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禅宗问禅,常常极为无聊。游方僧进了山门,或被庙中和尚问:“高僧从何而来?”。答:“从来处来!”。又问:“要到哪里去?”。答:“将到去处去!”。没有目标的游方和尚,为混一顿斋饭,暂住一宿,如此应对诘问,常态尔。大家读《西游记》,唐僧每被问:“和尚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答曰:“贫僧从大唐而来,要去西方大雷音寺,拜见我佛如来,求取真经”。唐僧是“目标”僧,虽不识路,但知道去哪里,来处敞亮,去处明白,不需禅机躲闪来历与去向。
我们行于世间,溪水与河流,丘陵高山,问路寻路之间,敞亮二字,并非人人愿意为之。各自的处境不同,对于别人的呵问,有的觉得多余,有的觉得无所谓,有的觉得烦难。
站在野行者的立场,去哪里关你匹事,求一顿斋饭也要盘问?站在问者的立场,常常只是好奇,“哪里来,哪里去”,搭个讪而已。
好奇,大约人人皆有;但总是问者无意,答者有心。行藏要隐,不欲示之于人的,就感到烦难。只好用“来处来,去处去“这种款式应对。这个款式的好处,是不必编假话哄人,为此用了一句废话。
假话、废话、真话、真假话、假真话,其实废话是比较有档次的。不用说出自己行藏,又免了说真话、假话的尴尬。
我们设想的这些禅机,全都立意于答者知道目标和道路的。而现实,不知道路的大有人在;不知道来于何处,将去何处,也大有人在。但人们源于价值观,不想随便寻个去处,更不想“慌不择路”,就只好选一条当下自己满意、扯掣又小的的道路走去。林茂源深,草枯蝉静,走了又走,绕了又绕。待到月黑风高,杀机四伏,怕了;这时,望前面有一窗灯火,才急切摸上去敲开门,又见白天那位自己别过的老丈迎了自己进屋,问:“壮士为何又回到寒舍来?”。为躲行藏或免尴尬,只好说:“这山太大,绕来绕去,怎么又绕回来了!”。
是的,在这山野密林之中,没去处,也就无所谓路;你择下的那条不知去向的漫道,常常都要绕来绕去绕回来的,走老路、弯路太容易,这由不得人。这些年野外地质考察,漫漫莽原之中,反复来求我指路的不少,这样的事见过太多了。
回到城市,以为标牌、灯光,把路指的明明白白,一点也不含糊;而走错路、迷路之辈也多。老家上来的客人,常常将车停于城外宾馆,打的办事,因为迷路扣分罚款太厉害了。可见,要在城市做到“来处来,去处去”也难,好在有的士可打,熟路人向导。
想到这些,猛然记起那年某某在庙堂里宣示:“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而这两条路竟是最由不得人。人类太渺茫了,任你什么人的宣示都起不了作用,邪路不邪路到不一定,奔老路总不会令人意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