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或许我可以将你比作春日?”

(2011-11-24 11:04:56)
标签:

莎士比亚

英国

十四行诗

春天

夏天

杂谈

分类: 译者乐园——翻译学习

内容提要  莎士比亚的第18首十四行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英诗名作,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译者都把作品中的春天这一主要意象误读成了夏天。本文作者认为,正确解读此诗的钥匙在于对英语语言史和英国诗歌传统的了解,因为在古英语和中古英语当中 summer”一词可兼指春夏。莎士比亚在第18首十四行诗中巧妙地采纳了“summer”这个词的古意来刻意营造春天的意象,其手法含蓄而又不失典雅,堪称一绝。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春天  夏天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莎士比亚的第18首 十四行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英诗名作,同时也是英诗汉译者们的最爱。《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各种不同译本琳琅满目,就连在《英美名诗一百首》一类的诗歌杂 集,或甚至在报纸文艺版面的某个角落,人们都可以看到这首诗的新译文。迄今我所能够见到,正式出版的该诗中译文就已多达14种以上,网上的译文更是不计其数。

 

 

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中译文译者们都把作品中的春天这一主要意象简单地误读成了夏天。当然,这主要是因为莎士比亚在作品中三次重复使用了“summer”这个词,于是乎译者们便对这一传统的解读深信不疑。然而仔细回味一下,将这首诗中的“summer”译成“夏日”也有其矛盾之处:众所周知,莎翁此诗献给一位年方二十的贵族青年男子,人们一般总是用春天的意象来代表青春,而“夏日”往往被用于指代三、四十岁的成熟男性。此外,诗中与“summer”相提并论的有第三行中的“darling buds of May”(五月的娇蕾)。显而易见,与“五月”这个时间和“娇蕾”这个意象相对应的应该是“春日”,而非“夏日”。

       辜正坤也许是第一个对以上传统译法提出质疑的译者。他曾在《世界名诗鉴赏词典》(1990)中首次推出了一个新的译文,将该诗第一行中的“summer”大胆地译成了“春季”,可是他对此的解释是:“英国由于其地理位置偏北,其夏季在较大程度上相当于中国的春季,是英国最明媚妍好的季节。”这种说法相当勉强,且不合逻辑:既然英国本身气候就比较寒冷,就应该把六月称作“春日”,为何还把“五月”称作“夏季”?可能正是由于底气不足,所以辜正坤在后来出版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1998)和《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2003)一书中又回到了传统译法,还是将“summer”译作了“夏日”。

       钱兆明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注释本中对于“夏日”和“五月”之间的矛盾之处做了这样的解释:“英国1751年历法改革以前的五月相当于今天的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时间晚半个月,故而属夏季。”这个说法虽然比前一种要更好一点,但仍然难以令人信服。因为即使是在五月中旬,仍然应该算作春季。或者反过来说,用夏日来比拟青春,也并不一定十分合适。

       笔者认为,正确解读此诗的钥匙在于我们对英语语言史和英国诗歌传统的充分了解。由于在古英语和中古英语当中并没有特指“春天”和“秋天”的词汇,所以在中世纪英语诗歌中,“春天”这个概念大多是用其他词汇来代替的。现代英语中的“spring(春天)虽然是来自古英语,但是古英语中的“springan”和中古英语中的“springe”都只是动词,表示“跳跃”、“上升”和“生长”,正是因为这些特性跟万物复苏的春天有直接的关联,才使得这个动词在早期现代英语中衍生出一个特指“春天”的名词。与此相对应的是“fall”(落下)这个动词,其古英语的形式为“feallan”,中古英语为“falle”。因它常被用于表示秋季落叶的过程,所以它也在早期现代英语衍生出一个特指“秋天”的名词。这个词由十七世纪的清教徒带到了大西洋彼岸的新大陆,所以直到现在,美语中的“秋天”还是称作“fall”。

正是由于中古英语中没有专门表示“春天”和“秋天”的名词,所以“summer”(一般拼写为“sumer”或“somer”)一词可兼指春夏,而“winter”一词往往兼指秋冬。尤其是在中古英语抒情诗中,“summer”一词常被用来泛指春天。请看下面这首题为“Sumer is icumen in”(“春天已经来到”)的中古英语抒情诗歌的头一段:

Sumer is icomen in,
Lhude sing cuccu.
Groweth sed and bloweth med
And springth the wude nu.
Sing cuccu.                  
1-5

春天已经来到。

布谷鸟高声叫!

种子生,草地绿,

树木发出嫩芽。

布谷鸟婉转啼!    1-5

 

在以上所引的这一小段诗歌中,无论是布谷鸟的啼叫,还是苗木发出嫩芽等意象,均是跟春天这个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在这个特定语境中,“sumer”这个词决不能够翻译成 “夏天”,而必须是“春天”。

       同样的例子在中古英语诗歌中是屡见不鲜的。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乔叟的长诗《禽鸟议会》(The Parliament of Fowls),后者讲述自然夫人在圣瓦伦廷节(St. Valentine’s Day) 那一天将天下的禽鸟都召集在一起,为它们选择配偶。据称这就是西方情人节的由来,而乔叟则被视为情人节的首倡者。在长诗的结尾处,如愿得到了配偶的众鸟们 兴高采烈地齐声歌唱,以表达对于自然夫人尊崇和感激。这首众鸟合唱的颂歌实际上就是一首欢迎春天即将来到的优美回旋诗:

Now welcom, somer, with thy sonne softe,
That hast this wintres wedres overshake,
And driven away the longe nyghtes blake.

Saynt Valentyn, that art ful hy on-lofte,

Thus syngen smale foules for thy sake:

Now welcome, somer, with thy sonne softe,

That hast this winters wedres overshake.

 

Wel han they cause for to gladden ofte,

Sith ech of hem recovered hath hys make,

Ful blissful mowe they singe when they wake:

Now welcome, somer, with thy sonne softe,

That hast this winters wedres overshake,

And driven away the longe nyghtes blake!  680-692

 

欢迎,春天,你明媚的阳光

终于战胜了严冬的阴霾,

并且驱散了茫茫的黑夜。

 

圣瓦伦廷立于高高的云端,

小鸟们都在为你而歌唱:

欢迎,春天,你明媚的阳光

终于战胜了严冬的阴霾。

 

它们有理由这样兴高采烈,

因为鸟儿们都成双结对,

它们整天都在幸福歌唱:

欢迎,春天,你明媚的阳光

终于战胜了严冬的阴霾,

并且驱散了茫茫的黑夜。            680-692

 

    众所周知,圣瓦伦廷原来殉教的那一天(St. Valentine’s Day),即后来演变为现代西方情人节的那一天,是定于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在那个时候说“Now welcome, somer, with thy sonne softe”,绝对不可能是指夏天,而只能是指即将来临的春天。就连把二月十四日说成是“春天”(“somer”)也算是为时过早了一点,但此时大地确实已经开始回春,鸟儿们也开始逐渐进入交配的季节。严冬的阴霾正在散去之时,明媚的春光还能远吗?

乔叟的同时代诗人兰格伦生活在偏远中西部的沃斯特郡。无有独偶,他在长诗《农夫皮尔斯》的开头也同样用了“somer”这个词来表示春天:

 

In a somer seson, whan softe was the sonne,

I shoop me into shroudes as I a sheep were,

In habite as an heremite unholy of werkes,

Wente wide in this world wonders to here.

Ac on a May morwenynge on Marlverne hilles

Me bifel a ferly, of Fairye me thoghte.    (Prologue 1-6)

 

春季风和日丽,阳光正和煦,

我套上绵羊般蓬松的毛毡衣,

装束成一位云游四海的修士,

出门去浪迹天涯,探访奇闻。

五月的一天早晨,我似乎中了魔,

于莫尔文山上遇见一桩怪事。        (序曲 1-6

 

诗中这位叙述者出外浪游的季节(“a somer seson”)也完全不可能是“夏天”,因为他在浪游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对比较确切的日子——“五月的一天早晨”(“on a May morwenynge”)。

 

 

       既然在中古英语中并没有一个能够准确界定“春天”这个概念的词,那么当时的英国人是否对于冬、春、夏等季节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区分呢?当然还是有的,因为除了“summer”和“winter”这两个含义较为模糊的单词之外,人们还可以用月份,以及太阳与天上星宿相对的位置来表示春天来临的概念,而且这样做应该说还是相对比较准确和客观的吧。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集》总引的开头部分对于春天的来临就作了一个明确的界定:

 

Whan that Aprill, with his shoures soote

The droghte of March hath perced to the roote

And bathed every veyne in swich licour,

Of which vertu engendred is the flour;

Whan Zephirus eek with his sweete breeth

Inspired hath in every holt and heeth

The tendre croppes, and the yonge sonne

Hath in the Ram his halfe cours yronne,

And smale foweles maken melodye,

That slepen al the nyght with open ye

(So priketh hem Nature in hir corages);

Thanne longen folk to goon on pilgrimages …

General Prologue 1-12

 

当四月用它甜美的雨水

彻底驱走了三月的干旱,

并用浆汁滋润每根茎脉,

凭借其力量使花苞绽放;

当春风用它芬芳的气息

令树林和灌木发出绿芽,

还有绿苗,那初春的太阳

已走完白羊座的一半路程,

小鸟们整天不停地鸣叫,

连晚上睡觉都张着眼睛

(大自然就这样使它们发情);

这时人们便渴望去朝圣……    (总引 1-12

 

乔叟在此明确地将干燥的March(三月)视为冬季,而多雨的Aprill(四 月)作为万物复苏,草木吐绿的春季。而且了解中世纪占星术的人也知道,当太阳在白羊座里转了半圈时,恰好就是四月份的开端。虽然评论家们在阐释和评注这一 个段落时,往往会向读者指出,乔叟的描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卜迦丘等意大利诗人的影响,并暗示这样的描写其实更适合于位于欧洲南部的意大利。但是在英国把四月和五月视为春季大致上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各个时期的英国诗歌中都不乏这样的例子。

莎士比亚早期创作过一部喜剧《维洛那二绅士》中,普洛丢斯在剧中论及他与朱利娅的恋爱时就套用了“春天 / 四月天”这个意象:

 

O, how this spring of love resembleth

The uncertain glory of an April day,

Which now shows all the beauty of the sun,

And by and by a cloud takes all away.               (I iii 84-87)

 

唉,这爱情的春天就好像是

四月天那变幻莫测的天气,

刚才灿烂的阳光还普照大地,

但不一会儿乌云便遮天盖地。   (第一幕,第三场,84-87行)

 

       英国的四月和五月间各种鲜花相继开放,景色非常美丽,所以它们在许多英国人的心里都留下了对于故乡的美好印象。英国十九世纪的维多利亚诗人罗伯特·布朗宁(Robert Browning)在《异国思乡》( “Home-Thoughts, from Abroad”)这首诗的开头动情地写道:“O, to be in England / Now that April 's there …”(“四月已降临,/ 梦回英格兰……”)。而且当绿树绽出嫩芽,小鸟放声歌唱的四月过去之后,鲜花灿烂的五月之美更加令诗人觉得刻骨铭心。相形之下,“夏季”的意象在英语诗歌中就往往没有像“春日”那么令人憧憬,这主要是因为大自然中的万物生长在盛夏达到了顶峰之后,便开始逐渐走向衰败。托马斯·莫尔(Thomas Moore, 1779-1852)那首《夏季的最后一支玫瑰》(“The Last Rose of Summer”)便以其忧伤和悲凉的旋律而闻名于世:

 

’Tis the last rose of summer

Left blooming alone;

All her lovely companions

Are faded and gone.    (1-4)

 

这是夏季的最后一支玫瑰,

孤零零地含苞怒放,

它所有那些可爱的同伴们,

都已经凋零和消亡。    1-4

 

莫尔的这首诗在本文中可以用作反证,以说明莎士比亚在第18首十四行诗中称赞他年轻朋友的美貌时,心里所联想到的意象不太可能是“夏季”,而更应该是“春日”。

 

 

       根据《牛津英语大辞典》的记载,“spring”作为特指“春天”的名词是于1547年首次出现在著名的《陶特尔杂集》(Tottel’s Miscellany)之中:“Description of Spring, wherin eche thing renewes, saue onelie the louer”(“对于春天的描述就是,在那个时候万物更新,只有情人除外”)。但由于语言的演变并非一蹴而就,所以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spring”这个特指春天的新词与“summer”这个可以表示春天概念的旧词仍然是相互并存,而且被人们交替用来指代春天的。

       上述第一位运用“spring”(春天)这个新词的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十四行诗的介绍者之一萨里伯爵(Earl of Surrey, or Henry Howard, 1517?-1547),他仅比莎士比亚早出生了47年左右。而且在十四行诗的创作上,萨里伯爵也是莎士比亚所要模仿的少数几位大师之一。在下面这首流传甚广的十四行诗《甜美的季节》(“The Soote Season”)中,我们可以看到,承袭了英语诗歌传统的萨里依然还在用“summer”这个代表“春天”的旧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