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的滇军、川军、陕军,屏幕的川军、滇军、陕军

(2016-10-14 23:38:54)
标签:

滇军

川军

陕军

抗日

杂谈

最近留心一下屏幕,接连两部戏。本地背景讲昭通人抗日的《煅刀》,讲陕北闹红的《千里雷声万里闪》。一下子调动了我的记忆,想起看过的《正者无敌》,讲川军抗战的戏。算是凑齐西部三个地方文化背景的战争戏,可以聊一聊。

其实这三部戏,反映的是三个地方文化的比拼。

《正者无敌》,川戏,写的抗日,原型主要来自王铭章将军。全剧把川军与中央军、川军内部之间的矛盾,写得很透。四川地方人文气纷突出,一看就是讲四川人的戏。方言土语、袍哥文化使用纯熟。但放在全国,人家也看得懂。看了这戏,人家明白四川人抗日,出人多,出力多,受苦多,打仗也狠,不是瞎摆的。

加上讲“哈儿师长”的、讲“赖汤圆”的、讲“棒棒儿”的,总体来说,近些年来川军文化比较自信;火锅也随川军走遍大江南北,胜过粤菜,成第一菜品。可见,文化张力对于经济的贡献,哪是没得讲的。

文化滇军的戏,就“煅刀”来讲,拿掉“昭通人不给云南丢脸”这样有限的几句台词,改改名字、地名,可以作为任何官话区的抗日故事。讲滇军抗战的戏,没有任何地方文化背景,连彝族人打冤家,也演义不好。这是剧作者对地方人文缺乏认识的体现。但编剧这帮人,我看也全是昭通这底的土货,这些人一度也称雄云南,宣示“昭通”文化现象。可见这个“昭通文邦”不是地方文化醺蒸出来的。

昭通人的山歌极幽远洪亮,唱三国、唱秦汉、唱大明,随口起调,几十百把首,从这沟飘到那沟,飘到山顶上。即使文革时期,山上割草、放牛、干活,都要唱歌的。更有专门的讲春、唱“打鼓草”的调子,哭嫁、哭灵的调子,撒拉调(喇叭)直宗唐乐,一个土不拉几的老汉吹着“山坡羊”、“步步高”,送新姑娘远嫁。就是说,这个地方,它不是沒有文化的。可文化滇军,在川人、陕人面前,直接变成小学生。本土前辈的艰辛故事,从他们笔下整出去,就是一些合乎语法的呆话。我相信“阿尔法狗”如果开始写小说,挑战对象都不耐球烦选滇军的。你们还是把烟枪摸到各人的肘子下,大海碗端起学会喝转转会,体察一下地方文化,再来编戏。否则,象滇缅公路建设这样抗战戏,你们整不好。

看滇军戏,主要就是没有文化自信,怕人家瞧不起自己。该晓得清末民初以至民国时期,得滇越铁路之便,云南也是风气先开的地方,政治、经济、军事都居西南之首。

最后谈谈文化的陕军,有了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几把老枪冲锋,打下的基础,真不是其它地区可以望其项背的。随便一个上炕的戏,都可以写得很有西部特色。各种陕西歌调、方言土语用的那个纯,让人亲临其境。“千里雷声万里闪”就是一句陕北话,但用来讲讲闹红的故事,很贴切。什么“煅刀”、“正者无敌”,各位回去找句土话出来试试,试试。

我等待那个不服气的人出来。

 月亮出来亮汪汪,云南月汪汪,好地方要文化自信。


月亮出来亮汪汪,云南月汪汪,好地方要文化自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