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有些事不好评论,但道理却简单。
对一件事选择结果导向思维,依赖的是实力与自信。当然,前提是要有实力。实力超强,在搏弈中自然努力取胜夺冠,至少也要好名次。实力不行,就重在参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话才变成安慰自己的妙言。喜欢“友谊第一”,盼望人家放马与温和地比赛,这是由于不能得到好结果而寄希望于过程美好。
经营企业也如此,当年度总结猛讲“过程”之美,“过程”之艰辛,煅炼了队伍之类云云,强调过程重要,一般都是效益不行、亏损了。重在参与,任何时候都是对弱者的安慰。
最近,中美副部级三天谈判的结果出炉,各自对的公布,一方说:就贸易与结构性改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了解双方利益的分歧,为下一步继续谈判打下了基础。这是注重过程,讲的也是“过程”辛苦。另一方说:谈了,沒结果。这是直奔“结果”的一方,这一方不要过程,过程都预先设定了的,只不过沒实现“结果”。
要过程,还是要结果,体现的是搏弈站位不同。妥协是搏弈必须的选择。没有妥协达不成协议,也就不会有结果。贸易谈判,双方的承诺关健还在于实施。一方关切“可核查性”,一方关切利益损失。不一样的态度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最终,关税也好、配额也好、知识产权保护也好、防止劫密也好、汇率也好,政策执行的可核查必然导致原本的“内政”成了“外交”,彼此融入度会加深。结成这种彼此可以核查的贸易关系,不要怕,不要担心;任何夫妻结婚的结果都是由于“可核查“,才可以导致“你的是我的,我的也是我的”这种局面。核查得好,白头到老;核查不好,不配合,一拍两散离婚也还有得谈。
所以啊,弱势一点没关系,只要你愿意跟我谈,有这个过程,咱们就争取“相互关系的可核查”。如同“奶茶妹”之于大强子,尽管有漏洞可钻;可是,“相互核查”之权,才是根本利益之所在。暂时,争论眼目下的“谁满足了谁”,并不重要。
中美继续谈,就是好事。不要拿日本广场协议来比,真的太不一样。坊间热衷于取例日本,有些不妥,这个专门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