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思想停在旧时代,深受传统农耕文化影响,然后,又对中国现行农业经济政策有很大的影响力这种二货,在经济界很多,对于三农的解读,害国害民。
细看这类人的观点,农村、农业、农民,核心是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是井田式小农精耕的农业,他们注重有田同耕、平均地权。二十年来,他们总是担心农民没了地,没有出路,贫困下去;更担心农产品价格低,农民不挣钱,土地荒废。他们弄出“承包权、经营权、所有权”这种奇葩权利,为的是应付土地经营亏损这么一个农业局面。结果,他们的小农理想,证明是破败了,农村回不去,仅仅过年闹热,平时青壮劳力都进了城。
城市化进程,具体对于个人,一是在农业之外找到了好的出路,卖菜、卖肉、卖房、开店、打工、干公务员、当老师医生,在城里实现了劳动价值。二是农村还有牵挂,老人、孩子、土地、房子;这些牵挂,逐步会消失,孩子会进城,老人不可能活一辈子;最后就剩土地、房屋是牵挂。三是在城里住下了,下一代与自己这代,不回乡了,完成城市化。
那么,将土地定位于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的资产,肯定成为城市化的阻尼因素,对于经济发展也很负面了。微观考察中国农村,凡是离不开土地,坚持种植业的,绝大多数都沦为新时代的贫困户。坚守农业,不进城打拼,才是贫穷的根本原因。我们村里,土地少、子女多的,三十年前种地就养不活自己家人,只好全家放弃农业,无论打工或经商,他们中完成城市化的比例很高。相反,土地多,子女少,干农业可以过下去的,都穷了。
农业,不是不要人干。农业也很重要。但是,现行政策使土地成本很高。流转土地种粮,不亏损就好,交“地租”更不可能。即使是经济作物、养殖场,规模小了也不赚钱。中国农业、农村的根本出路,还是在于土地集中经营,但绝对不是目前的流转“经营权”,而是农地私有化,农地确权后可以买卖。这样,资本下乡买地,逐步建立永久产权的大农场、农庄,也才有可能集约利用土地 ,集约经营,与国际产品竞争。
现行的农业政策,如果不能突破土地产权这个坎 ,农业是沒有出路的。即使中国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50%,小而散的农业也干不下去。
农村渐渐难回去了,根本原因在于小而分散,无法生存。工业化之后,有家难回,是所有民工、农民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对国家土地政策的挑战。从整个工业化的进程来看,乡村回不去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