对此谱的反复研读,以及与其它有关资料相互对校,感到燕同志之说有失偏颇。首先时间上,《秘谱》的成书大约在二十世纪的20年代左右,这从
《秘谱》开宗明义的“练拳须知”可以看出。其曰:“夫人生之最幸福者,体格精神之健康也,……但能使其强身者,良方众矣。今文明进步,科学发达,西洋交通之便利,其种类之繁多不可胜计矣。……夫其有益能遍于全体发展,健壮体格活泼精神,唯学拳是为其良方矣。故云拳术者,吾中华之国粹也”,完全是一派民国前期“新武术”者的口吻。内容上,《秘谱》是吸取了不同时代的多家拳理而成,其中绝大部分是秉承了乾隆年间河南汜水苌乃周的拳技理论。
为了说明《秘谱》的文化源承,这里有必要对苌乃周及其拳理稍作介绍。苌乃周字纯诚,据说乾隆时曾举明经,《中州先哲传》卷32
中有其事迹。乃周自小窗读之余嗜耽武技,后从学洛阳阎圣道,技大进,因其文而好武,故被称为“儒拳师”,本人当时就著有“中气论”、“武备参考”、“武备择要”等多篇拳论,因乃周未将所著付梓刊行,故仅在民间广为传抄,以致许多抄本后来已“简编错杂,文字讹谬”,1932年,徐哲东先生将得到的一部抄本进行厘订、重编出版,这就是今天见到的6卷本的《苌氏武技书》。由于完整的抄本已无法觅见,因此,《苌氏武技书》就成了我们窥视苌氏拳论的唯一底本。
将《秘谱》和《苌氏武技书》放在一起对读,不难发现两者是何其相近,解释只有一个,即《秘谱》的编撰者得到了一份苌氏拳论的抄本。这从两个方面可以反映出来:一是《秘谱》中有关具体拳理的39段标题及内容,约有30段与《苌氏武技书》相同,如“中气论”、“阴阳入扶论”、“三尖照论”、“刚柔相济论”、“咽肉变色论”、“行气论”、“点气论”及“阴阳转结论”等等,不但名称相同,具体内容也基本一样;本人认为《秘谱》的编撰者得到了苌氏拳论抄本的另一个理由是,《秘谱》中的有部分内容极可能是徐哲东所得之本的缺佚部分,并且有些地方亦可补正徐本的错讹之处。比如,《苌氏武技书》卷3中有
“合练中二十四势”一节,依书中所记,“二十四势”均是二十四个阴阳进退、沾随闪惊的拳技动作,其名与
《秘谱》所记基本相同。由于清代练气与习拳已十分紧密相结合,故《苌氏武技书》云 “此二十四字只是一个气字,每势必有气……二十四势皆是纳气之法”,但书中并无“二十四气”的记载,而在
《秘谱》中则记录下了这部分内容。另外,象在“头手二手前手后手论”及“擎停成论”等条目中,有些内容当为徐本的佚文。又,《秘谱》的有些文字,可补《苌氏武技书》的错讹。如仅在“咽肉变色论”这段中,《秘谱》有句为“以五行有五性,五色之不同也”,因徐本缺一“不”字,其义就变得漫不可识,等等。据此可以肯定说,苌氏拳论是《秘谱》的主要源承之一,而通过对《秘谱》和《苌氏武技书》的校读,可以补益后者的一些疏漏,这也是
《秘谱》重要的史料价值之一。
关于《秘谱》与苌氏拳论的关系,实际在该谱的“收(咽)向变色论”中已有提及,云“收肉本作咽肉。近日问之同乡,皆云苌先生吸气则顷刻大瘦,故曰咽肉也。”依其语义,此言明显为后人所加,文中所说的“苌先生”,无疑指苌乃周。谓其“先生”者,估计与苌氏曾举明经、又被称为“儒拳师”有关。从编撰者不明“咽肉”一词故特问乃周之同乡一事看,也正好说明了《秘谱》的源承之一来自苌氏拳论,否则,文中的“苌先生”就无从说起。并且,告之者未必是苌氏的同代人,很可能是熟悉乃周掌故的后来者。因为若是同代人的话,编撰者大可直接请教苌乃周本人了。当然,考察清楚《秘谱》与苌氏拳论的这段关系,并不表明苌氏武技就是梅花拳。因为在同一文化母体的滋养下,传统武术必然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认识,并为不同的拳种所认同,故前人曾曰“长拳、短打各异,但理法则一。”
《秘谱》的还有部分内容,可能出自其它一些拳论。该指第一段的“浑元论”是首“七言歌诀”,云“浑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吾真形,真形内藏真精神,真精内藏气擎停。欲将形形求真形,须将真形合形形,真形合来有真诀,合到真形彻底灵。”此诀同样见于民国初期著名武术家孙禄堂编著的《拳意述真》中,除了个别字稍有差异外,两诀完全一样。孙氏称此诀是《拳经》所言,而孙书所指《拳经》者,即《形意拳经》也。当然,也不排除“浑元论”七言诀本是苌氏拳论的佚文。今人李新民编的《心意门秘籍》中附录了一些古谱内容与《苌氏武技书》基本相同,有些地方可补《苌氏武技书》之缺,这说明,苌氏拳论同样对形意拳门发生了影响。据此,孙禄堂所说的《形意拳经》也可能源承苌氏拳论。又如,《秘谱》“易筋经说”中的“练到骨节通灵处,周身龙虎任意行”之语,不见于天台紫凝道人的
《易篇经》,而出自民国初期尊我斋主人的 《少林拳术秘诀》一书中。
《秘谱》中还有些内容,则明显反映出了梅花拳自身的拳理特点,如“八方论”、“五势变化”等。《梅花拳秘谱》的这种多元性文化组合,充分说明了内容丰富的梅花拳理,是在不断善于吸取其它拳理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武术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附加说明的是,以抄本形式存在的各类民间拳谱,在历代的传抄过程中,必然有其种种的散失增益及倒乱错讹现象。因此,对梅花拳谱的历史源承探寻,就显得极为复杂,其中许多问题,尚有待于学术界作进一步的努力。
声明:本文为《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05期
所刊载文章《梅花拳拳理功法的历史寻绎》,作者系杭州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周伟良。编者获取文章途径为知网下载。若形成侵权,请联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